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第 《天风》2008,(9):33-33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而圣经说"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传10:12).  相似文献   

2.
夫妻对话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而圣经说"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传10:12).  相似文献   

3.
变与常     
正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是一汪清泉,流动是它的常态。若停滞了,就会变成一汪死水。"变"是一种自我更新,就像年年春天,树木会长出新叶。自我更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纳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他外在的精力,更要看他内在的思想。而思想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在孟子的思想中,生命的价值基础在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但这并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生命的价值提升集中体现在"舍生取义"的过程,可见"义"是生命的高级价值。孟子生命价值的思想启发我们:生命中的各种价值有高低之分,需认真权衡;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不立危墙之下"同样重要;对待生命的紧要问题上,自我与他人要适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域”还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命伦理学在问题域上呈现日益明晰的还原路径:由"历史还原"展现其文化路向;由"逻辑还原"凸显其原则进路;由"实践还原"揭示其难题取向。从该视角审查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不可避免地遇到从"一般性话语"到"具体项目"之间的断裂。由此两翼出发,中国生命伦理学亟须进行三种认知旨趣的问题域还原:"一般性话语"之旨趣,在于辨识中国生命伦理学的文化路向与原则进路;"具体项目"治理之旨趣,在于诉诸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实践智慧;"具体项目"与"一般性话语"之关联的旨趣,在于展现生命伦理学的"伦理分层"路线。这些认知旨趣唯有落实于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语境勘测与国情应对,才能进入中国生命伦理学之"问题域"。  相似文献   

6.
"生命"概念在约纳斯的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通过对《生命现象》一书的考察,可以提炼出"生命"的三个维度:整体性、延续性、目的性。这三个维度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首先,约纳斯针对二元论引发的困境指出,生命是身心合一的有机整体;其次,新陈代谢使生命有机体呈现为自由的延续;最后,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身体在意识中的内在张力又通过生命的内在目的性重新获得统一。"生命"概念的三个维度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为责任伦理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吃狗肉,颇多感慨。俗话说:"天上的飞禽,香不过鹌鹑;地上的走兽,香不过狗肉。"民间语汇里"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可见其香美。可是却不能拿来招待客人,因为"狗肉上不得台面"。吃食中,好吃而上不得台面的还有很多,比如说昂嗤鱼,  相似文献   

8.
<正>一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一教,"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道教"长生久视"的目标,充分表现了道教对生命的热爱。各种道教经典都说明了这个宗旨。比如,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被《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的《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中,修真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解释说:"修  相似文献   

9.
江文富 《哲学动态》2015,(3):110-111
<正>2014年11月7~8日,由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主办、广东医学院承办的"生命文化学:对象·元理论·方法论·价值"国际学术会议暨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2014年年会在广东医学院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德国、法国、保加利亚等地有关大学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宗旨为"明确生命文化学的研究规范,推动生命文化学的学科创建;发掘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相遇与融合的问题;弘扬健康的生命文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智力资源"。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生命文化学的对象、元理论、方法论和价值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道教提出以"自然之衣"为核心的服饰生命哲学理念:一方面强调"披褐怀玉"的朴素本真原则,反对服饰的人为巧饰性和社会等级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天衣无缝""轻灵华美"的生命精神气质,以实现和彰显生命绚烂、荣盛之存在。进而,道教依据"法象炁数"的生命伦理原则,建构起一种既体现生命本真存在,亦含蕴宇宙生命秩序的服饰文化形态。道教服饰及其生命哲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基督徒需要"正"气来活出生命的色彩,这种正气是要我们常常抬头望天知"天气",殷勤服侍接"地气",作光作盐聚"人气",当"天气"、"地气"、"人气"一以贯之时,我们的生命就是基督荣耀的见证。一、行事为人知"天气"信了耶稣之后,我们的生命将因此改变,心思意念也要更新,如同保罗说的"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参加2:20)。我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部分的结尾表达了一个生命政治的后果:资本家昂首前行,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从这一生命政治的结果去追溯《资本论》与生命政治的内在关联,我们会发现:这种规训是通过惩戒肉体和调节生命两种方式实现的,从而造成了对现代社会中雇佣工人这一生命基质的剥夺。生命政治与劳动力概念密不可分。在生命政治的意义上,资本对劳动力的支配权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家通过纪律对工人的规训和管控;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把劳动力本身由"活劳动"变为"死劳动"。生命政治的两种权力技术在《资本论》中获得了完全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生命政治。  相似文献   

