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久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纯化"研究进路,即围绕纯哲学的问题、概念来展开研究。按照萧萐父先生的意见,中国哲学史的"泛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即从一般文化现象入手来展现人的智慧创造。在此意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酒"的诗歌,也可以作为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资料来源。传统文人围绕"酒"进行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礼仪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现,演变成后来的文人个体心性、情怀、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诗酒意象,呈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维度,也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气象。对于诗酒及其蕴含的思想维度的探究,是哲学史泛化书写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意义上,或可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2.
有个趣题:2×2何时等于8?猛一听此题无解,但只要加个条件就能让它立刻变得有解。这个条件就是:当数学家喝醉酒的时候。不是吗?既然数学家喝醉了酒,就难免会计算出错,把2×2的结果算成8!以上是个笑话,不能当真,但这种巧妙“加点什么”的方法,却又的确意味着一种机智。请看一个古代的例子。一次,几个文人在一起做诗,有人居然冷不丁地冒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诗一出口,人们立刻哄笑起来,因为柳絮不可能是红的,如此表达不合逻辑,但那人添了一句之后,他的“怪诗”就立刻变得顺理成章了,这句就是“夕阳方照桃花坞”!意即,…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这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儒家文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为实现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历代文人探寻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付诸于创作实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评,佳作如林,但亦间有仅以形式逻辑眼界评诗,点金成铁,大煞风景的。 六朝梁代文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句云:“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生机活泼,诗味颇浓。宋人王安石虽写出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但对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却大不以为然,他在《老树》一诗中批评说:“古诗鸟鸣山更幽,我意不若鸣声收。”在王安石看来,“鸟鸣”则不是“山幽”,“山幽”则不能“鸟鸣”,二者绝不可以并存。安石晚年退居南京,有《钟山即事》一诗,末两句云:“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竟直改王籍诗句,静则静矣,但静得死寂,了无生气。同时代文人黄庭坚曾嘲笑说:“此点金成铁手也。”  相似文献   

5.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吕晨 《佛教文化》2013,(1):71-71
文人写禅,虽多属描摹,但亦有堪为真正禅诗、非常地道的作品,而作者多常年习禅,其契入乃有不亚于方家者。张商英是个例子,他写法融百鸟衔花公案的颂古诗完全是方家手笔:花落花开百鸟悲,庵前物是主人非:桃源咫尺无寻处,一樟渔蓑寂寞归。牛头法融未遇四祖道信前,常有百鸟衔花之异,及至悟后,百鸟不来,张商英以“桃源咫尺无寻处”拈提这无修无证之境,而以意在言外为之,于内容、于形式都是颂古诗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李思垚 《美与时代》2023,(1):105-107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家国为怀。自宋以降,文人画开始盛行,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令中国画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上题写诗文,增加画面情趣,南宋赵孟頫更是提倡“以书入画”,使得诗、书、画、印四美相得益彰。及至明代“题款美”更成了普遍风气。宋元是中国画题款艺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明代绘画题款艺术在宋元影响下更是发展到极致。以宋元绘画题款艺术通过文人画发展而兴盛这一现象为研究背景,解读在其影响下的明代绘画题款艺术。  相似文献   

8.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周易》的文学思维陈良运由于战国以远的时代,除了民间诗歌和朝廷用于祭祀、典礼的诗歌,还没有真正自觉的文学创作,没有以文学创作为职业的文人,所以也就谈不上有怎样进行文学创作的经验性阐述;即使是诗,也只有一种“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朴...  相似文献   

9.
正古今许多文人爱写广告,所写的广告既有文学价值,又起到推销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些文坛佳话问世。诗仙李白曾为兰陵美酒写下一首《客中作》的广告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寥寥28个字,巧妙地把酿酒人要宣传的内容与诗歌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古代  相似文献   

10.
“月儿明/月儿亮/月儿照在酒瓶上……”这是某家电视荧屏上吟诵的一首“诗”。我在“欣赏”了荧屏上的这则“酒广告”之后,始而觉得滑稽,颇有啼笑皆非之感,继而则又心头袭来一阵阵的悲  相似文献   

