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西方哲学接受了笛卡尔的遗产,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基本构架。在笛卡尔那里,心灵和身体之间虽然存在一个密切的互动,但它们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存在物:身体代表着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心灵则意指理性、真理、稳定性、确切性。因此,这两个领域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身体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主题,而心灵则成为人文科学的主题;最终,那些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身体和心灵、环境和文化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学科彼此隔  相似文献   

2.
外刊学论     
希马:“对一切构成问题的对谁也不是问题:实体二元论、物理主义与身心问题”(Himma,K.E.,“WhatIsaProblemforAllIsaProblemforNone:Sub stanceDualism,Physicalism,andtheMind BodyProblem”,AmericanPhilosophy Quarterly,Vol.42,No.2,April2005)实体二元论既是本体论,也是心的理论。作为本体论,它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可以被示例化(instantiate)的存在: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两者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存在。作为心的理论,它认为人是由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精神构成的,两者可以产生因果性的相互作用。今天,实体二元论在心灵哲学和认…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二)徐向东二、心理学说明和精神过程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获得关于精神状态的知识,一种方式是内省;另一种方式是分析精神状态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精神状态的了解上便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一方面是对我们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感觉经验的直接接近,另一方面我们只能通过可观察的资料(行为标准)来推断他人的精神状态。内省、自我知识以及精神状态的第一人和第三人的接近之间的不对称性的问题,曾是60、70年代心灵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尤其与维特根斯坦在规则、标准和私人语言上的观点有关。①一些争论(如这种不对称性是否成立、内省知识是否是不可错的)至今仍在继续着。②不过,可以肯定,精神状态不仅是内省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起着作用的状态。这个事实为我们判定关于精神状态本质的竟争理论施加了约束。反过来,心理学说明也对我们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80年代心灵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着心理学说明的本质所展开的一系列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恰恰就是两种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案之间的冲突。大致说来,这里有两派主要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常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一个意识特性二元论者应该如何处理附随现象论的挑战。我首先分析讨论了支持附随现象论的理论依据以及反对它的理由;然后争辩说这些论证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附随现象论所描述的有关心灵因果性的那种本体论层面上的可能性,并且附随现象论本身是一个融洽连贯的哲学理论。因此对于一个意识特性二元论者来说,在心灵因果性问题上,附随现象论和相互作用二元论都是可行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5.
“笛卡儿的二元论”在西方哲学看来很象一个稻草人,因为就“笛卡儿二元论”这一命名的观点来看,事实上,这一贬意称呼与其所由来的历史情况无关。当然,不少人会论辩说,笛卡儿是一位提出心灵和躯体的本质及它们相互之间作用的独特理论的作者,然而,这一理论却经常被丑化为“笛卡儿的二元论”而遭到批评。真实的情况是:笛卡儿坚  相似文献   

6.
心灵活动(如感知、思想、意志等)是什么?它们是否像物理主义者认为的是一类物理运动?还是像二元论者认为的是精神实体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处于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他认为任何心灵活动都包含了形式与质料两个方面,但形式和质料不是构成一个心灵活动的两个部分,而是产生它的两个原因。本文指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心灵活动是统一体(即生命体)的活动,就它的存在而言,它是一元的,但任何心灵活动都是由内在的灵魂作为首要原因引起的身体运动,即产生它的原因是二元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论心灵活动的范式是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7.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05,(3):159-163
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形成,根本在于灵魂与肉体和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的思想.促成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兴起的二元论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宗教自身的先天性二元论因素,即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区隔;再则是东方宗教,尤其是中亚宗教的二元论思想;最后是犹太教传递给基督教的弥赛亚主义中包含的二元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15,(2):83-90,161
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他们的理论先驱。他们指出亚里士多德既不赞同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也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物理主义,因而他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共享深层的理论预设。功能主义者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时涉及了三个主要观点:反物理还原论、心灵状态的"物理构成的可塑性",以及心灵与身体的"随附性"关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在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并指出他的灵魂观应当称为"质料-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心灵科学哲学的各种物理主义理论均陷于困境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意识经验难题,查尔默斯提出了一种"自然主义二元论":(1)承认意识经验和主观感受性不可还原为物理属性的基础属性;(2)吁求构建一种新的科学哲学思想框架,对脑的物理过程如何产生主观感受性作出新的科学说明。"自然主义二元论"虽然冠以"二元论"的名称,但它实质上并不是世界观意义上的二元论,因而并不构成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挑战。其所给出的解决方案则为我们从科学哲学层面探索意识经验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快乐的秘诀     
快乐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快乐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快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充满希望和幻想,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心理学家们曾经试验过在快乐与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中的表现,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有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包括实体二元论和性质二元论;还有从巴门尼德到斯宾诺莎都主张的一元论,包括偏向肯定身体与行为的物理主义与行为主义以及偏向肯定心灵的观念论.以上观点都把心灵和身体分而论之,导致了很多问题.实体二元论难以解释:既然心物是不同实体,那么它们之间如何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意识与记忆是当代科幻作品最热衷操弄的主题之一。虽然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就把灵魂和肉体看作两个独立的存在,但在人类历史上,灵与肉在事实上从未分离过:思维需要肉体才能存在,肉体需要思维才能动作,肉体湮灭之后,思维就不复存在了。然而,从根本上说,肉体说到底仅仅是思维的载体和表达的媒介,思维完全可以脱离肉体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存在(在科学上这一点目前还存在争议)。如果技术进步导致肉身可以随意更新,  相似文献   

