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6,(2)
正一、下华严寺的历史渊源著名的辽金古刹大同华严寺,原称"大华严寺",始建于辽,重建于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下寺坡街北段西侧,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是我国辽、金时期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结构佛殿之一[1]。它以独具风貌与神韵的建筑、塑像、壁画、柜藏、碑刻、经幢以及众多的历代文物典藏,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千古名寺。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4,(5):44-44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咨议委员会副主任,大同市佛教协会创办人之一,原大同市上华严寺住持,内蒙古临河市甘露寺住持藏宝法师,于2004年3月19日安详示寂,终年86岁,僧腊49年,戒腊48夏。藏宝法师,俗名李有明,1918年生于内蒙古托克  相似文献   

3.
华严寺在山西省大同市城区西南隅大西街中段南侧,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相对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宇始建年代有北魏、初唐等不同说法,惜无确凿的资料可予佐证。其建筑规模宏伟,除上寺大雄宝殿和下寺薄伽教藏殿外,两殿之间还建有一系列殿堂、廊戾、楼阁等,气势恢弘而壮观。始建年代当以辽代可信,金初毁于兵受后于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今存主体建筑呈辽、金风格。寺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寺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主,分两进院落,层次分明,今存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月…  相似文献   

4.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大西街中段南侧,殿宇巍峨,气势雄浑,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华严宗是一个专门宣扬《华严经》的佛教宗派,为七世纪末唐武周时期高僧法藏创立,法藏号“贤首国师”,故该宗又称“贤首宗”,是中国佛教七大宗派之一。辽道宗耶律洪基曾  相似文献   

5.
华严寺     
<正>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区西南隅,是市内最著名的梵刹。因依据佛教《华严经》而修建,故名华严寺。据《辽史》记载:辽道宗巡视西京(大同),遂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由此可知,华严寺不是一般的佛教寺院,是辽代的皇  相似文献   

6.
泊镇清真寺     
河北省交河县泊镇清真寺,以建筑规模宏伟壮观,风格独特,历史悠久而驰名全国。 此寺建筑年代,至今尚未查明。据泊镇地名办公室介绍:“它始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后在建文、永乐、万历时几经修葺,崇祯年间扩建成规模宏大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位于西安的华严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华严宗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华严寺位于南距西安市区15公里的少陵塬。少陵塬原称杜陵塬,因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杜陵而得名。杜陵南有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陵墓,因比杜陵小而称小陵,古代小、少通假,俗称少陵,于是后人便把两座陵墓之间的塬称为少陵塬。  相似文献   

8.
温静 《佛教文化》2007,(5):88-90
独乐寺,得名难考。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始建于唐,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是中国著名的三大辽构寺院之一(其余两处为辽宁易县奉国寺与山西大同华严寺),其内现存观音阁为国内最古木结构楼阁。历经多次地震岿然不倒。寺以“建筑、泥塑、壁画”三绝闻名于世。梁思成先生评价其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9.
正一塔院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地处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的中心地带,是五台山"五大禅林""青庙十大寺"之一。塔院寺原为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重修释迦牟尼佛舍利塔后独成一寺,改用今名。寺院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有影壁、牌坊、石阶、山门、钟鼓楼、天王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阁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是被誉为"五台山地标",耸入云天的释迦牟尼佛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陈铎是明代散曲史上一位重要的作者,字大声,号秋碧,生活在明成化、正德年间(约1465-1531年),原籍下邳(今江苏邳县),后迁居金陵,为睢宁伯陈文曾孙,正德年间以世袭为卫指挥.……  相似文献   

11.
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南门里西侧,俗称“南寺”,系辽金两代陪都西京(即今大同)的大型佛寺建筑之一。据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年号得名“开元寺”。后晋初年易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寺宇大部建筑毁于兵燹,“楼阁飞为埃粉,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由住持和尚圆满大师募资重修,凡15年始成。据《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载,金代重  相似文献   

