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大学生人际困扰、社交焦虑和心理症状的现状与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见解。方法:采用自制大学生压力源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大一、大二、大三共1291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人际关系困扰各年级总检出率为27.2%;大二和大三人际敏感因子均分高于大一,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并有显著差异;社交苦恼因子和总均分高于常模,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总体社交回避及苦恼与抑郁、强迫、焦虑等心理症状有显著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际困扰、人际敏感症状存在年级、性别差异,和典型表现形式;社交回避及苦恼可导致不同类型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依恋问卷调查了725名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人际困扰的总体水平较低;(2)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各维度及总均分间相关显著,自我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显著高于他人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3)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能显著预测人际困扰的各维度及总均分,他人工作模型则仅能预测交谈交流困扰。结论: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间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可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3.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崇莲  郑涌  李宏翰  张建梅 《心理科学》2006,29(6):1431-1433
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对800名1-4年级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涉及人际安全、人际疑虑、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因子得分为3.86,人际张力、人际疑虑和人际报复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在1.8-2.6之间;人际张力、人际疑虑、人际报复因子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男生在人际报复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理科生的人际张力、人际报复和主观因素总均分显著高于文科生,人际安全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生。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较强,人际交往和相处中的负性体验较弱,但存在年级、性别、专业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人际交谈困扰存在地域和独生/非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城市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交谈困扰最低;在与异性交往困扰方面,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困扰.(2)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着地域和独生/非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城市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最高,乡镇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最低.(3)人际关系困扰四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成份有不同的预测作用,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和与异性交往困扰对生活满意度有预测作用,而人际交友困扰、人际交谈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三个维度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状况及其与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网络依赖程度与人际关系综合量表对393名有互联网使用经历的大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网络依赖与人际交往现状,人际信任呈现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人际交往现状和人际信任对网络依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人际交往现状和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不同层次的大学982名大一与大三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整体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年级,在归因风格分量上的得分大一年级高于大三年级,年级差异显著;(2)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分量表上性别差异显著;(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艺术类、文史类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类学生。  相似文献   

7.
五省部分地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现状,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的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1)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3%,排在前四位的影响因子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2)农民工子女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6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常模;女生的人际敏感、偏执、敌对、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和精神病性4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留守子女”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结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李彩娜  李彩娜  黄凤 《心理科学》2012,35(6):1366-1370
采用问卷法对638名大学生的依恋、个人自主及人际适应状况进行测查,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依恋与个人自主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2)依恋焦虑通过个人自主间接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个人自主在依恋焦虑与人际适应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依恋回避直接预测人际适应。该结果对进一步制定提高与改善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Funder现实精确性模型,考查了网络聊天情境中大学生人际知觉的准确性,影响准确性的因素,以及人际知觉的过程。研究发现:(1)网络情境中与陌生人进行极短时间的初次接触时,对16种人格特质知觉的准确性较低。(2)大学生对知觉对象的性别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被知觉者的人格特质的判断。(3)16种特质只凭言语推断的难易程度对人际知觉的准确性有影响。(4)人际关系的深度与自我表露的程度有关,并且自我表露程度随时间增加而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大学生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际情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以及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人际情感问卷》,并以此对全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100所高校的11982名大学生首次进行大规模人际情感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人际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大学生人际情感由亲密感、合作感、宽恕感、恋爱感、感恩感、关爱感等组成;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感恩感、关爱感最高,宽恕感最低;女生的亲密感和恋爱感高于男生;自我要求、家庭氛围、舆论关注、价值认同对大学生人际情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对478名在校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校大学生中四分之一的人恋爱心理压力需要作一定程度调整;2.在校大学生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价值倾向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在校学生中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在学业负担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武汉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91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自尊以及网络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网络人际信任的调节。结果显示: (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在高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能正向影响个体自尊水平;在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对14所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1002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对28名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力求揭示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网络化生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相关(P0.05);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情况在人际关系的交往行为困扰、交谈行为困扰、待人接物行为困扰、异性交往行为困扰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网络化程度越高,在人际交往各方面产生的行为困扰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心理韧性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情绪智力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在安徽省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和人际关系的总体得分较高,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三者在专业上差异显著(p0.05),心理韧性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0.01)。2.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智力、心理韧性与人际关系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大学生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对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预测效应。结论: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心理韧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团体宽恕干预在大学生恋爱受挫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31名在恋爱中受到过伤害的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6次团体宽恕干预,并设立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前测中,三个组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幸福感量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后测中,在恋爱宽恕问卷的四个维度上,宽恕干预组均优于控制组,而一般干预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三个量表上,宽恕干预组和一般干预组都要优于控制组,但两个干预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3)前后测比较显示,宽恕干预组在各个指标上均有了显著变化;一般干预组在抑郁、焦虑和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上有了显著变化,但在恋爱宽恕的各个维度上(除报复维度)变化不显著;控制组则在各个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面对恋爱受挫群体,宽恕干预的针对性更强,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邵瑾  杨芊 《应用心理学》2023,(6):538-545
基于人际环形模型,检验人际问题量表简版(IIP-SC)在大学生群体的环形结构及分析人际问题在地域和性别上的差异。采用IIP-SC、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SCL-90测量1565名大学生。结果支持IIP-SC的环形结构,等长不等距模型拟合更优。大学生人际问题类型处于顺从型和易利用型间。在IIP-SC总分和掌控维度上存在性别和地域差异。总结而言,IIPSC与理想模型有一定偏差,但符合环形结构。国内大学生整体的人际问题呈现低掌控-高联结的特点,存在性别及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   总被引:89,自引:1,他引:88  
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安徽大学1-4年级2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生源于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总体差异不显著;生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历届高中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在恐怖和精神病性两因子上,前者的均分显著高于后者;男女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抑郁和恐怖两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农村特岗教师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对103名农村特岗教师、107名非特岗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农村特岗教师自尊显著低于对照组(20.79±5.1629.10±5.94),人际关系困扰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747.07±3.64);(2)农村特岗教师在人际关系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3.94**);(3)自尊、婚否、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际关系困扰的变化。结论:自尊、婚否、年龄对农村特岗教师的人际交往困扰能够预测,可通过提高农村特岗教师的自尊及婚姻问题,来对群体的人际关系困扰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9.
心理弹性是与个体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复原相关的心理健康素质。本研究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从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抽取6433名成年人样本,为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建立全国常模,并对心理弹性在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的维度均分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内控性维度和注重问题应对风格维度的均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支持维度和接纳性维度的均分要显著高于男性。(2)心理弹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高呈整体上升趋势,内控性维度均分、应对维度均分以及乐观性维度均分均在个体中年到老年时期的上升趋势均不显著;(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总均分、应对维度均分、支持维度均分、乐观性维度均分以及接纳性维度均分显著提高;(4)教育程度和年龄段在心理弹性量表总均分以及内控性维度均分上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并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特点。方法:从湖南某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EOM-EIS-II量表作为测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结果:(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城乡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总体获得、总体延缓、总体早闭、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人际延缓和人际获得7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