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05,(4):39-40
放生,是《梵网经》,《金光明经》等所说到的。佛法“不杀生”,还要“护生”,从救护人类而扩大到救护(人以外的)众生、当前动物的生命,而有放生的善行,正是慈悲心的表现。经论中怎样的放生呢?有见到鱼池干涸,运水来救活鱼类,有见水中浮有蚁群,快要被淹死了,设法引蚁类到达干燥的地方;也有见市上卖鳖,用钱买来放入池中的。动物在死亡边缘,设法救护它,使它免于死亡,这是放生的本意。我国自梁武帝禁断肉食,放生就开始流行起来,智者大师就是放生的一位。在天台山临海,辟一放生池,得到国王支持,严禁采捕放生池的鱼、鳖。唐、宋以来,国王与民间,有…  相似文献   

2.
正一、目前佛教放生实践中存在的弊端放生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功德,中国佛教历代祖师大力弘扬,今天成为了佛教徒参与面最广的佛事活动之一。然而,今天一些佛教徒由于对佛法理解有所偏颇,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在放生实践中考虑不周,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却没有把好事办好,产生了一些弊端,令人惋惜。今天佛教信众在放生活动中容易犯的过失,主要有以下这些类型:1、随意乱放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野生动物在其原本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样可以保证生态平衡。但是,如果将野生动物脱离其原有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曹立铭 《法音》2005,(4):35-36
放生护生是佛教的传统习俗,有悠久的历史,是佛教慈悲教义与精神的体现。但在实际的放生活动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引起了一些社会人士的质疑与诟病。为了正确认识和引导佛教的放生护生活动,本期编发了下面一组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介绍与探索,希望引起广大佛教徒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4,(6):64
正本刊讯5月22日晚,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内佛教、道教寺观管理工作研讨班"期间,国家宗教事务局组织部分佛教、道教界人士,围绕佛教、道教放生、护生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座谈。来自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以及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20余位佛教、道教界代表踊跃发言,从佛教、道教教理教义,放生的仪轨与实践,如何引导信众合理放生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王作安局长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了规范放  相似文献   

5.
陈星桥 《法音》2005,(4):42-48
放生是佛教的一项重要法事,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它与素食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汉地佛教徒的一种习俗。近年以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佛教徒的放生活动也日见增多。但为什么要放生,应如何放生,不仅许多教外人士不理解,就是许多佛教徒也不清楚,以致盲目放生,造成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或遭到外界的利用、非议甚至阻挠。放生本来是一件善事,但善事要办好,就离不开积极的宣传与正确的引导,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法制社会,正确认识、合理规范放生活动尤其必要。一、放生习俗的源流与形成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列…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4,(8)
正7月30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在京组织召开以"慈悲护生、合理放生"为主题的座谈会,总结佛教、道教关于慈悲护生、合理放生的理念与实践,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阐释解读,征询教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学诚副会长在会上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发言,强调佛教的放生护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至今仍是广大佛教信众非常重要的信仰实践形式。同时,学诚法师剖析了当前放生活动中存在着发心不正,组织不当,与时代发展、环境变化不  相似文献   

7.
本文集中讨论了《管子》中有关山林资源的问题,分四个方面:(1)对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的认识;(2)对树木生态的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法音》2005,(4)
“生为一切物命之所爱,死为一切物命之所悲”,爱惜生命、救苦救难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放生,就是看到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卖、被杀,发慈悲心予以赎买、解救、释放的行为。放生为的是救生。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和环境生态知识,盲目放生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显然与我们放生的目标相背离,不仅不能救生,反而是害生了。放生一事看似简单,其道理非常深奥,非真正具足智慧的人无法明白,非真正具足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人无法提倡。印光大师在《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中说:“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  相似文献   

