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篇实验性文章主张,相比大多数主流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最近的趋势为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产生于非西方传统的哲学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路径。更为具体地说,作者认为稍经修改的雅克·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提供了一个与中国本土哲学解释路径对等的解释学路径。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不能在概念术语层面化约为彼此,有关其中任何一个的最终意义或解释是先天难以达到的,因此提供了一个在全球哲学和伦理学层面开放中西对话甚至是二者的整合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意象思维作为中华民族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是指思维主体将物象或拟象(符号、概念、模型等)作为思维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类推、顿悟等方法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传统中药理论的发展亦离不开意象思维的指导。通过对四时之象与药物理论、五行之象与药物理论、外显之象与药物理论、八卦之象与药物理论、物候之象与药物理论、意象思维与中药配伍等方面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意象思维对传统中药理论留下深刻印记,其在阐释、推导、印证和发现中药的药性、功效、配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代以来,随着中国文化大门的打开、西方哲学思想的大量引进,人们开始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批评反省和重新解释,这是现代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说,现代中国哲学始终是介于传统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哲学,它肩负着改造传统中国哲学、融合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4.
(一)在我国,学术界一般都承认人类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前两种思维方式固其在哲学、文学中的广泛应用,其客观性和重要意义早已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但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其客观性直到前几年才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至于它的特点,至今仍是众说纷坛。有鉴于此,在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思维之前,有必要对直觉思维的客观性、称谓及其特点作简要的说明。直觉思维在西方早已受到科学、哲学界的高度重视,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不但承认其客观存在,而且把它看成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赵海燕 《孔子研究》2016,(5):146-153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对西方现代现象学的研究,业已成为国内乃至海外华人哲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众多人本主义哲学的奠基性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象学推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方法,即对事物的直接把握而非间接把握的所谓直觉式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与强调单刀直入和易简功夫的中国传统思维方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主要是一种“直觉思维”,因而中国传统哲学似乎基本上是一种“非逻辑”的哲学。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确有直觉和非逻辑的因素,但并不构成它的基本特征;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逻辑的而不是直觉的。以下略述拙见,不揣浅陋,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意象,最早是在《周易·系辞》的"立象以尽意"中出现的派生词。在传统哲学文化中,西方单单把"意象"理解成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我们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把"意象"作为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与心性的美学意境。中国的意象在美学范畴里有着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还蕴涵着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周山 《周易研究》2007,(6):57-61
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观点源自逻辑一元论。本文认为,人类思维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逻辑的多元性。人类对思维形式的认识,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不断发展,新的思维形式还会层出不穷。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对思维形式的选择不尽相同。西方人注重演绎,中国人注重类比。《周易》就是一个属于类比性质的符号推理系统,一直规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活动。华夏民族将象形文字发展为象意文字,决定了"以象尽意"的《周易》符号推理系统的形成。中国人注重体悟自然、追寻智慧的求道精神,是《周易》推理系统得以千年传承的哲学基础。类比推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主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贡华南 《学海》2002,(2):42-47
