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王长友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培恒先生和马美信先生合写的《前言》,根据嘉靖本中的“今地名”考证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文宗天历二年(一三二九)之前”...  相似文献   

2.
1961年以来,馮友兰先生写了不少关于哲学史方法論的文章。“普遍性形式寓于阶級性之中”这个理論,是馮先生哲学史方法論的核心和实质。要弄清馮友兰先生的这个理論,还是先从他的“普遍性形式”这个概念讲起。一、“普遍性形式”及其真实性“普遍性形式”,馮先生有时写作“普遍性思想”,有时写作“普遍形式”,有时则写作“普遍性形式的思想”,說法略有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馮友兰先生所讲的“普遍性形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馮先生說: “孔子所說的‘爱人’就其普遍性形式說,是超阶級的爱。”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朱谦之先生眼见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帝国主义者所给我们的侮辱,使谦之时常感觉一己的生存是可耻的”;痛心疾首,深感于民族的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拟如孙中山先生作实业计划似的,写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5.
解放以后,馮友蘭先生曾写过一系列的文章,对他解放前所發表的著作中的哲学、历史、社会文化观点作了批判和清算。但解放初期所写的一些文章,在基本立場上还沒有轉到工人阶級和馬克思主义方面来,比如“新理学底自我檢討”一文还在强調自己写的那些書的所謂“进步性”,还在为它們辯护。在“新旧哲学底区別”中,也只对那些观点作一般性的批判。对于以“新理学”为中心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反动性认識很不够,沒有把它作为敌对的思想加以徹底的批判T友蘭先生在去年“哲学研究”第一、二期發表  相似文献   

6.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创始人陈东升先生,有次去日本旅行,乘游船游览城市风光。当他站在甲板上眺望城市的高楼大厦时,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众多高楼的顶端安装着许多广告牌和巨大横幅,上面用日文写着硕大的“火”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问导游小姐:“这楼顶上写着那么多‘火’字究竟是何意?”导游小姐笑着说:“先生,你可能误会了,在这里,‘火’字代表着保险的意思。”陈东升这才恍然大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原来,日文中包含着许多汉字,但读音、含义与汉字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7.
家振 《佛教文化》1994,(4):18-19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吴昂先生的“人生颠倒是情痴”。当时,我随口说了一句;“下次我来写一篇‘颠倒情痴是人生’!”主编志远听见了,便认真约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又是个发人深思的题目,不管说不说得明白,姑妄写之吧! 先说一个情字 人们常说,既有人生便有情。佛家也是这样看吗?是的,并不例外。 何以为证?请看“有情”二字在佛家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8.
著名文学家邓友梅先生一九八三年写的著名小说《烟壶》,曾轰动海内外。这本书的一开头,便有一首诗介绍二十世纪初北京一带的里画壶名画师。这首诗写道:“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写小说免不了虚构,这个乌长安便是虚构的。而其他三位,都确有其人,也确实是名画师。这三位中,马少宣先生,是回族穆斯林。  相似文献   

9.
写游记之类的散文,常用“移步换形”的笔法。所谓“移步换形”,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随着脚步的移动,观察点的变换,描绘出在不同地点所看到的不同的风光景色。从而把一路的所见,画面似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小记十篇》)“移步换  相似文献   

10.
爱的划分     
有一位单身汉过腻了独身生活,决定娶一个老婆。于是来到婚姻介绍所,想选择一位如意伴侣。介绍所位于市中心。一位穿戴雅致的女士在门口迎接了他,并深深鞠了一躬,说:“请您到隔壁房间去,那里有许多门,每扇门上都写着您所需要的对象的资料,供您选择。亲爱的先生,您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谢过了姑娘,单身汉向隔壁房间走去。房间里有两个门,第一个门上写着“终生的伴侣”,另一个写的是“至死不变心”。他忌讳那个“死”字,便迈进了第一个门。接着,又看见两个门,右侧写的是“淡黄的头发”,左侧写的是“乌黑的头发”。…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编辑部同志:最近,贵刊刊登了冯友兰先生的《从〈周易〉研究谈到一些哲学史方法问题》,作者在达篇文章提出的许多问题,我认为有一些是历史(包括哲学史)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有些想法,写出来向冯友兰先生请教。一、冯友兰先生首先提出历史学的特  相似文献   

