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宗肇始于北宋张伯端,历传石泰、薛道光、陈楠。自陈楠开始,出现了新的特色,即在内丹修炼之外,兼传神霄派雷法。白玉蟾得陈楠内丹与雷法真传,和他的弟子们创建了以行持雷法为职事的教团,此即南宗,是相对于北中国的全真教而言的。神霄派雷法在南宗的创建以及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白玉蟾承陈楠之后,对雷法的传承做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玉蟾宫位于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山麓,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终归隐之所。南宗五祖白玉蟾,被誉为海南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文化名人。在道教以及南宗发展的进程中,玉蟾宫发挥着南宗主道场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南宗  相似文献   

3.
南五祖     
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南宗五位祖师,即张紫阳、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相传张紫阳于宋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修炼成道,以“金丹之道”授石泰,泰授薛式,式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白玉蟾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授彭耜、留长元、赵汝渠、叶古熙等,自此,逐渐形成道派。元初,此派由于与北方的全真道的观点比较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主要活动于南方,固有"南宗"之称。综合运用道书文献、史志资料和田野考察中发现的新材料,分析南宗前三祖在北方地区的行迹,可以发现张伯端、石泰、薛道光均涉足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然其在北方地区多为匆匆辗转或丹道秘传,并未正式创宗立派。张伯端得金丹大道于成都,青城山圆明宫、金堂县真多观等地至今仍有道教南宗相关遗存,且其道众仍延续着道教南宗的修炼传统。张伯端离开成都后,于汉阴山中紫阳洞修炼,其地理位置属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自薛道光从关中南下后,数量众多的南宗后学也均活动于南方地区。从地缘上看,金丹派南宗并非源起于北方,而是起于南方并于南方正式发展成熟直至白玉蟾开宗立派。  相似文献   

5.
王吉昌与刘志渊是金朝后期至元初活动于山西的北方全真教徒,不是道教金丹派南宗的传人。但他们的文集中大量援引南宗祖师张伯端的著述,体现出张伯端对他们的深刻影响。而张伯端对全真教的影响也不止于此,整个金代直至元初的全真教都深受他的影响。刘志渊还提到了南宗四祖陈泥丸(陈楠)和五祖白玉蟾的言论,为审视南宗与金代元初全真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道教神霄派渊源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道教神霄派的渊源始末,例举唐代道教符篆派的一些事迹,认为道教之雷法已于其际开始流行,从而为神霄派在北宋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汪真君的存在与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新史料文献,考察了明代林兆恩三一教与道教南宗的关联。林兆恩拜莆田道士上阳子卓晚春为师,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对南宗宗师十分敬仰,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陈致虚一系的南宗丹法;林兆恩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其《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来论证其"三教合一"的"道理";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功法与道教南宗有密切关系,《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道教雷法一般的作用为驱鬼治邪、祈雨禳灾,从表面看来与内丹锻炼毫无关系。但金丹派南宗自陈楠起,其门人必须兼习雷法,这么做的目的除了使修炼者功行双圆外,还有没有其它目的?本文首先依道经总结雷法的施行过程,然后对其中的要求作出分析,找出了雷法的主要目的:让修炼者通过修炼,而达与道合真之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神霄派主要经典的文本分析,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论是神霄派行使雷法的理论预设,保神养心的内丹炼养是其行使雷法和得道成仙的最重要的法门,并指出其内炼为本、外用为末的雷法特色。  相似文献   

11.
南宋道教词人白玉蟾不仅在道教历史上占有南宗五祖的重要地位,其文学造诣也颇高,有不少文学作品传世。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阐述道教思想类和抒发士人情怀类,本文简单介绍了白玉蟾的生平、文学作品概况以及研究现状,并着重突出了其不同于其他方外人士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12.
李道纯,字清庵,号元素,又号莹蟾子,南宋末元初时人,南宗五祖白玉蟾再传弟子,同时又是南宗最早合于全真道者.他援儒入道,创造性地以儒家"致中和"思想来阐释道教宇宙论、认识论和内丹工夫论,并主张融合三教、汇通南北,是道教史上著名思想家,以及内丹中派创始人.  相似文献   

