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本文是《儿童推理过程发展与教育实验研究总结报告》的一部分,它是三个分实验报告的综合和缩写.原报告四万多字,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原报告中的“导言”、“构思”、“实验步骤”以及各分实验的“结果分析”等内容.]本实验不是“纯”类比推理的研究,也不涉及到所有的类比推理,它只是借助于其中一种常见的类比推理形式探索儿童推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进而摸索促进这种推理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设计的达套类比推理过程的实验是由三个分实验组成的,它们依次为:“配盘”、“挑盘”和“组盘”实验.通过这三种不同的游戏活动,探测儿童能否从已知的若干盘玩具中归纳出玩具的组合规则,并根据这一规则完成不同形式(“配”、“挑”、“组”)和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前儿童推理过程的发展与教育》这项实验研究是我们承担的朱智贤教授负责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六个和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教育科学的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儿童心理的特点与教育》中的一个课题.为了使这项研究能直接为早期开发儿童的智力服务,我们试图以推理过程为线索,系统地探讨如何了解并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这个综合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儿童的汉字形旁意识的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舒华  宋华 《心理科学》1993,16(5):316-318
在《小学儿童的汉字形旁意识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3年第3期,以下简称《形旁意识研究》)中,我们初步发现小学儿童的汉字形旁意识随着年级而发展,三、五年级儿童已能自觉利用形旁信息帮助学习和推理生字词。并且发现语文能力高的儿童在生字词上的多重选择得分明显高于语文能力低的儿童。但是该研究中选用的汉字都是儿童知道其形旁的意义的,并且我们将全部汉字组成儿童可理解其意义的词,然后要求儿童进行多重选择。然而,儿童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例如,对有些汉字,儿童可能不知道其形旁代表的意义,如很少儿童知道汉字“雏”的形旁“佳”的意义是“鸟”。再如,生字有时可能出现在儿童概念不熟悉的词中.在这些情况下,儿童是否仍能意识到汉字形旁的作用并利用形旁进行推理呢?本研究中,我们试图在更复杂的条件下,进一步探讨儿童利用形旁进行推理的特点及不同能力儿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凤华  杨群  张庆林  汤永隆 《心理科学》2008,31(6):1461-1465
通过预备实验选取前件(或后件)是二元(或多元)的5种条件命题的4种推理形式作为实验材料,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考察了五种不同条件命题类型对4种推理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命题类型、推理规则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非常显著.这个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条件推理的集合映射模型.  相似文献   

5.
王亚同  叶培龙  王娟 《心理科学》2007,30(3):569-573
本研究以三个实验探讨了3~5岁儿童词汇学习的内隐推理过程。实验1首先让被试者看一个熟悉物体的标准图片,分别以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名词命名,然后要求从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图片与标准图片匹配。结果表明3~4岁儿童可以不熟悉名词完成词汇扩展作业,但是只有5岁儿童可以熟悉名词完成词汇扩展作业,这表明5岁儿童可能有一个内隐推理加工过程。实验2以不熟悉物体作为标准图片,以熟悉名词与指代词分别作为指导语进一步测试5岁儿童的内隐推理过程,结果表明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类概念形成有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内隐推理过程。实验3呈现基本概念的图片检验什么因素影响3~5岁儿童词汇学习的内隐推理过程,结果表明在类似性比较条件下与3~4岁儿童相比,5岁儿童更加明显地表现了内隐推理的加工过程。最后以类似性理论讨论了本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90-99
本实验是《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继续,但将内部被占面积改为圆形。结果表明:儿童判别面积从直觉判断发展到推理判断之间经历一种过渡形态。表现为,在同一判别中直觉和推理活动交错;能将被占面积各部分整合成整体,但对剩余面积部分的判别受直觉因素束缚;理解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但不能用来解决面临的课题等四种形式。完成这种过渡需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也再次证明儿童判别面积这种空间认知发展,在一定年龄范围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同时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显露程度又以课题条件难易为转移。  相似文献   

7.
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红 《心理科学》1997,20(5):471-472
1问题的提出Piaget指出,若A<B,B<C,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回答问题,需到具体运算阶段,才能解决问题。Bryant和Trabasson指出,前运算阶段儿童推理失败是因为不能记住问题的前提,若解决了前提记忆问题,睡岁儿童就能完成这种任务。Halford和Ke时的研究表明,3-4岁儿童不能学会传递性关系推理。沈华忠等认为,3—6岁儿童能解决五项系列的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先前研究忽略了任务类型的差异,多数采用五项系列问题.本研究采用三项系列问题作刺激任务,企图证呼心采用三项系列问题,幼儿将更早地表现出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②比较句…  相似文献   

