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近来,我们读到了王玉北同志新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以下简称“王文”)的论文,这一文章的要点是把量子力学所研究的量子世界,划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1)微观客体的第一性质是指微观客体自身具有的性质,如质量、电荷、自旋等;微观客体的第二性质是指微观客体同观测仪器相互作用的性质,如  相似文献   

2.
局域隐变量理论寿终正寝了。去年(1982年)在巴黎进行的两个精密实验给了它致命的一击。这个理论一直是标准量子力学的主要对手,但自从进行了第一批判别实验以来,它的生存地位就岌岌可危了;这些实验推翻了局域隐变量理论(HVT's),进一步证实了量子力学(QM)。但是,人们发现这些实验并未完全摆脱异议。最近进行的这两个巴黎实验驳倒了这些异议,决定了局势。  相似文献   

3.
正EPR关联与波函数塌缩是量子力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分别揭示了世界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实在与观察之间的关系。本文先介绍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涵义,然后分析它们与中观佛教空性之间的关系。一、EPR实验所谓EPR实验,是由爱因斯坦、波尔多夫斯基和罗森三位科学家共同设计的一个著名的反量子力学的理想实验。它后来发展出许多不同的版本,下面是其中之一:假设一具有动量P的物体A被分为两部分,分  相似文献   

4.
最近,《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开展了量子力学哲学问题和EPR实验的哲学意义的热烈讨论,这无疑对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这是一场学术讨论,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与另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玻尔之间旷日持久的大辩论在我国的继续,这就是论争的背景。作为哲学工作者,我特别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观测理论”和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科学”又称为“经验科学”。从这一点也可明显看出,“经验”在科学中具有根本上的重要意义。那么,科学中的经验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它大概可以说就是“观察、测定、实验之类活动”。但在量子力学中,“测定”的说法尤其有问题,因而特别称之为“观测”。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经典力学中,观测就不成问题。科学哲学中经常成为问题的一个例子,就是观  相似文献   

6.
量子论与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理论的发展引发了众多物理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观念的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或许就是实在观的变化。经典物理学的实在观可称之为所谓“实体观”,这种实体的客观性体现于它的独立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在的;  相似文献   

7.
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研究信息经济学的英国剑桥大学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威廉·维克里教授;之后,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授予了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对西方信息经济学研究作出的贡献。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时,传统学科也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领域问鼎诺贝尔奖,比如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和罗伊·格劳伯,他们的成就是:区分烛光与激光的发现使未来的手机信号更清楚。与信息领域相关的光学、…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完备的理论中,每一个实在的要素,都有它在理论上的相应部分。一个物理量具有现实性的充足条件是在系统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可以准确的预示出它的数值。在量子力学里,如果两个物理量是由两个不可对易的算符所描述的,那么对于其中之一的知识,就会防碍对另一个的知识,于是或者是(1)量子力学中波函数所提供的对物理实在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的遮蔽,辩证法几乎完全被当作形式方法来理解了,但辩证法本身恰恰要求超出并克服这种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本体论上意味着:事物自身的活动。这个自我活动者乃是作为实体-主体的绝对者。而当绝对观念论的思辨辩证法陷于瓦解之际,马克思经由一个本体论革命而拯救了辩证法,使之重新建基于实在主体之上,而这个自我活动的实在主体乃是既定社会。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地生存于探究既定社会的历史科学中。这种辩证法也把如下的思想任务托付给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地开展出对既定社会的研究,深入地探索既定社会之自我活动的实体性内容,从而把握其实存中的本质和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胡新和,罗嘉昌经典的实在观可以称之为"实体观"或"第一性质观",即主张实在就是各种实体的总和,每个实体由一组称为第一性质的固有属性所定义和描述。这些第一性质反映了实体的本质,因而既独立于实体的环境,也独立于人们的观察,在质上和量上都是确定不变的,实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就在于其第一性质的独立性和不变性。实体的可分离性和定域性也可由这种独立性和不变性中自然得出,经典实在观是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实验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实在论,主要有三种:(1)互补实在论或现象实在论;(2)潜在实在论和潜伏实在论;(3)倾向实在论。这些实在论的共同特征是(1)区分两个类型的实在:独立的和现象的;(2)强调仪器在量子实在概念中的作用;(3)突出量子实在的关系特征。关系实在论强调实在的关系特征,强调这些关系的客观性、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及其对于实在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规定。它不再把实在看作孤立的、既定的有形个体,看作这些个体的固有属性的总和,而认为实在是限定于一组关系结构中的潜在可能性及其显现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性质在各自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显现。探索这些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信仰。有的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如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甚至认为,信仰是人的一个构成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物的区别之一可以说在于人类具有信仰。这里的信仰不仅仅指宗教信仰,也包括世俗类型的信仰。但本文主要谈论宗教信仰。无疑,不同的宗教共同体,如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具有各不相同的信仰。即使在每一个宗教内部,也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以致于有的宗教哲学家不是从宗教、宗派、教派的角度区分人们的信仰,而是从人们的宗教实在观来分类。这样一种分析图式对我们深入认识宗…  相似文献   

