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著作中的时间的起源和原始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他们各自对时间的理解方面从未进行过对照,甚至从未交汇过。虽然胡塞尔认真阅读过和大量评注过《存在与时间》,但他几乎未把握住未曾发表的关于时间所作的存在论的阐释的特点。他对海德格尔著作第二章昕作的评注,证明他看到海德格尔放弃现象学的专门用语时那种不快心情,这些评注也证明,他对于基本的差异(尤其当这些差异被普遍的术语掩蔽时)缺少洞察力。在海德格尔著作里,对对照或对话的拒绝更为突出。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他就对他的马堡的读者声明,胡塞尔在自己对时间的分析中的确毫无新意。他可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胡塞尔事实上不仅没有从他那儿学习任何东西,而且没有从中汲取任何东西以对时间进行存在论的理解。海德格尔直至其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重复一些事情的同一种说法。1969年他还这样说:“我的时间问题前进的方向,始终同胡塞尔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研究格格不入”。这说明,在海德格尔看来,由于缺少交汇场合,同胡塞尔关于时间的分析进行对照完全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来,胡塞尔的若干阐述者给他加上了“形而上学者”的称号。按照这些人的用法,“形而上学者”这个词有一个很明确的和专门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海德格尔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者,因此他们阐述的意图是让我们注意到胡塞尔的著作和他那位最得意的门生(指海德格尔——译者注)的著作之间的重大相似之处。海德格尔在《存在和时间》一书中提出了“存在的含义”问题,并且因为这个缘故,把他的这部著作描述成一部“本体论”意义下的论著。他的探讨,就其想表明人的存在在种类上不同于桌椅的存在,亦即不同于世界上客体的存在的那些方面而言,是“本体论的”。在整个探讨中,存在含义这一中心  相似文献   

3.
近来,海德格尔早期的一些弗赖堡讲座稿[《全集》56/57卷,《全集》58卷,《全集》61卷,《全集》63卷和"那托普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解释学境域的显示)》]等相关手稿,以及关于时间概念的演讲稿(《时间概念》)被发表了,于是我们现在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通向《存在与时间》的哲学道路(这是一条由于在《存在与时间》之前十年的沉默而长期不为我们所知的道路),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部杰作本身了.战后期间海德格尔的另一重要早期文献,即他未发表的关于雅斯贝尔斯的详尽评论,一段时间以来就已为世人所见了(《全集》9卷1-44页).他1925年夏季学期的讲座稿(《全集》20卷)也是如此.这个文本突出地显示了在通往《存在与时间》的道路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甚为广泛而细致的遭遇.  相似文献   

4.
从1918年开始,胡塞尔就在计划出版一部"体系著作"或"基本著作"。他为此断断续续地准备了二十年的时间,直至1938年去世。虽然他最后没有将这样一部著作提交出版,但从这里作为附录发表的两个纲要来看,他已经完成了总体的构想。而他在此期间发表的、未完全发表和未发表的一些著作,如《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笛卡尔式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实际上是这部体系著作的阶段性成果。它们分别代表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的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历史体系。  相似文献   

5.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之所以没有按原计划完成,外在原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海德格尔思想本身产生了矛盾。他已经意识到传统主体性思想的残余在《存在与时间》中产生了影响,但还不知道如何克服。《存在与时间》后的海德格尔始终是在肯定它问题的方向和范围的前提下,对《存在与时间》的主体性思想残余进行着明确而反复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这里要评论的是一部集作者30年研究工作之大成的著作。它是在阿·古留加已出版的论述18世纪末德国唯物主义问题以及关于康德、赫尔德和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的一些作品基础上写成的。这部耗费古留加毕生精力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它涉及1750—1850年间的德国文学、艺术和哲学,可以视为作者目前对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基本看法。这一看法由于古留加进入晚年仍保持着创作能力而显得尤其突出。正如在他的《康德传》和《黑格尔传》等著作里可以看到的那样,他在这部著作里的阐释作了准确的说明和校注。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死于一八三一年,他留下的著作和讲稿很多,除生前出版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等著作外,大部分著作和讲稿是他死后由他学生整理出版的。黑格尔死后第二年,即一八三二年,他的学生米希勒等人即开始印行《黑格尔全集》,历时五十五年,到一八八七年出齐,共十五卷。这是第一部《黑格尔全集》,通称米希勒本。这部《全集》尚未出齐时,在一八四○年又印行第二版,编者米希勒对黑格尔的讲稿作了文字加工,读起来比较顺畅,编排上也讲究些,但距黑格尔原著稍远,不无走样。  相似文献   