12.
到一家新开业的规模很大的医药超市去买药,我用医疗卡付费,收银员小姐对我说:“先生,您购买的是乙类药,需要自费负担15%,请您再给我五角钱。”以前在别的地方买药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说:“你就不能通融一下,写一样别的药吗?”收银员微笑着回答说:“对不起先生,那违反规定,我们是不允许的。”遭人拒绝,面子上总不大好看,我有些愠怒地说:“那我不在你们这儿买-了。”收银员小姐双手将医疗卡奉还,仍然面带微笑地说:“先生。您走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去世,金庸先生写了一副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二人的成就、影响,世有公论。金庸称梁羽生为“大前辈”,自称“自愧不如”,谦抑、冲淡的境界,令人景仰。  相似文献   

14.
景舜逸,一位了得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所担虚名、所行壮举、所著大书、所得高徒,此处一律不述,但只摘得一句名家言。启功先生在书法上一言九鼎,启老说:“清代石鼓文写得最好的是吴昌硕,当代写石鼓文最好的是景舜逸!”信亦哉!  相似文献   

15.
宋祁是北宋有名的词人,出生于安陆,仁宋时进士。做过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等官,曾和欧阳修合著《新唐书》。《玉楼春》是他的佳作,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名句。一个“闹”字,把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复苏的景象写出来了。张先也是北宋的一位诗人,他写的《天仙子》很有名,其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广为人咏的名句。一日,宋祁去拜访张先,到张的门口,说:“我找‘云破月来花弄影’先生。”张先听到宋祁的话,在里面答道:  相似文献   

16.
敦煌佛曲《散花乐》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存敦煌遗书中,有近二十件[1]题名或拟题为《散花乐》(或作《散华乐》、《散莲花落》等)的写卷。关于这些写卷的性质,任二北先生曾名之为“散花乐和声联章”[2],指出它们主要是佛教法会道场中所唱的佛曲。饶宗颐先生在《敦煌曲》中则认为它们不是佛曲而是赞文和声,理由是“散花乐”名称叫“乐”或“文”,无叫“曲”者[3]。后来日本学者砂风和子撰《敦煌散花乐和声曲辑考》[4],对《散花乐》的演唱方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们是诸寺法会上所唱的一种佛赞。诸贤论断,何者为是?本人近读藏经,发现初唐永徽五年阿地瞿多…  相似文献   

17.
拙作“揚弃三法”,第一便是分析某些哲学命题的“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并提出了我和馮友兰先生的四点根本分歧。但是,那篇文章是正面闡述我自己的意見的,所以对“根本分歧”并未作詳細說明(現在看来,那四点也还是不够的),沒有着重去批判馮先生的意見。我自己的意見,有些地方也沒有說清楚。現在写这篇文章即是批判馮友兰先生的“抽象繼承法”,說明我所說的“一般和特殊”的分析方法和馮先生的意見的根本对立,并对这个分析方法作一些补充說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穆斯林》杂志原主编龚清志先生于2005年11月16日归真的消息传来,使我感到十分突然。我们虽是同乡,但由于接触不多,我对他了解很少,殊不知,清志先生是一位伊斯兰文化底蕴很深的人,曾以“穆白”笔名写过不少好文章,大都辑入《龚清志文集》。最近几年我们每逢邂逅,本人发表的习作往往成了清志先生的话题。对我来说,听听这位资深穆斯林知识分子对拙文的宝贵意见,是件赏心乐事。但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总是鼓励多于批评。2003年,我写的纪念其同窗好友、著名穆斯林学者陈克礼先生的文章发表后,清志先生连夜打电话热情地祝贺,并称赞说这是一篇史…  相似文献   

19.
《文汇报》著名编辑朱大路先生讲过—个故事。十年前,张中行老人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除了效忠一君,君败亡则竭力致死和灭迹山林之外,可以走第三条道路。黄裳在《文汇报》“笔会”撰文批评,话说得很重。朱大路先生猜想:中行老人一定会勃然大怒,写文章反驳。  相似文献   

20.
《名人与名言》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以大学问家章太炎先生为例,说明“名人”说的话,未必句句都是真理,而应该作具体分析。当社会流行名人崇拜,看重名人效应,并且确实因此而误导人们上当受骗的时候,重读此文,感悟良多,不能自已。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特别提醒读者的是“专门家多悖”。他说,专门家的话,“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述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