11.
正说玩,虽非文人之专利,却也是文人之擅场。古人有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书画家有雅事么?余试举九例,或可为之。一是试新笔,二是观古画(帖),三是赏老砚,四是拓旧碑(砖),五是吟闲诗,六是弄丹青,七是展新扇,八是跋画作,九是几人同画一张画。凡文人皆嗜古,亦可称之曰玩古。梁启超既是政治家,又具文人之风采。其收存各种拓本百余,与书画金石家姚华交往甚佳,其有一首《寿姚茫父(华)五十》,诗云:"午  相似文献   

12.
春盘 我国自东晋时起,人们在立春这一天用罗卜、芹菜放置盘中送人,表示贺春,叫做“春盘”。 挂青 唐宋时,人们在春天用新鲜草叶,插在保护酒瓮的竹笼上,叫做“挂青”,也叫“播篨(ch)”用以表示吉祥。如,白居易诗:“一瓮春醪新插篨。”  相似文献   

13.
韩铀  宋群豹 《管子学刊》2008,(1):115-117
在东夷文化沃土上发展起来的齐文化,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齐地文人术士众多。到清代则出现了三位著名的文坛巨人,一位是“一代诗宗”王渔洋,一位是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另一位就是现实主义才子诗人赵执信。赵执信的人品、诗品、书品都极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幽幽一扇窗     
最美的窗都是占时的,要不,怎会有那么多文人反复吟诵诸如“绿窗人似花”,“竹摇轻影罩幽窗”,“兰窗绣柱玉盘龙”,“佳人当窗弄琴音,碧纱如烟花如许”等优稚美好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正自古文人多情愁。赏雪吟诗,文人向来乐此不疲。白居易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虽平白如话,却有极浓的人间烟火味。雪夜虽冷,若有酒相伴,若有与诗书相伴,若有两三贤友相谈,则会化严寒为温馨。赏雪之时,文人还爱与"岁寒三友"相伴。梅的姿、色、香、  相似文献   

16.
闲情画趣     
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玩味闲的情致与逸的疏放。居则泉石花竹,诗酒棋书,清淡酬唱,行则披阅中壑,游戏平甸,濯清流以游鲤,坐茂林而观佳夕,含英咀华,识度闲放,忘情于珍猎之抱,畅志于清况之乡。中国文人闲中求乐,志趣高雅,自古以来,久已文明。弹琴赋诗,对弈良宵,痴迷书画,谈玄论道,无一不是文人津津乐道的事,  相似文献   

17.
我嗜杯中物。喝酒的佳境即是“半梦半醒之间”。人太清醒了,缺乏一种朦胧的意趣;而太混沌了,又会丧失一种感知的欣悦。所谓陶醉,便是那种似真似幻的境界。逢酒必醉的叫“酒鬼”,畅饮不倒的叫“酒漏”,这只能算作一般酒徒。酒喝得豪情万丈、众人皆醉已独醒的叫“酒魁”,可这还不是至境。酒之圣者名曰“酒仙”。飘飘欲仙即“半梦半醒”之状态也。“梦”,是浪漫主义;“醒”,是现实主义。我们做人就要懂得“虚”与“实”结合的妙处。  相似文献   

18.
瘸腿诗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瘸腿诗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瘸腿诗,亦称“无赖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为一种独特诗体。其诗前三句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似半句话的一句收尾,读来颇为滑稽可笑,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9.
酒语     
一中国人最爱酒的是李白。李白行于酒亦眠于酒,思于酒亦梦于酒,生于酒亦死于酒。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酒,不知还有没有李白?唐朝的月亮,从李白的酒杯中升起;唐朝的风,似乎都带着点儿酒味;唐朝的诗歌,似乎都被酒浸泡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诗中写到酒的诗就有千余首,李白现存千余首诗中涉及酒的达170首。他常常把酒溶入诗中,把诗泡在酒中。酒  相似文献   

20.
周潇 《管子学刊》2006,(1):123-127
晚明万历朝诗坛上,公安、竟陵风靡天下,笼盖一时,齐鲁诗坛却独树一帜,不为所动。齐鲁文人的审美取向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厌弃公安、竟陵,传扬历下诗脉,倡导浑厚雅正。万历前期,于慎行、公鼐、冯琦诸公立足齐鲁文化,标举“齐风”,倡言革新,“齐风”的内涵有雄浑大雅、自我树立、真情为宗、自然化工等;万历后期,王象春、公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