13.
君子之思     
《天风》2015,(6)
<正>(一)生生神学2010年4月,袁益娟的《生生神学——汪维藩神学思想研究》出版。导师牟钟鉴、段琦在"序言"中写道:汪本人神学的主题,突出一个"生"字,即突出一位动态的生生不已的创造生命、维系生命、广生万物的上帝;一位体现上帝始生万物之至善的、"开生灭死"、拯救生命、成全生命、完善生命的耶稣基督……而这些神学最重要的是落实在中国基督徒身上,要使他们成为"以护生为大德与至善,以至诚应天,保护生命,扶植生命,直到个人修养上借助天力,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基督徒"……  相似文献   

14.
郭为 《天风》2015,(3):31
<正>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江边感叹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在距2015年仅"一步之遥"的那个夜晚,也成了回荡在黄浦江畔的惋惜之音。与其说孔老夫子警示后人要珍惜时间,不如说他在提醒我们要爱惜宝贵的生命。"12·31"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让人心生哀叹,36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挤到了生命的终点,就像老歌中所唱的:"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在民众写给逝者的留言中,说得最多的是:但  相似文献   

15.
服侍基督     
徐玉兰 《天风》2008,(11):16-17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相似文献   

16.
倪光道 《天风》2005,(3):26-27
有些弟兄姊妹总觉得生命之道太奥秘、太抽象,不容易听懂,也不容易遵行。其实,如今这真道的奥秘已经显明(参罗16:25-26;西1:26-27),不再抽象。约翰说:"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1:1)不言而喻,这是指道成肉身的基督,已经将看不见的神"表明出来"(约1:18)。所以,我们这些因信得着基督生命的人,也要"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6)。  相似文献   

17.
池田大作先生认为生命的尊严是高于一切的,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基准,它具有三个特征:绝对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平等性,即生命没有先后顺序,没有男女、肤色、民族之分,也无贵贱上下之别;创造性,即人在向生命极限挑战中不断地创造着人生的幸福。生命尊严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菩萨界的生命作用,在于其作为实践性的特征而在向他人的"感同身受"和"鼓励"之行为中。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19.
采用眼动追踪实验技术,考查了核心名词生命性取向对汉语主、宾关系从句加工难度调节效应。结果显示:(1)核心名词生命性格局对汉语主、宾关系从句的加工难度有着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主、从句中的核心名词为"生命性-非生命性"格局时,在主句核心名词、核心动词位置,宾语关系从句加工较为容易;当主、从句中的核心名词为"非生命性-生命性"格局时,在上述位置,两种关系从句加工难度差异不显著;(2)汉语主、宾关系从句加工中核心名词生命性效应主要发生在语义信息提取、论元关系建构阶段,体现出汉语语言的特异性。上述结果支持了题元切适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逐渐陷入抽象性存在危机,即人的存在的失真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被"常人"所左右;二是生命处于"暗昧"之中。这种失真状态不仅使人的内在德性源泉濒于枯竭,也使人的存在意义发生危机。人的真实存在是集自然性、关系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的综合状态,自然性存在的实现是人的真实存在的基本前提,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能在"和作为关系性存在的"真己"的实现是其核心。当代中国社会实现人的真实存在的途径有:真实存在的物质基础:德富一致的经济体制;真实存在的社会空间:德福一致的政治构建;存在意义的道德救赎:德道统一的生命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