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超群 《天风》2016,(11):16-17
正文化认同和适应是中国基督教避免国人误解的关键。平心而论,基督教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某些时候遭到误解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正确的处理对于化解矛盾、减少冲突至关重要。一、社会上有哪些误解?社会上对基督教最根本的误解是认为基督教是洋教,基督教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当然不是所有舶来品都被人们排斥和拒  相似文献   

2.
如何与社会和时代相适应,是每一个宗教在思考和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时,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基督教历经近2000年能至今尚存,能从耶路撒冷这样一个中东的小城扩展到世界各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透过不断的学习、反省、调整、充实、更新而与社会和时代相适应。在基督教(新教)进入中国这160多年中,同样要不断地面对和解决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当基督教带着浓厚的殖民色彩,仗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之初,这个本应是一个倡导和谐、向善、平安、喜乐的宗教,却在中国人民当中引发憎恨、抗争乃至诸多流血的教案。在广大中国人民眼中,基…  相似文献   

3.
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问题的背景和结构Identity最早是个哲学和逻辑问题(在哲学和逻辑里就译成“同一性”)。逻辑里关于同一性的表述是著名的“三大规律”中的同一律。在逻辑三大规律中 ,排中律受到许多质疑 ,甚至矛盾律也并非绝无疑问 ,但是同一律却始终众望所归。只有当把identity落实为人或者文化的身份时 ,这个问题才有些异样。最普遍的身份现象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意义上的身份。身份意味着社会等级、权利、权力、利益和责任。身份的社会制度往往有着价值偏好 ,于是可以让某种本来以事实判断形式成立的身份同时意味着某种在价值判断形式中成立的身份 ,…  相似文献   

4.
儿童性别认同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性别认同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性别认同的概念和衡量标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双重身份认同的视角探索性别认同,分别考察同性性别群体认同和异性性别群体认同。关于性别认同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现有研究重点探究了自我适应与人际适应两个方面的结果。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儿童内隐与外显性别认同之间的联系、不同性别认同类型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低同性性别群体认同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作者艾哈迈德系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亦是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伊本·卡尔顿讲座教授,出生于阿拉哈巴德恒河畔的一个小镇,当时是英属印度。艾哈迈德是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作家和电影制作人。长期以来,他积极参与鼓励不同宗教、信仰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了促进伊斯兰教和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接受,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 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 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性(β=-0.39, p<0.001); 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负向预测关系中, 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 城市认同有增强作用, 老家认同有缓冲作用;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城市认同、老家认同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杨晓莉  闫红丽刘力 《心理科学》2015,(6):14751481-14751481
本研究从双文化人对于文化认同的主观感知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藏汉杂居区的藏族大学生和汉文化区域的藏族寄居大学生为例,探讨双文化认同整合、辩证性自我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以及辩证性自我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对于两类被试来说,双文化认同整合问卷的和谐冲突维度与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与辩证性自我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的是,藏族杂居区的被试,双文化认同整合的混合区分维度与辩证性自我和心理适应的相关都不显著(2)辩证性自我在双文化认同整合(和谐-冲突维度)与心理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实践中,应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文化认同整合,降低其冲突心理、增强矛盾容忍性等辩证主义思想,进而增强其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8.
艺术设计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娜 《学海》2003,(5):40-41
一在如今资讯网络、经济合作、文化共享的时代 ,传统与现代的板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激烈地碰撞。异域理念与本土精神的交锋与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设计界需要思考和回应的课题。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巨大差异性是设计本土化存在和在未来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 ,人们认为传统是我们身上应该洗去的污垢 ,是老观念、老封建。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 ,对形式的设计成为装潢门面、诱导消费的手段。这在主观上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客观上却使对人性的追问淹没在物质的洪流中。这种追求的片面性在所谓…  相似文献   