8.
朱松峰 《哲学动态》2006,41(6):57-61
一时至如今,国内外研究海德格尔思想的著作和论文已是数不胜数了,但是其中绝大部分的论题都是关于《存在与时间》及之后的思想,对于《存在与时间》之前的思想则少有人涉及,而研究海德格尔1919~1923年的早期弗莱堡讲座的人就更少了。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很长时间以来,研究者们很难获得相关的研究资料。起初,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海德格尔思想只是在他的学生中间作为“隐秘之王的传闻”而盛行。虽然阿伦特(HannahArendt)说这个隐秘王国的居民比人们想象的要多,但这似乎更多地是由于“传闻”本身的引人性质所致。所以,阿伦特…  相似文献   

9.
王建辉 《世界哲学》2016,(4):19-25,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刻意隐藏了身体问题,这一做法招致了许多人的猜疑与批评:为什么身体问题要被排除在基础存在论分析之外?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身体概念:身体化。  相似文献   

10.
一直在海德格尔那里看到自己重要对立面的卢卡奇,曾多次同他的著作作对照。他把这样的对照纳入到诸如《是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或1949年的论文《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复活》等主要论战性的著述中;他把这种对照也纳入到诸如《美学》或《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些哲学概论中。在其他当代哲学家中,没有哪一位哲学家能使卢卡奇产生一种对照的兴趣,这是一种批判的兴趣,当然正象难以捉摸的亲合性和排斥性的作用那样,把这种兴趣同他的思想结合起来。 海德格尔对于异化现象的探讨也处在这个兴趣的中心,他的探讨始于《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的某种著名描述。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中和在《美学》中,在承认《存在与时间》中的某些篇章有启发性和有力的同时,对该书作者的方法和结论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他确信,异化,正如海德格尔所想像的那样,是针对马克思以物化和商品拜物教为题所分析过的社会现象。此外,他毫不犹豫地论及这位哲学家身上的“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他不是转向过去,而是(沿着克尔凯廓尔的足迹)转向近乎神学的存在的现实,因为常人无非是被清除掉社会的和经济的规定性的现代的日常生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1957年到1965年,苏联哲学界出版了六卷集七本的《哲学史》,这部由敦尼克领衔主编的著作在当时引起了世界轰动,而且迄今在世界文化中仍是对哲学史过程的唯一完整的研究,它顾及了全世界各个大陆的哲学发展,因此被译成九国文字,我国也出版了中文译本。现在,近三十年过去了,苏联哲学界又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呢?奥伊则尔曼院士最近在《哲学的发展是世界历史过程》一文中谈到了这方面的一些看法,这在苏联是具有代表性的。奥伊则尔曼院士认为: 这部著作的第一个优点,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系统批判,并对印度、中国、东阿拉伯哲学成就作出了具体的分析。由于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的话     
主持人的话:莱维纳斯(1906-1995),这位首先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引入法国,从而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法国思想,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哲学家,已经受到汉语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莱维纳斯生于立陶宛考那斯一个犹太家庭。1923年移居法国,就学于斯特拉斯堡哲学系。1928至1929年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1930年回到法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直观理论》。1932年,他发表了法国第一篇研究海德格尔的文章:《马丁&;#183;海德格尔与存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维纳斯成为德国战俘。在集中营期间(1940-1945),他构思了《从存在到存在者》一书。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莱维纳斯开始系统地表述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在60年代和70年代,他出版了他的两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总体与无限》(1961)与《异于存在或在本质之外》(1974)(我们这里译为《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理由见译文中的注释)。此后直至逝世,莱维纳斯以文章、讲课和访谈等方式继续不懈地阐发和总结他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黑格尔,而在这些涉及到黑格尔的地方,表扬的话比批评的话更多。然而,就黑格尔辩证法而系统地、完整地分析和评价黑格尔的,要首推他的《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该文是海德格尔1942—1943年为他举办的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究班所做的报告,1950年被收入《林中路》在法兰克福(美因)出版,后编入《全集》第5卷。在该文中,海德格尔逐段地、在一些地方甚至是逐字逐句地梳理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十六段文字,进行了一种表面看来严格按照文本、实际上是“六经注我”的诠释。这些诠释的一个最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读不懂的海德格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路 《世界哲学》2001,(3):72-76
人们读不懂海德格尔的著作有各种原因 :不仅有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重大差异 ,而且他本人的许多表述和论述也确实不清楚。但我认为还有一条比较主要的原因 ,即翻译问题。尤其当我们以“存在”来翻译他所说的“Sein”时 ,带来的问题非常多。围绕“存在”这一翻译术语的问题有许多 ,本文只想探讨其中一个方面 ,即本来是可以读懂的著作 ,由于我们的翻译而变得无法理解 ①。下面举例加以说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第一章第一节论述探讨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他从过去一直流行的三种看法出发进行论述。这三种看法是 :其一 ,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海德格尔与中国道家的关系中,从思想层面上讲,最引人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海德格尔到底从老庄那里获得了什么启发?在事实层面上,则他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于1946年共译《老子》的经历,由于某些人士(比如海德格尔的)L二子赫尔曼)的否认,也似乎成了一个问题。这里选译的三篇文章直接有助于回答这两个问题。迈(May)的文章出自他那本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中《隐藏着的东亚思想来源》的名作。此文最突出的贡献是考订了海德格尔所使用的《老子》与《庄子》的德文译本,并将它们与海德格尔著作中的一些相关说法进行对比,由此而表明后期海德格尔在何等深刻和关键的意义上受到了老庄的影响。萧师毅的文章是关于那个“共译《道德经》”问题的第一手材料,而著名的海德格尔专家波格勒的《再论海德格尔与老子》,则是继他以前的那篇《东西方对话:海德格尔与老子》之后,考虑到有人否定有关事实而做的再次考察的结果。而且,此文还提供了一些新的有关事实与材料。  相似文献   

