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主曲》对我们每一个修道人来说,简直太熟悉了。因为在每日的晚祷中都会颂读到它。可是有没有想过有些修道人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两片嘴唇上下张合了几下:有些修道人记忆力强,在颂唱时根本不用看,张口就能唱来;还有些修道人,他们或许太忙了,在颂读时真可谓是与时间赛跑啊!一分钟就办完事了,有的甚至还不到一分钟。嗨……。可想而知,他们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在用口去读,却没有用心去想。真的很少有人去默想圣母在颂唱《谢主曲》时的那种欢愉心情……这首《谢主曲》的默想是我从《圣母的默观生活》这本书上所摘抄下来的,为的是拿来…  相似文献   

2.
汪振帆 《天风》2008,(18):6-7
从小就向往书的海洋,而如今,当市面上的各类书籍真的成了"海洋"时,却不无悲哀地发现,书本的海洋已悄悄地被污染.从此戒掉了为书"一掷千金"的祖传嗜好,即使遇到一些看似很有吸引力的书,也只用看广告的目光与其保持距离.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当我在图书馆里借到一本名为<智者>的书时,会如此高兴!这本书是一位主持人的访谈录, "智者"们都是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人物.当我拿着书走出图书馆时,心里洋溢着近乎"偷鸡也能不蚀米"的快感!  相似文献   

3.
房赢 《天风》2008,(2):48-48
最近读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爱的见证》一书,我很受感动。不仅是为其中的见证而感动,也为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而感动,因为它的出版也正是一个把爱实践出来的过程。如今,国内各地教会基督徒爱国爱教的事迹比比皆是,但若能整理成册以示众人却不是一件易事。可见,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4.
上月在风人松书店喜购您的第一本书《联想为什么》,我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来读这本书,读你的直率、读你的锐利、读你的焦虑也读你的内疚和辛酸.如果让我用最简洁的词语来给这本书做个评价的话,我想没有任何词语能比这样两个字更来得贴切,那就是:“中肯”!  相似文献   

5.
小芳 《天风》2005,(2):35-36
施洗约翰说过"他必兴旺,我必衰微",人们对这句话太熟悉了,甚至不用想就知道什么意思,无非是我们要谦卑,要高举基督,这不过是在经文基础上的联想,而不是经文的原意。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接受以色列国际文学奖时的演讲中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如果我们读圣经的时候,自己不去思考,不去探究经文的原意,习惯照搬别人多次重复过的解释,米兰·昆德拉的话也许能促我们猛醒。从经文表面看,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说话的人非常谦卑,是的,约翰是非常谦卑,但经文本身并不是讨论有关谦卑的话题,我们回到约翰福音3章22-30节去思考"他必兴旺,我必衰微"这句话,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正早起后可以做任何事情记得刚开始尝试早起那段时间,我给自己早起后安排的任务是锻炼、读书、吃早餐。我想的是早上先出去跑跑步,然后回来休息的时候读本书,之后再去吃早点,多完美呀。可是……实际情况是根本做不到!早上一睁眼想起大冷天还得出去跑步,立刻就闭上眼睛接着睡了,起都起不来!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早起是很痛苦的,我安排的事情过于"高大上"了。像锻炼、学习之类的事情,通常都是困难的、痛苦的,它们让我早起的压力很大,反而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转移》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一本书,书中的言论都很专业很精深,值得深究。这本书还在书后标明了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 媒介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爱好者。这从一定程度也表明了这本书水平,当然也反映出了作者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参加这个会我很高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读了杨超同志这本书后,很受启发。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阐述毛泽东哲学思想,这样的书目前还只有这一本。杨超同志写这本书,作了解放思想的榜样。勇于讲真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打开了路子,很有帮助。在打倒“四人帮”以前,象我们今天这样的讨论会,是不能开的。毛泽东思想还能“研究”,?那不是弥天大罪!我看这次会非常  相似文献   

9.
胡海牙在《追求》1996年第3期上发表了《我说扶乩》一文,以亲身经历谈了假降神骗信徒的经过。他说:“我小时候对扶乩感到很神奇,老想弄懂它。有一天在某乩坛内寻到一本书,是专门研究扶乩的,便如获至宝读起来。那书是个手抄本,书作者是这个坛以前的乩手。他除了讲这坛的历史外,就是讲扶乩的方法。那本书最后还写了一句话:‘扶乩很易学,点划和撇捺,两手要能倒写字,都得学会它’。这本书我认认真真地琢磨了两遍,终于看出了学习扶乩的秘密方法:原来扶乩一点也不神,‘神’的是人——扶乩手!我看了书后,  相似文献   