近代以来 ,重建中国哲学的努力始终关涉着哲学方法论的探讨。牟宗三的智的直觉理论无疑是这种努力的自觉表现。同大多数的哲学家一样 ,牟宗三对此问题的追问一直以西方哲学为其参照者与对话者。具体说来 ,智的直觉概念的提出乃是基于康德的这样一个问题 :即理性存在者只具有直观现象界的能力 ,而没有直观本体界的能力。因此 ,我们对本体界一无所知。牟宗三则认为 ,人作为理性存在者不仅具有智的直觉 ,而且形上问题就是以智的直觉为基础而建立的 ;否定智的直觉 ,“不但全部中国哲学不可能 ,即康德本人所讲的全部道德哲学亦全成空话”① 。关…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易经》虽是“卜筮之书”,但它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与哲学有深远影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从现有的《易经》文字来看,它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抽象能力,并且运用了某些逻辑和心理学的方法,孕育着某些科学思维的萌芽,无论从那方面来看,它都体现着某种哲学意义上的思维方式。从结构形式而言,《易经》是一个以象、数为特征的符号系统,具有某种形式化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概念在前中国哲学时期,就已在巫-礼文化的背景下,以模糊和野性思维的状态,存在于前综合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巫术-占卜、原始宗教、远古神话之中。这三种前综合意识的基本形式,都可以追溯到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借助文字符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集体无意识"最终在民族共同体中变成了自觉的民族共同意识并升华为概念,进而必然要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来。与巫-礼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哲学的意识与思维活动更多地保留了前综合意识原型与原始思维的活性,因而更具有隐秘的中和性与强大的扩充性。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与西方分析哲学(或分析传统的西方哲学)被认为是彼此遥远、无关乃至对立的。两种传统中都有很多人将对方传统的哲学实践视为仅仅具有边缘价值。首先,人们认为它们各自的反思思维模式和方法论路数是截然不同的;其次,人们认为两者所关注的问题不同。这两方面的考虑均指向哲学上的一系列基础问题,特别是哲学:方法论问题。现在,随着不同文化共同体和思想传统之间的非同以往的交流趋近,在不同哲学传统之间进行沟通的愿望和对于它们如何能够相互学习、以互补方式携手共建共……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传统思维,人们的看法有严重的分歧。西方学者雅努兹·克米莱夫斯基和卜德“已能证明中国的语言结构较任何印欧语言更充分、完善地体现了形式逻辑”。(见《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科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与此相反,《象思学论纲》、《象思学论纲(之二)》(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第1期,下引只注书数)认为,“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乃是区别于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或者称之为非概念思维”,“亦可称之为非理性思维。”(1节)我们对思维没有什么研究,对所谓象思学…  相似文献   

17.
大乘佛教中的华严哲学与源自古希腊和希伯莱宗教的西方哲学,产生于不同的思维土壤,呈现出哲学各个层面、各种维度的同与异。西方哲学和华严宗哲学从各自根本的观念出发,形成庞大而精密的理论体系,反映出本体论的异同。无论从思辨哲学还是宗教哲学的角度,两者的基本立场尽管不同,都试图克服和超越二元论思维模式,反映出宇宙论、知识论、目的论乃至价值论的异同。方东美先生对华严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采取圆融的论断,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二分"方法造成了知识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的"乖离",认同现代西方哲学强调本体与价值的统一。华严哲学兼容宗教、哲学和科学,这是能够与西方哲学圆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20,(5)
正中国人的思维活动是以表象为基础,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任何字母文字都不具备的象思维模式。《易经》作为象思维之大成,为中国人的象思维模式的形成起了定格作用~1。而圣经中充满了"意象化"的特殊表达方式,即从客观的"物象"或"表象"来传递象征体的本义。那些看似林林总总、杂乱无章的叙事,通过这种"象"背后的世界观形成了其神学意义上的逻辑,成为井然有序、源于耶和华的启示。汪维藩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基督徒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更有助于揣摩上帝的性情与智慧,更有助于寻觅上帝的踪迹与作为。象思维圣经诠释理论,是汪维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研究中,大量的哲学论证其前提依赖于直觉,从直觉出发建构哲学论证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专家直觉与大众直觉哪一个更为可靠?传统哲学家认为专家具有洞见,大众则充满偏见,这种立场被称之为专家辩护。实验哲学家反驳了这一看法,认为专家直觉和大众直觉同样不可靠,所谓的洞见不过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偏见。追索这一思路,本文认为哲学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人间之学,专家和大众直觉都值得同等对待。本文一方面引介讨论实验哲学对专家辩护的批评,另一方面从概念上理清直觉和理论的关系,指出专家辩护不能成立的深层原因,进而在此新理路下,重新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区分、重新理解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一种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向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同哲学学派的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大都表现为一种"人的回归",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探讨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能为我国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