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耐特的规范性承认理论以"为承认而斗争"为核心,对他来说,规范性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主体的规范性态度。而黑格尔的承认理论关心的不是主体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规范性态度,而是实践中在制度层面上所达成的承认关系,这种意义上的承认关系是行为能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霍耐特劳动批判的路径是规范重构。规范重构是内在批判方法的要求。这意味着从"前理论"的劳动经验中重构出普遍规范,以此作为劳动批判的基础与原则。霍耐特认为,劳动批判之所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传统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的劳动经验。因此,具有当代意义的劳动批判必须重构批判的规范基础。这一重构大体上包含三个环节:第一,马克思奠定了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但在马克思那里,规范性与经验性之间就存在着鸿沟。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规范意义越来越淡薄。在理论上,劳动被理解为工具理性行为,其规范维度逐渐式微。第三,借助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和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霍耐特以承认重构劳动批判的规范基础。霍耐特对劳动批判的规范重构打开了劳动批判的可能性,但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角度来看,以承认批判劳动,所追求的无非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相互承认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4.
王国富  景月楼 《世界哲学》2020,(1):22-28,116,160
从卢卡奇对物化概念的分析开始,关于物化理论的研究在现代哲学界就从未停止。霍耐特立足于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之间落差的思考,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将物化生发的判准向内翻转,以“原初承认”作为理论支点,拓展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视域。霍耐特试图在社会生活层面及生存结构中寻求社会病态的可能成因,提供一种在当代社会推进物化批判的独特路径,在发展社会批判理论以及建立社会批判范畴新形式上作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霍耐特承认理论思想渊源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最主要代表人物,霍耐特(AxelHonneth,1949—)凭借承认理论登上了国际学术舞台,自2001年他出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第七任所长后,其人其学更是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权力批判:批判的社会理论反思各阶段》(1985)奠定了其学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著作,如《破碎的社会世界:社会哲学文集》(1990)、《一体化的瓦解:社会学时代诊断的碎片》(1994),尤其是《为承认而斗争: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1992)确立了其学术地位;《正义的他者:实践哲学文集》(2000)、《不…  相似文献   

6.
在其最新专著《承认:一个欧洲的观念史》中,霍耐特首次系统地重构了承认观念在欧洲(主要是法国、英国和德国)思想传统中的不同内涵与发展。法国的承认范式被视作否定的范式,英国和德国的则被视作肯定的范式。在否定的范式中,追求他人的承认会导致自我丧失,承认是一种误认。在肯定的范式中,追求他人的承认要么被视作道德上的自我控制行为,要么被视为个体积极追求自我规定的条件。霍耐特主张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能够融合法国与英国的承认范式。霍耐特重构承认在欧洲的观念史发展,并试图融合各种不同的承认观念,是为建立一套完备的承认理论所服务的,该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谋求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认为,团结指的是主体之间在交往共同体中互相尊重,彼此负责并包容他者的关系,它以正义为基础并以普遍语用学和主体间性为前提;霍耐特认为,团结是个体对共同体做出的贡献和成就得到认可和重视,而对共同体产生的休戚与共的忠诚感,它是主体间性基础上的承认的第三种模式.通过对二者团结观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与哈贝马斯语言理论相比,霍耐特承认理论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霍耐特意图在其承认理论基础之上对"物化"这一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进行再现实化。他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重构,并指出卢卡奇的同情且参与的实践概念已经隐含地指向一种关于真正人类实践形式的表述。通过把这一解读与海德格尔的操心和杜威的实践牵涉进行比较性的分析,霍耐特进一步把这些概念与其自身的承认理论关联起来,并提出了物化批判的社会存在论基础,即物化是对先在的基本承认的遗忘。尽管基本承认概念的社会存在论含义与具体承认的规范性内容之间存在着张力,但这一新的诠释依然是在当代批判理论中复兴物化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关注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关于人的完整性,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阐述。柏拉图认为一个完整的人乃是一个用智慧统治感情和知觉的人。(勒鲁,第99页)费尔巴哈指出:完善的、真正的人,只是具有美学的或艺术的,宗教的或道德的,哲学的或科学的官能的人。  相似文献   

