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化”(Bildung)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概念,也是他的文明发展观的理想。教化的核心含义是精神从个别性的野蛮状态被提升到普遍性的文明状态,《法哲学原理》整体地贯穿着教化思想,展示了作为精神的意志在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阶段达到越来越高的教化程度的过程。从教化论的角度梳理此书,能更准确地寻绎其中的义理。  相似文献   

2.
率性与教化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道德修养要顺其自然,无需主观故意与刻意。另一方面,儒家又积极倡导礼乐法度等人为教化。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率性的本质即反对主观故意。同时,人类的认识及实践活动又离不开心灵的指导。然而,荀子认为,人天生之性、心是不善的,因此需要虚壹而静、然后以仁义之道予以改造。这种改造的过程便是学习和教化。因此,率性与教化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3.
内容简介     
《原道》2017,(2)
<正>本辑设"教化与治道"专题,这是古代儒家倡导力行的经典命题,也是当代儒学复兴不可偏废的着力点。专题由7篇文章组成,分别涉及家族教化、礼法教化、国民教化、文化信仰、少年教化和政治教化、天下教化等内容,反过来,也有着驯化权力、教化国家的蕴  相似文献   

4.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教化对人格塑造和社会安定的实践意义。与其心学旨趣相仿,象山更为强调的是教化的主体性。象山把教化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教化,认为教化的关键就在于“正人心”,恢复“本心”,社会教化不过是自我教化向外推衍的结果。尽管通过讲明与践履,教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于道”,但它又有着民众社会教化和士君子自我教化的分野,正是在这讲明与践履、民与士、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的张力中,象山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教化理论与实践。象山坚信,人的普遍本质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因此,同西方教化理论相比,象山先生的自我教化理论通过向内在自我回归以实现人的普遍性的提升,从而达成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认同而非异化,这一睿见卓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谚语中,存在着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伦理型谚语,在言语教化中,谚语的教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谚语教化的独特性在网络时代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文昌信仰的民间教化方面,首先儒者将文昌帝君引入儒门之中,成为针对儒家士子具有惩戒力量的监察者,客观上起到净化人心及社会风气的作用;其次对于文昌帝君的某些同传统儒家文化所不能契合之处采取搁置不论的态度,而将有益于儒家养成士子的思想进行发扬光大;第三,在碑刻中对于文昌信仰中的元典大量引用,直接加深了对于民众的教化效果,使得文昌信仰同儒家文化发生直接的关系,而这些方式在客观上都成为了教化民众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祖禅法,既有传统,也有创新,其特点是求佛生活化、平淡化,以心为本,强调心佛一体化。马祖在教化弟子时,根据不同机缘因材施教,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个境界开示门人。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德性教化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尤其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使人们重新审视德性教化。在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家看来,德性已然失落。他们从实践教化和理论教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德性教化的认识,为现代社会中德性教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德配天"的天人论思想以及"明德慎罚"的主张,是西周时期实施道德教化的理论前提和宗旨。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化主要包括政德教化、王室教化和民众教化,其教化内容、方式与体制也各具特色,这对我国儒家德教思想、传统治国方略和蒙养教育等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家训演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理想国》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传世佳作。后世很多学科都能在此寻得端倪、获得启迪。教化思想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尤其探讨了教化的功用、揭示了教化的本质、思考了教化的实施。系统梳理、深入发掘这些思想,回到人类教化思想的源头,利于为当世教育开阔视阈、突破困境、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