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佛寺,位于繁峙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五台山北麓,周围与五台山著名的圭峰寺、极乐寺、秘魔岩、净名寺相邻,是现存五台山佛乐的发祥地之一。石佛寺的规模不大,有东、西两院。东院有佛殿、僧舍、厨库等建筑,西院有圣母殿、戏台、龙洞、观音洞等。  相似文献   

2.
游台纪行     
闻名遐迩的五台山,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和善男信女来游览和朝拜。因游客的信仰和情趣的不同,所看的内容也有区别:有的信仰佛,以朝山拜佛为主,他们不仅入寺礼佛,布施诵经,而且大多数要朝拜五顶(五座台顶)、三洞(佛母洞、观音洞、秘魔岩的龙洞);有的以观五台山佛国风光、文物古迹为目的;大多数则是慕名而来,在台怀停留数小时,看几个主要寺庙,  相似文献   

3.
郜林涛 《五台山研究》2000,(4):25-26,46
八思巴是萨迦派的教主,萨迦派特别尊奉文殊菩萨,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八思巴对五台山情有独钟。出于这种宗教上的倾慕,也为了给忽必烈祈福消灾,于公元1257年,八思巴亲往五台山朝礼文殊圣容,并用“千金铸为佛像,奉祀于五台山”。  相似文献   

4.
显通寺铜塔     
在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显通寺清凉妙高处,高高耸立着五座铜塔。其名曰:平等性智塔、妙观察智塔、成所作智塔、法界体性智塔、大圆镜智塔。这五座铜塔隐合五台山的东、南、西、北、中五座台顶,表示文殊菩萨顶有五髻,象征文殊菩萨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蕴之真源,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戴的五佛之  相似文献   

5.
诗四首     
登梵仙山游秘魔岩二首(一)登上梵仙山,仙庵风霜老,怡然出世间。能不本离叹? (一)曲径盘烧随步高,愚崖绝洞飞小桥。峰折壁拦疑无路,松桃么中见古庙。(二)香火久已度,如令重修茸,风光扰依然。装.级“梵仙”山。 (二)谁执利刃劈青峦,丰壁苍岩兀丽天。慈空石硬通龙洞,石终幽渺一线间。诗四首@李俊堂~~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1,(10)
以周绍良副会长为团长,游骧副秘书长为副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友好访朝团一行五人,应朝鲜佛教徒联盟中央委员会(以下简称“朝佛联”)的邀请,于7月2日至13日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受到“朝佛联”的热情接待,访问成功,我们满载着朝鲜人民的高义友谊而归。当7月2日下午代表团抵达朝鲜首都平壤时,就受到“朝佛联”黄副委员长、沈秘  相似文献   

7.
元代诸帝对五台山佛教实行扶持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五台山地区的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元朝诸帝尊崇五台山主要体现如下:在五台山屡作佛事、在五台山新建寺院、多次临幸五台山、颁布了诸多扶持五台山佛教的政策、敕令禁止砍伐树木,保护五台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等。元朝诸帝尊崇五台山,并非单纯地因为五台山是佛教圣地,还与五台山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关,与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和五台山特殊的气候条件相关。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4月五台山研究会成立之后,同年12月,又创办了《五台山研究》。从此,开始了对五台山的研究工作。1987年9月,在白清才副省长的主持下,研究会召开了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就提出了“五台山学”的问题,并就创立“五台山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17年来,研究会出刊了《五台山研究》70余期,发表文章900余篇。其中,对十大寺庙作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了专刊。同时,还考察了五台山历代寺庙375座,出版了两套五台山文化丛书,对五台山的方方面面作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考察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分析五台山目前研究状况之后,一个明确的结论是:建立五台山学不仅有紧迫的内在要求,而且已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条件。并提出了五台山学的学科理论框架、学科工程建设,还阐述了建立五台山学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五台山最好的季节8月21日—9月21日期间,举办了“五台山第二届佛教文化节暨佛教艺术大展”。其活动内容有开幕式及文艺表演;佛教艺术长廊:五台山书画碑贴大展、五台山国际摄影大展、印度驻华参赞佛教摄影大展、五台山佛教文物大展、五台山佛教书画艺术现场笔会暨大展、五台山  相似文献   