10.
正听闻德国人是最爱阅读的民族,百闻不如一见。在德国行走,时时处处让我感受到德国人对书籍的狂热。德国出行,乘坐火车最实惠,德国的火车安静、整洁,虽然人多,但一点也不嘈杂,火车上几乎人手一本书,大家都沉浸在书香里,静静地读。这让我很感动,开始对德国人刮目相看。能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能在枯燥的旅  相似文献   

11.
当我坐下来写这篇文章论述 C.G.亨普尔的科学哲学时,我忽然想到多年来不断劝告那些认真研究论题的学生从研究他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开始。我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著作都很清楚明了、锐敏而深刻,提供了理解基本哲学问题的坚实基础。最近我读了他前不久为了向 A.格律鲍姆表示敬意而出版的论文《科学中的评价和客观性》。任何人读到这篇文章,都会感到它展示了亨普尔早期著作中一切优异的特点。这一文章谈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智慧法轮     
主持寄语 《智慧法轮》从92年第1期开始,已经频频讲述了佛教的智慧。每回转法轮之时,我都很注意认真去“听”(实则当然是读),因为我觉得这个专栏的文章都相当不错,短小精辟,要言不繁。从这一期起,我从热心读者变成了主持人,那么,我该给大家奉献一份什么见面礼呢? 正在踌躇之际。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位商界朋友给我讲的故事。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每年都要去美国。我曾遇到一对夫妇,大儿子12岁生日时,他们送给他一台割草机作礼物,儿子用它为邻居修剪草坪赚了400美元,再用这笔钱买了耐克公司的股票,不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5,(5)
<正>我在读书会上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经典,经典的阅读属于深度阅读,可以让我们用心去读、去领悟,这必然有助于我们的生命成长。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离开阅读,我们几乎无法获取必要的生活资讯。本文所说的读书,也是阅读的一种,却不同于获取生活资讯的阅读。说到读书,杨绛曾有一个比喻。她说,读书就像访友,甚至比访友更方便有效,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拜访,随时可以中断,觉得有益就多访,无益就再见。2013年春天,金陵协和神学院图书馆创办了。一个读书会,  相似文献   

15.
字纸和白纸     
正书橱里,放着一摞书报杂志和一叠白纸。每天都有人来翻弄书报杂志,而没有人去理会白纸。于是,一天它们都闲着的时候,在它们之间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对话。"我多么招人喜爱!每天都有人来抚摸我几遍。"一本书骄傲地说,并翘了翘它的扉页,指着白纸,"谁也不去理它!""是呀,你们看我的封面都起了好多褶纹,边也被摸黑了,可我非常高兴,因为这证明我更  相似文献   

16.
知道郑杰,源于学校为教师订阅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了,便喜欢上了,还有这本书的作者郑杰。“精神虐待猛于棍棒、为当教师寻找充足的理由、教师要有赤子之心”等让人耳目一新的建议我早已拜读过,他的文字,总会让我抱着强烈的渴望去寻觅心灵的甘泉。我敬佩他能以极大的勇气抛弃那些万无一失却毫无思想创新的“常规”,独自去寻觅一条更具智慧的路。他,是一名思者,因此也是一名智者。  相似文献   

17.
马老师: 您好!我很爱看您的心理咨询的文章。现在我也遇到了难题,您能帮助我吗? 我高中毕业后在一个单位工作,今年22岁。10岁那年失去父亲,妈妈带我和两个妹妹生活。也许是因为缺少父爱,读高二时与一个同样不幸的父母离异的男孩恋爱了,毕业后又同居了。我们的感情与日俱增。但我的母亲一直反对,因为他没有工作,没有一个健全的家,担心我会很苦。 后来,我单位的一个比我大9岁的同事开始追我。本来我们很谈得来,因为我很感动他为了弟弟  相似文献   

18.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心中涌起了很复杂的情感, 苦难这二字是何其的重啊,它既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又能让我们在艰难困苦之中寻找到新的生活契机。关键在于当苦难来临时,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它。  相似文献   

19.
菩提一叶     
主持寄语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我主持这个栏目已经整四年,共出十夕乙篇了!四年来摘取菩提一叶受益匪浅,这既要感谢主编,更要感谢读者。是大家给我机会得以亲近佛法,思考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不敢说增添了多少智慧,但确实使我明白了一些事理。在这过程中我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他们感到菩提一叶中引用的佛言祖语很好,但怀疑这些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行性。这给我带来了困惑。我择取菩提一叶希望能帮助读者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就我个人来说毫不怀疑这些佛言祖语对实际生活的作用,但来信大都很诚恳地提出了他们的困惑,这…  相似文献   

20.
正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