8.
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鸿燕  方格  翁旭初 《心理学报》2004,36(2):174-178
研究了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同时,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7岁、9岁、11岁儿童各24名,男女各半。单模型和双模型两种实验任务均为四前提。采用个别实验,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1)7岁儿童开始萌发了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9岁儿童和11岁儿童的推理能力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2)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绝大部分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3)即使儿童能自发生成模型建构策略,儿童在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中使用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认知的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思维发展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而推理又是重要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归纳和演绎是两种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推理形式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表现于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是统一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直接为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服务?如何以心理科学为基础,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际,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教育科学实验研究体系?为此目的,我们以“儿童推理过程的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为基础,经过多年的理论及上万人次的实验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探测,逐步确定了《学习与全面发展》这个总课题,并把总课题的理论“物化”成一套工具——《3·3.3…系列智能学具》.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4—8岁儿童为对象,从社会认知发展角度对反省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设计了故事问题和活动两种实验情境,实验结果表明,反省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5岁儿童开始在活动中明显表现出这一能力,6岁儿童已基本具备此能力,但达到语言认知的水平则要到7岁。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研究是作者以前三个实验①②的继续,实验中给儿童演示一个物体碰撞的因果系列事件,告知儿童有关的因果机制,要求儿童对两种可能的时间或空间信息作出选择性的归因判断.结果表明,在学前儿童中已迅速发展着一种依据因果系列事件的时序关系或空间距离关系作出因果判断的能力,在利用时空信息时,他们对时间信息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在我国起步较晚。儿童社会性发展集中反映在对事、对人、对己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儿童责任心、合作性、自制力三维结构。儿童社会性三维结构是在接受并履行有关的社会规范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而构建的,这一内化过程分为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受制于不同因素,需要不同的条件。本研究采用教育生态环境下的自然实验,验证社会性三维结构形成的理论构想,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为教育改革积累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被称为“智力的门户”.从本质上说,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所谓观察能力,就是能够根据一定的目的或要求、顺序,全面和敏锐地知觉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不同推理水平儿童在图形推理任务中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矩阵填充任务为材料,以眼动仪为研究工具,以3~6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图形推理中儿童推理过程的特征和策略使用的差异,以及推理能力高低组儿童完成图形推理任务的眼动模式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8岁以上儿童已经具备解决矩阵填充任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高低水平组儿童在解决任务的能力水平上存在差异,高水平儿童的反应时较快、正确率较高;(2)在儿童推理的过程中,不同维度对推理过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层次:对形状、颜色维度的识别最容易,对大小维度的识别次之,对方向维度的识别最难;(3)高低水平组儿童获得策略的时间进程不同,差异主要产生在推理开始后的5~11秒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水平组儿童对方向这一较难维度的识别和正确答案的识别都快于低水平组儿童,体现了高水平组儿童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6.
3─6岁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是根据1981年全国十个地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协作组》共同拟定的研究方案在上海地区进行实验的结果。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控制儿童的认知条件,初步探讨影响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因素,以及7—11岁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趋势。实验对象取自华东师大附小,分7—11岁五个年令组,每个年令组均按±4个月为范围,每组20人,共  相似文献   

18.
2.5—6岁儿童解决五项系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五项系列问题设计了5种情境研究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发现:(1)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4岁组以下不具备这种能力,4—5岁幼儿的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开始萌芽,5—6岁是该能力的发展加速期,6岁组幼儿基本上具备了这种能力;在接受训练之后,2.5—3.5岁幼儿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4岁组幼儿大致处于临界水平,5岁组以上已经基本具备。(2)比较句式理解失误和前提记忆不足均是幼儿推理失败的重要心理因素。(3)前提表达方式影响幼儿的推理成败。(4)与用三项系列问题作材料的研究相比,用五项系列问题作刺激所引起的推理能力表现得晚得多。  相似文献   

19.
9-12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刘建清(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研究目的推理活动中,类比推理是一种颇具有特色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思维.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为A:B:C:D.由于类比推理对儿童抽象概括能力及心理运算水平的要求,类比推理能力的...  相似文献   

20.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