13.
《管子·内业》提出人有两重心,一重是肉体、个体意义上的,一重是精神、普遍意义上。要想形成精神、普遍意义上的心,必须首先获得精气,使心成为精舍,这样人才会拥有超强的生命力以及把握外物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心灵"psuchē"观念,有着类似的结构与意识。即人心可以区分为低级的个体心灵和高级的普遍精神。稷下学者和古希腊的学者都提出有一个高级的永恒的绝对者存在。这个绝对者在西方后来走向了上帝或者绝对精神。而在中国则是有神性却非神灵的"道"。  相似文献   

14.
1 意识问题,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第63页)然而又是任何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是不可能科学地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意识问题的科学解决有了可能。列宁指出:“对‘精神肉体二元论’的唯物论的排除(这是唯物论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是头脑的机  相似文献   

15.
梅洛-庞蒂的哲学努力在于试图超越传统的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传统哲学或者把外在世界当做原初的存在,或者把内在心灵当做原初的存在,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更原初的存在之上的,因而它所提出的问题在其传统之内无法得到解决,而现象学对身体的理解提供了超越这种二元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面对身体与心灵的二元论困境,具身认知观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身体,并致力于将身体改造为一种具有超越能力的新的身体。但是,当根据一条纵向线索将具身认知观划分为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和激进的具身认知观之后,上述新的身体在纵向上就呈现为两种身体样态。而且,通过对这两种身体样态的批判性反思,最终可以发现,具身认知观当前所实现出来的身体,与其说超越了二元论,不如说在二元论的思考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强化了传统身体。  相似文献   

17.
李栋 《天风》2001,(3):10-12
几位“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除了让我们感到震惊以外,就是对受到“法轮功”邪教戕害的生命感到痛惜。好端端的生命,瞬息之间就成了涂炭;本可以有的光明的前景,顷刻之间变得一片黑暗;正值花季年华的青春,就此永远告别了灿烂,在哀其不幸的同时,我们更加痛恨“法轮功”邪教对人们肉体和心灵的残害。  相似文献   

18.
黄广尧 《天风》1995,(4):8-9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伯19:—26) 约伯在他肉体及心灵极度痛苦的时刻,他想到救赎主是永活的主。他的血肉之体受到很大的痛苦,但他相信有一天当他肉体消灭之后,他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约伯是《旧约》  相似文献   

19.
庄子关于"自然"之论,与他的人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庄子哲学里,"自然"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的存在状态,一种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是一种原初状态或不待造作的真实状态,也是一种真美状态。庄子讲"自然",是将"自然"与人的存在状态联系起来,是要让人明白人的本然,明白本来的生活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20.
那薇 《中国哲学史》2003,(2):114-121
海德格尔一生中不断变换术语去解释主客体尚未分离对立的混然状态。按照他的解释存在不是什么 ,而是此在把自己交托、敞开、出离到存在者中去的那种境域、牵扯和关联。一切存在者包括人在内只有在澄明之境才能作为存在者显现出来 ,获得本质。作为万物本原和基础的道家的道不是一个在时间上先于万物的绝对实体 ,也不是在空间上隐藏在万物背后的现成的东西。道不是能够脱离素朴之心运作和参与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 ,而是天地万物作为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道是素朴之心与万物本然相融相契的状态 ,是至人、圣人、神人以无知无欲之心与天地共运形成的境域 ,是圣人的心毫无阻碍地 ,不偏执于一事一物完全地敞开 ,也就是说至人、神人、圣人心灵的运作敞开了万物按其本然面目契入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