13.
唐宋之际,随着道教的兴盛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道派,如洞渊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太乙派、东华派、净明派等。他们多以雷法为用,济世度人,安邦护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里,仅就太乙派的历史、沿革、道法而论。一、由冯佑、刘浩然肇始的太乙派冯佑,平生好道,  相似文献   

14.
道教发展至宋代,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获得长足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宋金之稳际,分衍宗派,出现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派系。全真道南宗五祖中第五祖白玉蟾,对全真道教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拟对白玉蟾的一生事迹作初步探索。一、白玉蟾辛劳奋斗的一生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虫宀眉)庵、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武夷翁。生于南宋绍兴四年甲寅岁(1134年)三月五日。他的祖父葛大兴,福建闽清县人,任琼州(今海南省琼山)教授,父葛振兴随往。玉蟾生于琼州,  相似文献   

15.
论文题目作者期/页.道教研究.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变萧登福1—1成玄英的死亡思想初探张志建1—13论老庄养生哲学游建西1—17最长词调始于全真道王嚞考左洪涛1—22《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考辨范恩军1—26关公崇拜在越南谭志词1—29“道物无际”———道教生态哲学纲要陈霞1—36麻姑考辨曹红亮1—121论瘟神赵公明是怎样成为财神的张富春1—126略论白玉蟾雷法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郑庆云1—131《化书》的“社会和谐”思想刍议汪志斌1—136生态学研究的道教视角———兼评乐爱国的《道教生态学》谢清果1—139道教戒律与儒家礼制唐怡1…  相似文献   

16.
石晓华 《法音》2020,(3):59-62
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禅师之后,分南宗和北宗。六祖慧能为南宗创始人,南宗又分五派七流,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对于南宗禅临济宗在日本的传播,镰仓时代的著名高僧荣西禅师(1141-1215)可谓功不可没,故而被尊称为日本临济宗之祖。荣西自幼跟父亲学习佛教,早年先后修习天台宗和密宗。仁安三年(1168)4月,28岁初次渡海入宋寻求佛法,求得《天台宗新章疏》30部60余卷。  相似文献   

17.
论林灵素创立神霄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翔实的历史文献为依据,论述了林灵素创立神霄派的全部过程,与从明代至今学术界一直沿用的“王文卿创神霄派”的传统观点相悖。本文认为在北宋政和五年(1115)林灵素提出了“神霄说”引诱宋徽宗成为“教主”,掌握北宋教权。五年中,他通过教主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神霄派组织,编造了大量道书,确定了该派的宗教意识和斋仪科范。宣和元年(1119)神霄派教名已成为定称,神霄派完全建立。  相似文献   

18.
由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台湾中华大道文教基金会、武夷山道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1999年武夷山道文化研讨会于8月20日至25日在福建武夷山隆重召开。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日本、比利时等国的道教学者和道教界人士5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道教金丹派南宗思想文化研究。与会人员主要探讨了南宗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南宗内丹学的特点,深入辨析了南宗诸祖特别是白玉蟾的生平和思想,并对南宗与北宗、内丹学与现代西方分析心理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下面择要述之: 关于南宗的创立过…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12月19日,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胡孚琛教授莅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并在本所158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丹道:理、事、法"的学术讲座。胡教授结合历史文献与自身实证经验,重点介绍了八部丹道经典著作、"三家四派"的丹道流派特点以及从"形、气、神"三层次讲授了丹道功法修持诀要。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相似文献   

20.
封面说明     
葛长庚书《华阳隐居真诰》。葛长庚(1194-?),又名白玉蟾,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琼山道人等。南宋时著名道士,道教内丹南宗尊为第五祖。祖籍福建闽清,生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