11.
由省社会科学院和五台山研究会组织几位同志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中选出有关五台山的一部分记载,重新加以点校注释,陆续出版一套五台山研究丛书。其中包括《五台山游记选》、《五台山古诗选》、《五台山楹联集锦》、《五台山碑文集注》、《五台山佛经总目》、《五台山佛教史》、《五台山花卉》、《五台山革命史》、《三传点校注评》及《五台山巡礼行记校注》等。这批文献资料跨越历史一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左邻燕境,右接秦关,南枕太行,北连紫塞,磅礴千里,峻拔五峰,高插云汉,杰立苍天,加上景物奇异,气候凉爽,自古以来吸引了多少天下游客。在遍布岩岫的名刹古寺里,至今留存着历代帝王宰臣、文人名士、高僧大德以及其他朝  相似文献   

13.
莫高窟第361窟主室正龛内北侧帐扉顶画圆盖飞天图案,西、北壁屏风二扇,画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新考察了这两扇屏风画,核对现存的部分题记内容,初步确定了五台圣迹上主要画面的情节。进一步将这两扇屏风进行了拼合,可复原出一幅完整的五台山图。通过与敦煌石窟其他时代的五台山图对比,及榜题文字的语言习惯的比较,认为这幅五台山图的粉本可能属于长庆二年吐蕃遣使于唐求回、并经吐蕃改造后再传入敦煌的五台山图。此图应属于五台山化现图之类,这种简略的五台山图已初备五台山的雏形,为后世巨幅五台山图的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 由于五台山对外开放,朝拜圆仁慈觉大师灵迹五台山竹林寺的日本佛教界人士日益增多。竹林寺在五台山历史上曾有过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有五台山竹林寺的修复。竹林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西南、大车沟的最里面,距台怀八华里,历来是从西路、南路进入五台山和朝拜中台、西台、北台的必经  相似文献   

15.
2009年8月12—15日在世界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由山西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山西省宗教事务局、忻州市政府、五台县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主办,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五台山论坛”。参加这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和我省各级领导,以及台湾、日本有志研究五台山的专家学者150余人,收到论文27篇,计3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6.
正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汉传和藏传佛教并存。一段时间以来,五台山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乱烧高香、粗香、贵香,乱请所谓"龙袍",假僧假道四处游荡,乱设商业摊点,等等。这些问题干扰了五台山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和旅游秩序,影响了社会公共利益,抹黑了五台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形象。山西省委、忻州市委高度重视五台山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多次深入五台山进行调研指导督促宗教工作,省委常委会先后5次研究五台山工  相似文献   

17.
就佛教史而言,五台山既是文殊道场又是佛教圣山,文殊信仰之外的其他菩萨信仰也是圣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音信仰在五台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代五台山观音信仰产生国际影响,宋代形成了以观音化身为信仰主体的大寺,元代五台山开始建设以观音法门命名的寺院,明代五台山出现了被当作观音化身的驻山高僧,清代五台山及其周边民间观音信仰促成了五台山观音信仰文化的繁荣。五台山观音信仰既具有国际化、跨地域特征,也具有仪式化、生活化、民间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研究会形成一门专门学问——五台山学吗?任继愈先生的入室弟子、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五台山研究中心主任崔正森研究员对此深信不移,他和他的同道多年来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就是为此付出的努力。这些成果包括《五台山佛教文化》、《五台山佛教建筑艺术》、《五台山宝塔研究》、《五台山与亚洲佛教文化》等数百篇论文以及《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诗歌选注》、《五台山楹联牌匾集锦》、《五台山碑文选注》及其主编的《五台山文物集粹》、《五台山诗文撷英》、《五台山(传)(志)选编》、《五台山旅游览胜》、《五台山画册》、《山西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7月24—27日,中日第三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五台山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日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学者30余人,五台山佛教界、五台山区政府也派人参加了会议。7月25日,山西电视台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五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介绍和研究五台山的三本书。这三本书是:《五台山旅游指南》、《五台山寺庙大观》、《五台山史话》。《五台山旅游指南》由杨玉潭、周新玉、刘俊贤、王学斌,方庆奇共同编写。书中介绍了五台山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地方名产、旅游交通、游览路线、气象气候、招待设施,内容周详,文字明快,游客持此“按图索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