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2.
菩提一叶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相似文献   

3.
主持寄语佛教的经典充满着智慧,起着启迪人心的作用。为此,千百年来吸引着广大众生。佛在世时并没有著作,佛经是在佛涅后众弟子集结回忆,忠实记录下来的。佛弟子们没有把个人的观点参杂进去,只是“如是我闻”。在编本期漫画真谛故事时,我想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的一段:“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陀的教育完全是为度众生出苦难,所有经典都出自这一慈悲的根本。我想当我们读经典、细参详时,都能记住这一根本,或许才能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排除杂…  相似文献   

4.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根故修…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大众五百声闻、十千菩萨恭敬围绕。时舍卫城有一菩萨,名曰善顺,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承事供养,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住于大慈,心不瞋恚&住于大悲,弘济无倦、住于大喜,善安法界&住于大舍,苦乐平等。节量时食,少欲知足,常为众生之所乐见。恒以五戒及八斋法,于某城中怜愍教化,然后复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清净梵行。尔时善顺菩萨为令众生见佛闻法,与诸人众前后围绕,将诣佛所。时天帝释以净天眼见此菩萨,住上精进,行头陀行,具净尸罗,…  相似文献   

7.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各位同学: 今天是中国佛学院复课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我代表佛协、佛学院向应届毕业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全体老师、全体同仁这几年来所付出的劳力和心血表示敬意和感谢,向各位在校同学致以亲切的问好。学问无止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到佛弟子应该“常随佛学”。经上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学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随学无有穷尽。”所谓毕业,不过是标志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新的更高学习阶段的开始。菩萨学处广大。你们今后在工作中还要继续学习。  相似文献   

8.
孙劲松 《法音》2021,(8):22-27
一、南海观音闻声救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文殊师利言:(善胜)天子!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云何为四?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谓于乞者无瞋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云何为四?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云何为四?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  相似文献   

10.
本老一生都在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悼念本老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他的遗愿,学习他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优秀品质,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行愿,弘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国家昌盛和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大乘菩萨道中,有一件最要紧的事,若是这件事缺略了,便不能算是大乘菩萨。这是一件什么事呢?这便是所谓“愿”。本来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三业以意为主,四定以欲居先,所以菩萨行大乘行,也就要仗着这一个愿。原是菩萨进破魔军的主,愿是菩萨趣入佛地的前锋,菩萨依着这个愿而修持,菩萨行着这个愿而弘利,菩萨抱着这个愿而成佛,菩萨乘着这个愿而再来。彻底的说,这一个愿乃是菩萨唯一的根本大戒,其他的戒,偶然的破犯,虽说罪重,还不算十分要紧,惟有违失了他的本愿,便使这个菩萨道根本的破坏了,纵然后来再能发心,也就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88,(9)
一切菩萨,复有四法,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学院1980年复课后的第一届预科毕业典礼,于7月22日在北京法源寺隆重举行。这一天,法源寺内喜气洋洋,师生们容光焕发,到处洋溢着亲切和乐的气氛。典礼仪式在幽雅的佛乐声中开始。学员们先在大雄宝殿诵经,然后步入会场。毕业典礼仪式由副院长正果法师主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兼中国佛学院院长赵朴初居土在典礼上勉励学员们说:“同学们毕业了,但这仅仅是你们在学习进程中的第一步。对一个佛敏徒来说,学习是永远毕不了业的。正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到的‘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菩萨的行愿始尽;虚空界乃至烦恼是不可穷尽的,所以,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1)
中国佛教有五大菩萨受到普遍地崇敬。这五大菩萨是: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重智慧的精神;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重慈悲的精神;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了佛教重誓愿的精神;弥勒菩萨候补佛位,是未来佛,体现了众生皆可成佛的现实可能性。《佛教的五大菩萨》一文,是明旸大和尚所撰《佛法概要》中的一章,本刊将分五期转载,广大读者当可藉著文字般若的激发,深入了解五大菩萨各自的殊胜法门和度生因缘,策励上求下化的愿力,圆满无上菩提。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92,(8)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其中辈者,虽不能行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0)
善男子!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发起光明,普照一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众生心无明暗室,能灭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劫积聚一切诸业烦恼,种种障碍,发生一切大智光明。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8,(4)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现在谈出家修学的十条原则。这十条是对前面"志、道、德、才、学"的具体落实。学习了佛法的理论,却不能在生活中实践.得到真实的受用,那佛法就只成了知识,就和我们出家学法的本意相违背。我们每天做功课时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如果没有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改善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话,念完以后,书本一合,就还给佛菩萨了。念  相似文献   

19.
人们平时谈佛教的时候,有很多人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何人,但是一说到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那真是达到了童叟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且一至认为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之风范应该极力提倡,我以为这并不是偶然的。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看,菩萨所具有的那种慈悲喜舍、济世度人的大无畏精神,恰好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仁义之风、以德报怨的圣贤之道相融会,使得印度佛教能够在中国开花结果。从佛法的角度讲,具备并圆满了菩萨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所以,论佛也罢、修佛也好,那就必须要说到菩萨的慈悲本怀及利益众生的无尽大愿。菩萨,全称为菩提…  相似文献   

20.
魏磊 《法音》2001,(2):1-10
在错综复杂的因行果报中,发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用。郁头蓝弗仙人因发恶愿,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贫女供养迦叶残汁,命终如愿生忉利天;一僧戏发之愿,来生果作大将军。证知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净宗经典殷勤劝愿。《阿弥陀经》三次劝愿,愿愿倍切;法藏菩萨以四十八愿,自致而成阿弥陀佛;净业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是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证知唯一愿字,具摄信愿行三种资粮。净宗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