10.
薛鹏 《现代哲学》2016,(2):14-19
霍耐特真正的学术关怀在于如何实现自由,自由才是其思想的关键词。霍耐特的自由理论主要认为,法定自由、道德自由和社会自由对真正实现自由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保障自由的机制至关重要。霍耐特的前辈,法兰克福第一代思想家弗朗兹·纽曼主张自由概念应当包含三个向度,即法律自由、认知自由和意志自由不可分割。霍耐特的自由思想与纽曼的自由观在内容上都强调全面的自由观,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方式都注重社会分析,并且或明或暗地笃信黑格尔思想。另外,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哈贝马斯,实际上发展的是关于正义的康德式论证。由此,笼统地说,三代法兰克福学派学者在学术形态呈现了黑格尔——康德——黑格尔的发展模式,纽曼的自由观因而可谓霍耐特思想的前奏。  相似文献   

11.
从霍耐特承认理论到泰勒承认政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认问题在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中再一次凸现出来。霍耐特、泰勒等人围绕承认问题展开了自己的理论构思,并显示出不同的理论特色。这里,本文试图对霍氏承认理论与泰氏承认政治构想加以分析比较,以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一毋庸讳言,承认理论作为霍氏政治哲学、道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的独特贡献,它标志着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的最终完成,体现着批判理论最新发展。在霍氏承认理论基本框架中,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居于核心地位。为了阐发它们之间的关系,霍氏试图解决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霍耐特而言,型构一种正义理论需要解决正义的道德基础以及方法论问题。他主要通过三项理论探索完成了这一工作:首先,对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进行揭示,阐释了蔑视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情感反应如何导致反抗的行动,进而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正面阐发了后现代社会的伦理要求,即通过法权意义上的平等对待与价值共同体必备的道德关怀来满足"美好生活"的伦理目标,由此充分阐明了"承认"所应具有的道德意涵和维度,这构成了其多元正义构想的道德基础;最后,对资本主义社会"悖论"病态与"物化"现象这些非正义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它们都是已经出现的承认需要与实际的承认效果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个体自我实现的困境。对社会非正义进行病理诊断,进而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构成了霍耐特分析正义问题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4.
霍耐特认为,法律自由和道德自由在现代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病理学特征。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和现代政治决策的不民主现象,他主张在个人关系、市场经济和政治决策等领域中重建一种"社会自由",即平等互惠的相互承认机制,以在全球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盛行的今日,重构一种多元平等的正义论。但这种正义论因其概念的模糊性、正义普遍性的难以建立及方法论上的悖论招致诸多质疑和批评之声。  相似文献   

15.
承认与蔑视——霍耐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诊断和批判当代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方面,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缺乏现实性和社会性,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和解释西方社会一些新运动的产生及其承认问题的实践需求,因而日趋走向保守和无力。面对这个困境,哈贝马斯的后继者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Honneth)重新回到黑格尔的主体间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为承认而斗争”的社会道德冲突模式,力图实现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建构与工业文明批判;第二期发展侧重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第三期发展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如果说,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商谈政治理论,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一定程度实现;那么,霍耐特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则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最终完成。尽管霍氏徘徊于批判理论与后批判理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但是最终从批判理论走向了后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7.
承认话语的当代诠释——霍耐特思想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耐特(A.Honneth)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也是当前公认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霍耐特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1992年,霍耐特出版了专著<为承认而斗争>,正式提出了其代表性的承认学说,从而奠定了其日后的学术声名.  相似文献   

18.
霍耐特与朗西埃的承认还是歧见之争是当代德法批判理论前沿的最新碰撞。论争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在解放目标上,霍耐特基于承认逻辑指向一种个体完整性的解放,而朗西埃通过重构政治的含义,主张以歧见的逻辑打破现行的治安秩序来实现解放;在价值原则上,霍耐特秉持黑格尔式的社会自由,朗西埃则坚持激进平等;在方法论上,霍耐特采用社会病理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朗西埃则立足于政治美学的方法。但是,对话的不充分性以及二者理论本身的瑕疵,影响了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思想交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西方自由论史从一开始就具有其社会性内涵,但是这种社会性内涵往往只是作为理论背景隐含在理性哲学的幕后。霍耐特秉持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的大旗,主张从社会性入手,将自由从传统形而上学玄思中解放出来。霍耐特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其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承认"理论的继承与批判中得到揭示,其自由观的理论特质可以通过其民主公众性的规范性重构得到揭示,其自由观的理论意义可以通过阐释其主张自由从心灵向社会的回归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