16.
当卢卡奇最后在1955年开始写作他的伟大著作《美学》时,他已经七十岁了。1962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分。根据这位哲学家的计划,这一部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写成的,是他的《美学》的整个基础。实际上,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新改造。卢卡奇把《美学》看成是他一生的主要著作,而它的读者也承认它是这样一部著作,把它看作是一位伟大思想家终生著作的最高荣誉。这部著作一下子结束了许多过去的讨论,并给这部书的作者带来了一种他从未得到过的承认。在他写完《美学》的其他部分之前,他下决心首先试图对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作出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根据这部伟大的认识论著作,他已经深刻考虑到对认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并试  相似文献   

17.
要彻底地理解《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乃至这部著作的整体,就必须追根溯源地对此"导论"中所提出的一些至关重要且内在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就是这样的"根源"。正是基于从"实际生活经验"之前理论的"动荡"那里获得的对"存在"的新领会,《存在与时间》的"导论"才极力突显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存在与时间》的"导论"提出,对存在的最原初解释必须以时间为视域,这意味着必须以前理论的方式恰当地理解动荡意义上的存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宣称存在论只有作为现象学才是可能的,这意味着只有形式显示、解构和解释学的方法才适合于通达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缘在、时间和存在自身。  相似文献   

18.
一 《李达文集》第一卷就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部文集是由李其驹、陶德麟等同志编辑的,将由人民出版社分为四卷,陆续出版。 出版《李达文集》是很有意义的。李达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的时间很长,留下的著作很多。李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在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6年,在一个新世纪的开始;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开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而他的《存在与时间》则在三年前已经出版,大体上也可以说是本世纪初开始时的作品。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算起,两个世纪快要过去,我们现在又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的时期,“哲学”也似乎又处在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的关口,于是研究一下我们的前辈大师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自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事。一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他自己哲学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我常常感到,一个哲学家,在他第一部阐述自己独特…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分析一直遭到学界的忽视。这种疏忽部分是由于研究者受限于自身的学术传统,同时也是由海德格尔自己论述的模糊性所导致的。本文集中考察和批判了德国学者弗莱希尔对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分析的两个相关的反驳,并依次对其作出回应。作者试图证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分析不仅是有必要的,它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的此在分析,揭示了作为整体的此在之存在的意义,同时,海德格尔对源始的时间性的阐述是清楚的,并且他明确地将源始和本真的时间性联系在一起,而非如其他学者所认为的,源始的时间性是本真和非本真的时间性的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