12.
“实在”概念辨析与关系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在论与反实在伦之争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也是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论前沿。尽管自然科学的理论发展通常并不直接构成对于哲学问题的逻辑支持或否证,但是,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再次成为哲学讨论焦点的关键因素,无疑正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中对于物理实在、尤其是微观实在的种种性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从一般的“实在”概念辨析入手,探寻它的定义方式及其可能的逻辑悻难,特别是它如何在微观领域中面;贴实证困难并被引向反实在论的方向,从而修改和补充我们的实在概念以涵盖具有特异性质的微观实在,驳斥…  相似文献   

13.
虚拟实在作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已经深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双重影响。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认为"美"存在于人们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通过对自由概念的分析,以及虚拟实在的特性的论述,可以发现虚拟实在中"美"的踪迹。  相似文献   

14.
瑞典女哲学家埃弗斯(K.Evers)博士于1992年5月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就“模糊实在的逻辑可能性”问题发表了演讲.埃弗斯说,对于“世界会是模糊的吗?”这个问题,经典的分析哲学家肯定竭力否定,他们不会承认世界上存在模糊的要素,也不承认任何模糊的边界或区分.但是,现在大量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已放弃了这种实在是由分离确定的部分组成,或者彼此光滑连接形成统一体的观点.一系列的证据表明,模糊实在的逻辑可能性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反对模糊实在的主要逻辑证据即,(1)语词表达;(2)自我同一性;(3)莱布尼茨的同一性定理皆不能作为证据.因此,我们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容许模糊实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哲学遗产。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就是这种哲学遗产中最光辉的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孙中山的知行观,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孙中山知行观的性质和特征的看法并不一致。多数同志认为,孙中山的知行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基本上属于二元论。在我看来,孙中山的知行观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其基本特征是形而上学,同时包含着比较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范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唯心主义哲学所固有的,如“自在之物”、“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等,这类范畴已经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抛弃不用了;另一类是一切哲学要认识世界、说明世界都必须应用的普遍范畴,如物质和意识、矛盾和运动、时间和空间、必然和自由,等等,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哲学史上有关这些范畴的合理规定,并加以批判地改造,使之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第三类是指那些内涵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学”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常用的哲学范畴,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人学范畴?人学能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而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人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内容,从而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的研究谈一点看法,以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建立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量子力学描述的“仅仅是现象”还是“现象背后的实在”?50、60年前,在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可能给出实证主义的回答。即使是今天,当“可观察量”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厄密共轭算子表征的物理量时,仍能感觉到经验主义对于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的解释的影响。尽管玻尔和海森堡都不能被认作逻辑实证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哥本哈根解释”确实是用经验主义的语言“现象”来描述的。特别是,他们对于测量安排的本质作用的强调助长了这样的观念:量子力学只是处理在测量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照相底片上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