9.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与低认同整合者相比较,高认同整合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更积极,表现出同化效应。揭示了文化框架转换是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探讨元认知、人际素质和专业认同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263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考查其适应、元认知、人际素质、专业认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性别、独生子女类型、生源地类型对适应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城市男生中,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女生中,非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好于独生子女。(2)元认知、人际素质、专业认同的总分与适应总分均呈显著相关;其中元认知知识、合群的人际素质、情感和行为专业认同等子维度与适应及其子维度得分相关较高;(3)控制性别、独生子女和生源地类型的情况下,元认知和专业认同正向预测新生适应,且达到统计显著水平。结论:元认知和专业认同是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孟祥斐  华学成 《学海》2008,(2):23-3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动城市化群体规模日渐庞大,他们在失去土地进城后首要面临的是转型适应过程.本文重在探讨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机制,认为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有同化、融合、分化和边缘化四种表现形式.而社会记忆、社会认同与被动城市化机制是影响失地农民转型适应的重要因素.其中,被动城市化机制与社会记忆制约着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转型适应,而转型适应的成功反过来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记忆.本文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由于上述要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呈现内卷化趋势,转型适应发生障碍,这将不利于失地农民的城市化与城乡社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现代社会中,作为个体极为珍视并一直为之维系的本体安全日益呈现出其脆弱性。这种本体安全的脆弱性并非是先在的,而是现代性侵入的必然结果。尽管前现代社会同样会产生人们的本体安全问题,但就其影响的规模和程度而言,却远不及现代性来得迅猛。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性对自我认同在一些主要方面的影响及表现的分析,为个体自我认同重构提供一个与之关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对北京市93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发现:(1)女生、未转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更好;(2)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文化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3)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可以分别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间接影响文化适应,也可以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的整合更好地间接影响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4.
马力  焦捷  陈爱华  姜翰 《心理学报》2011,43(3):322-337
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反认同有相关的心理机制(如员工对自尊的追求)与社会基础(如组织身分的多样性), 但它们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构念。在个人建立自己的社会身分时, 认同体现了“求同”、而反认同则体现“存异”。基于理论分析所构建的法则关系中, 二者具有不同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对5家企业250名员工的问卷研究发现, 对组织认同的员工会更倾向于主动维护组织利益, 而对组织反认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嵌套的系列结构方程结果表明二者分离的模型对数据的拟合, 好于将二者合并的模型, 验证了这两个构念不同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尊被普遍认为是青少年的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它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并与沮丧和绝望呈显著的负相关。就是由于自尊的心理上的重要性,所以有大量的研究来探讨它的影响因素。大多数对自尊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能力和人际问的经历来作为自尊主要成分。尽管自尊的个人资源明显是很重要的,但是这样的关注忽略了自尊的群体成员方面的影响。本文就是探讨群体认同,尤其是考察民族认同和更广层面的国家认同.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自尊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对自我的研究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宗教是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源泉。文章对宗教在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后认为,从宏观角度上看,宗教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宗教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宗教还是青少年认同发展的重要精神背景。文章还以仪式和祈祷为例,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宗教崇拜对青少年认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杜是去年毕业以后参加工作的。他发觉工作单位里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与学校里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所以,他至今对这种环境还极不适应,跟别人简直找不到共同语言,往往一整天说不上一句话。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教在土耳其开始复兴,这无疑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对于凯末尔主义者来说,它不仅对建国之初的世俗主义原则构成了威胁,也必将对土耳其国家的现代认同产生巨大冲击。本文探讨了土耳其凯末尔主义者如何利用现代性普遍主义的话语把伊斯兰教"他者化"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伊斯兰教在土耳其复兴的背景和伊斯兰主义者如何利用差异政治话语对凯末尔主义者的现代认同进行重构与改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同乡会是以地缘为基础建立的组织,外来人口为了适应大都市的生活,建立同乡组织互帮互助。与普通的同乡会不同,上海客家人同乡会不是以地缘为基础的,而是以"客家"为基础成立的组织。上海客家同乡会在上海客家人的自我认同中起了很重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实践,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需要,是引领社会精神需求的需要,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的重要实践方式,这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灵魂和根本,而道德价值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和基础。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如何在实践中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社会成员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