12.
王岱舆传     
王岱舆,号真回老人。生死年不详。大概是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死于清顺治年间,可能是在顺治十四、五年(1657—1658),活了五、六十岁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一、清真寺的基本情况阿城清真寺是黑龙江省四大清真古寺之一,是我国东北地区颇负盛名的建筑。其始建于公元1777年(清乾隆二十四年),以历史悠久、构思独特、建筑精美而闻名遐迩。最初,寺址设于当时的阿勒楚喀城的西部高地之上(俗称西岗子),经过道光、咸丰几十年间的不断扩建,颇具规模,寺内有大殿、南北讲堂、对厅、淋浴室、阿訇办公室、学员宿舍,  相似文献   

14.
杏坛     
<正> 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是一个形式奇特,寓意深远的建筑。“杏坛”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原址在何处,任何书上也未见记载。据载孔子故宅西面不远的地方曾有孔子的教授堂。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皇帝至孔子故里朝圣时,曾在此处驻跸,后世遂以此处为殿(最初称“文宣王殿”,宋徽宗时改名“大成殿”)。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因扩大庙制,拓宽庙庭,将此殿拆去,向北移至讲堂旧址,重建为正殿。而将所遗旧基改筑成砖坛,周围环植杏树,称为杏坛。金明昌年间,在坛上加建了一座单檐歇山亭  相似文献   

15.
贵阳北天主堂是贵州省天主教中心,位于贵阳市城东北和平路。北天主堂总占地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范围包括北堂本堂区、贵阳教区主教府、男女修道院,是全省最大的教堂。 北天主堂是贵州天主教历史最悠久的教堂,始建于1798年(清嘉庆三年),历史上曾凡经重建、改建和维修。1798年—1848年(清嘉庆三年至道光二十八年)的五十年间,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是五台山僧官制度的确立时期,华严寺智頵担任十寺都检校是五台山僧官之始。五代时五台山僧官称十寺都监,北宋称十寺僧正,金代称十寺都提点,元代称都僧录,自成系统,各具时代特色。在元成宗大德年间,还以五台山为中心成立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所",是已知白云总摄所、江淮(浙)诸路总摄(统)所、隆兴等处释教总统所、陇西四川总摄所、宁夏甘肃释教都总统所之外的又一个地方性僧官机构,其宗教史学价值极为重要。这种变化不仅是各个时代僧官制度的不同所致,也是封建王朝为确立自身正统性的必然要求。五代以后五台山僧官多出自真容院系统,对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明初真容院从显通寺分离出来奠定了基础。宋代除了僧官系统之外,五台山还有一个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五台山寺务司"。佛教事务管理的双轨制是五台山宗教管理制度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一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模式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是个较大的回族穆斯林聚居村,现有1949户,8077人,素有“滇南小麦加”之称。据村后现存明隆庆(1567—1572)年间古老墓碑推算,伊斯兰教应是嘉靖(1522—1566)年间传入该地,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相似文献   

18.
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城内东大街北隅,古名林衙寺,俗称大寺庙,是雁门关外著名的辽金佛寺之一,在雁北宗教文化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当时的建筑有大雄宝殿,内供释迦佛,东西配房供文殊、地藏二菩萨,藏经楼伫立中央,钟鼓二楼相互对称,前金刚殿五楹,三门三间,组成一座完整的寺院。契丹时,改寺为节度使林太师府署。辽统和年间(984—1012)因寺内传有灵光异现,故辟为僧舍。金熙宗崇尚佛法,宣统三年(1143),开国侯翟昭度奉敕在  相似文献   

19.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市城西二华里,初建于东汉,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494——498年)年间,益州刺史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于此,命名为“崇德庙”。另有名称甚多,如:“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蜀典》称“川主庙”,《录异记》称“显英王庙”,《舆地广记》称“广济王庙”,《灌县乡土记》称“二王宫”。乾隆《灌县志》称“二郎庙”。因宋太祖诏修崇德庙时,就已扩大了庙基,并增塑了李二郎的神像。自五代王建据蜀后(901——918年),因李冰父  相似文献   

20.
伍娟 《中国宗教》2022,(4):94-95
四川成都平安桥天主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一座融合西方天主教堂建筑风格与中式院落文化的教堂。融入传统文化是建立平安桥天主堂的建筑旨向,“教堂木构选材,取自天全、邛崃县产优质楠木。堂内设楠木主柱108根,径为35厘米,高约5至6米”,教堂坐西朝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