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的"神符"和书法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的“神符”是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符咒是重要道术。许慎《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应邵注曰:“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张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镌刻篆书于竹简上,半留京师,半予郡守,使达帝王旨意,符合是取信的凭证。道士书符以召役鬼神或即沿用其意而来。以为天神垂符图,示以云采图像,即所谓“云篆”,录之而神符。又以为天神降授神符,焚之取信天神,可役使、召劾不同司职的鬼神,或镇邪祛疾,或倒转日月,或称位五岳。《山海经》记有一则神…  相似文献   

2.
“存思法”一名“存想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法。道教成立后,将它作为一种修炼方术,以后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典型内修法,但随着道教的发展,“存思法”也经历着不同的衍变。东汉中后期(二世纪)出书的早期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即有悬卦五脏神象,此五脏神象各依五行方位,颜色画出:“东方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持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剑鼓”(《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二《斋戒思神救死诀》),以及“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脏色,…悬之窗光中思之…卧即念以近悬象,思之不止,…五行神且来助之,万疾皆愈”,(《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以乐却灾  相似文献   

3.
峨眉山纯阳殿原名吕仙祠,是山中著名道观,修建最晚,是道教在蛾眉山上的最后一个踞点。它是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信仰道教的四川巡抚赫卫赢游蛾眉山时,亲自择地捐资委托峨眉县令宜训修建的.这个时候的峨眉山已成普贤道场,遍山是菩萨金像。缁流熙攘,黄冠迹渺。山中道观,名存实亡,道教已临绝境,赫卫赢建殿的目的是为复兴峨山道教,故明人龚懋贤在所撰《纯阳殿记》(《蛾眉山志·艺文》)中说:“皇人去今远,纯阳继皇人,而仙距今才千余年,人耳目皆知之,祠纯阳则皇人为不泯。”“皇人”即天真皇人,也就是道教教主李老君.传说老君是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故其名亦常变换,以应各种时势,住峨眉山时,则名天真皇人。晋人所  相似文献   

4.
《想尔注》批判和反对的“指形名道”并非泛指存思身神,而是把“道”或“一”具象化为身神的存想之法。《想尔注》对存思身神这种有选择的批判和认同的态度,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宗教神学背景。无论是《想尔注》所批判的“指五藏以名一”,还是《老子中经》所推崇的“指胆以名一”,两者皆是在汉代医学相关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宗教神学化发展而来的“指形名道”技法。六朝以来,“指三丹田以名一”成为道教守一思神术的主流。在此背景下,南朝天师道创造出本系的存思“三一诀”,相较于《想尔注》强烈批判和反对“指形名道”,这是汉魏六朝天师道教法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5.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中景八  相似文献   

6.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  相似文献   

7.
行气     
道教修炼方术。亦称“服气”、“食气”、“炼气”。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摄生纂录(?)调气》称“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太平经》曰:“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葛洪也认为“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相似文献   

8.
《管子》的精气说辨正乐爱国一先秦重要典籍《管子》所提出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气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精气说的完整表述出现在《管子》的《内业》篇,即"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这里"凡...  相似文献   

9.
论道教的法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法剑 ,又称宝剑、神皆佩震灵之剑。” 世有黄金中国道教 2 0 0 2 /3长三尺六寸 ;洞真法师、大洞法师  一粒能延千载寿 ,慢夸人《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许旌阳作铁柱镇蛟》说 :“晋许真君为旌阳观志序》评价说 :“许君积功江汉曰 :‘吾升天之后 ,留太上所赐宝中国道教 2 0 0 2 / 3许逊以法剑驱邪 ,明张宇初《白鹤师升天于云台山 ,告示天地万神般。” 阁皂山灵宝派元始宗坛的传于京师 ,“数日启棺 ,惟有一剑一物之类出入之处 ,这就是所谓“水中国道教 2 0 0 2 /3道士万振 ,于龙朔元年 (661 )尸解道教以地户为天地之气初生 ,凡卷一百五…  相似文献   

10.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11.
道教辞典     
五神 古代人体精神名词。(1)指五脏神。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成象第六》:“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2)指头与四肢之神。《真诰》卷五:“当存五神于体。  相似文献   

12.
蹻,也称“矫”,是古代道士们借以上天入地、交通鬼神的神物或脚力。东晋葛洪《抱朴子》内十五中说:“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道藏》收有《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对于神蹻性能有更详尽的叙述。关于神蹻的记载最直接充分地反映了道教的升仙观念,因此在道教艺术中也多有表现。如现今成都青羊宫三清殿壁画上描绘的汉种离祖师所乘之神  相似文献   

13.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14.
守庚申     
道教方术。指在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上、中、下“三尸”(或称“三彭”、“三虫”)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且称三尸能为万病,并专记人之罪过,每于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云笈七籤》卷八十三)。司命之神将据此减人寿籍。故是日清斋不寝,使其不能上天入地言己之过。三尸及守庚申之说早已见诸道教经籍。《太平经》卷九十二即有“腹中三虫”之说。《抱朴子内篇·微旨》引《易内  相似文献   

15.
《黄庭经》     
道教经典。《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之概称。据道教释义,黄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黄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黄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相似文献   

16.
符箓     
“符”是道士书写的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箓”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能治病、镇邪,驱鬼、召神;故使用符箓,遂成为道教方术之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建立时,即使用符箓术。史载,张陵“学道鹳鸣山中,造作符书。”道书称:太上老君下降鹤鸣,授张陵《正一盟威》之经930卷,符图70卷。  相似文献   

17.
十一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己乎?能勿求诸人而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  相似文献   

18.
(原文)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得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神仙号。 (词解)①谷虚——喻元神或性。神常居其谷,喊之则有,觅之则无,故曰谷虚。②道——古代气功家把变化本身看作是绝对的道,道在物质世界里是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③无,有——指空而不见为无,有而见之为有。《悟真篇》:“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为是根基。” (释秘)人秉阴阳二气而生身,在物质世界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过程,是生生不息的,这一切就是“道”在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现实规律。此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谷虚之神,存之则有,废之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初秋,有幸访问了泰山顶上的碧霞祠,见闻所及为之记。泰山为五岳之一,古称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它位于我国东部山东省的中部,故称东岳,山势雄伟,景色壮丽,居五岳之首,故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道教认为是“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续道藏·搜神记》),为道教第二小洞天。总面积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主峰名天柱峰,又名岱顶(从南天门至玉皇顶)。从南天门东行,经过仿明代建筑,一派古色古香的天街,就到了碧霞祠。碧霞祠是泰山顶上最有特色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是道教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庙  相似文献   

20.
信仰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教的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无不发端于此。“道”原是先秦道家的哲学概念。《道德经》里,把“道”视为“虚无”,它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则把“道”解释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