9.
正针对一段时期以来放生活动出现的社会和生态问题,包括随意乱放外来物种,导致本地物种濒临灭绝;进行大规模、超负荷放生,破坏生态平衡;不顾生物习性,误将生物置于不适宜生存的环境中;不考虑他人安全,随意乱放危险动物;不注意动物检疫,随意放生留下传播疾病的隐患;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专门捕捞动物、出售供放生、放生后再捕捞的产业链等等,国家宗教事务局于7月30日在北京邀请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方面代表,召开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4,(7)
正佛教一向提倡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利济万物,并以杀生为第一大戒。在佛陀本生故事中,记载着许多诸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慈悲护生的感人事迹,《梵网》、《涅槃》、《楞伽》、《楞严》等大乘经典更是要求佛弟子禁断食肉。因此,素食、放生和护生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在民间,"放生"也出现了种种异化,许多不明佛法真义的人,不是藉由放生增长自己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的道教戒规、戒律的具体条款下都涉及到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引导百姓珍视怜悯动物生命等与生态伦理密切相关的内容,可概括之为“戒杀护生”。“戒杀护生”是保护环境的神圣律令,是道教生态伦理规范、准则的核心。“戒杀”是强制性的、被动的,力行“戒杀”也即保护了生命;“护生”是倡导性的,主动的,力行“护生”即避免了对环境的伤害。它们一体两面。道教对于违背“戒杀”的人类行为,有相应的惩治“措施”,但多以相信某神明力量的真实存在为前提;道教戒律与打猎相关条款极符合现代生态伦理之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史上的福田事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林 《法音》2005,(12):28-32,33-34
在中国,有组织、有制度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慈善救济行为,应当说与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传入及拓展是分不开的。自佛教在中国生根后,凡跨越家族、宗族、地域的社会化的民间公益事业,如修桥铺路、开挖沟渠、植树造林、放生护生等,往往藉助寺院发起或有僧人直接参与、主持。在灾荒或战乱年代,各寺院普遍实行的施粥、施衣、施药、施棺等举措,也使宗教修行道场成为救济扶助弱势群体的避难所。本来,佛教徒以“福田广种”为信念,盖因佛陀所说增长功德福报的方法,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建造有益于社会大众的公共设施。因此可以说,佛教的福田思想启蒙了汉…  相似文献   

13.
《金刚经》的道德观,具体体现在平等观、慈悲观、福德观、功德观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义理就是人生道德学说。《金刚经》诸道德观都受般若智慧统摄,都是建立在《金刚经》所宣扬的“无住生心”、“空有不二”等宗教义理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传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徒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及痛苦。 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佛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  相似文献   

15.
毛立军 《法音》2012,(8):56-59
目前,随着佛教信众日益增多,放生,特别是有组织的放生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佛教信徒的修行方式。但最近出现的几则盲目放生的新闻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比如,据报道,十余名北京游客到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放生从市场上买到的数千条蛇。这一做法引起当地人恐慌,全村男劳力均放下农活加入"打蛇行动"。再比如,有报道称"泰山上本来没有松鼠,2012年1月当地市民出于好意,将小商贩当宠物出售的松鼠买来到泰山放生,在近年来松鼠缺少天敌的情况下,泰山松鼠竟繁殖成灾。因为松鼠啃食核桃等果实,有果农的核桃减产近一半甚至绝产。"还有报道指出,盲目放生外来物种,比如巴西龟、清道夫鱼等,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16.
黄海云 《法音》2023,(10):40-49
“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道出了佛教文化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宗教人士为了找到合适的修行场所,他们不畏艰险,踏进前人所未注意到的蛮荒之地,并在山林里兴建寺庙,在石壁上雕刻佛像、刻字记事,以此独特的方式宣扬佛教。出家人以宗教的戒律自约,与山林的动植物和谐共处,利用山林的同时也在维护山林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山林之间的良好生态互动。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2004,(4):4-4
2004年 6月 30日 , 在 中 国 延 安 军 民 的 战 斗 和 生 活 , 用 事 实 产 生 更 加 积 极 广 泛 的 号 召 力 。共 产 党 成 立 83周 年 前 夕 ,中 国 道 讴 歌 了 当 时 老 一 辈 革 命 家 和 延 通 过 参 观 展 览 , 老 一 辈 重 温教 协 会 组 织 全 体 道 职 员 工 参 观 安 全 体 军 民 团 结 战 斗 、 勇 于 献 峥 嵘 岁 月 , 备 感 今 日 的 生 活 来 之了 在 北 京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与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态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缘起”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和合形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奠基于缘起论的立场,佛教将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整体论是佛教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佛教的生态实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生命的保护,二是对环境的保护。前者包含不杀生、素食、放生、和平运动等行为,后者集中体现为佛化自然、生活环保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观念。佛家为此提出了“不杀生”的戒律…  相似文献   

20.
花之安是晚清时期来华的德国传教士,他将经济实践视为宗教文化传统的映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经济观。他强调,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节用”思想有利于国家富强,而“厚古薄今”“重农抑商”的传统则不利于此。晚清政府在“节用”不足的同时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无法走上富强之路。在这种宗教经济观下,花之安进一步从理财、通商和实业教育三个方面为清政府提供了政策主张。由于花之安的宗教经济观及其政策主张根植于晚清的文化土壤并具有一定的现实说服力,一些知识分子、商人和西方来华人士受其影响,广泛探讨了各种经济现象,这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在华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