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05年6月4日凌晨10时7分,一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在仿佛进入“甚深禅定”近一个月后,于台湾安详示寂,享寿100岁。他的逝世,是中国佛教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佛教学术界的巨大损失。印顺法师生前与我所有着种种因缘。在我所,前有亲承法师教诲的弟子,继有后辈编选大陆首部印顺文集,又有学人得以在他晚年多次亲近于他,这些都使我们对他尤为尊崇,尤为怀念。为了表示我刊对印顺法师的敬意和哀悼,我们在得知他圆寂消息的第一时间,马上决定本期杂志停止付印,撤掉若干原有稿件,换上一篇介绍印顺法师及其佛学思想的文章。由于临时仓促,本文无法完整全面阐述印顺法师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及其深刻影响,但希望以此暂代我们的一瓣心香,呈献于印顺法师座下。拳拳真情,识者共鉴!今年8月,我所将按计划举行“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届时,我们还可期待以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的进一步探讨和弘扬,继续纪念这位中国佛教时代精神和理论高度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予本来久有意思作一佛学通论,终以人事牵连不得安定,无法着手,只能将所有零碎意思分类为题,不拘时日,有空即谈。今日所谈,题为“佛学分科及其传承”。佛学之谓学,非如通常所言科学、哲学之学,亦非戒、定、慧三学之谓学。言佛学者,以佛说为本,有其性相、因缘、次第,自成其为学也。佛学原是完整,分科之事乃历史上变迁而然。在印度谈佛学,中世有寺学。寺学者,寺院之学也。若有高僧大德在寺讲学,自成一科,成为寺学。从此寺学起后,佛学乃分科也。那烂陀寺(460—540年建成)为印土最重要之寺学。后之谈那寺史者,推之极远,谓龙树、无著、世亲均曾在… 相似文献
4.
5.
方东美的佛学研究,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下,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佛学理论的重新诠释与阐发,代表了他晚年一部分成熟的思想成果,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的重心在于发挥佛教圆融和谐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中国大乘佛学的根本精神与理论特色.他认为,中国佛学的这种精神特征恰可对治西方哲学的心病,解决西方哲学史上二元对立性的理论难题.由此也可说明中国大乘佛学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6.
7.
8.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前言佛学,指佛教除去宗教仪规后所显露的理论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及心性的哲理体系。自释迦牟尼至今的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智者,摒弃世俗牵累,辞谢荣辱,潜迹山林,虔诚精进,穷毕生精力深入探究,从而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中,留下卓绝的智慧。爱因斯坦对“宗教核心之直觉了知”(即宗教之哲理内核——作者)备极推崇,认为是“一切科学的真正动力”。爱氏在此所指的宗教主要指佛教。爱氏对佛教核心之佛学的推崇并非事出无因,历史上,佛学照亮了东方古代文明,其影响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诸如哲学、逻辑、伦理、文学、艺术、政治以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方面均留下深刻的印痕,现代科学亦广泛地从佛学中获得启示;爱氏重视科学与佛学之关系亦非绝唱,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