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论生产力的实质、动力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民同志在《论生产力的实质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对生产力要素、体系(系统)、结构、内在动力的理论提出反对意见,其中不乏合理之处,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脱离而存在。但文章认为生产力无要素、无体系和结构,无内在动力却是错误的。我们在本文也谈一点与张文相反的意见,请教于张守  相似文献   

2.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会理论革命化的决定性的发现就在于认识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发现了人民群众历史行动和社会阶级历史行动的最终决定性的原因。以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物质生产、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和物质生产的普遍发展规律,是理解社会生活的整个内在联系、所有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质和社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从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对内、对外的开放政策。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必然性所决定,又是中国与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内在辩证联系所要求,从而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辩证法。一 19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论点是,社会主义在客观物质生产力基础层面上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顶点上,社会主义存在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实基础只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共享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人类文明也是共享发展的终极价值旨向。共享发展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是检视共享发展程度的终极标尺。新时代我国共享发展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前提,依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规律;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进逻辑;以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原则,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当代意蕴;以社会整体文明实现为目标,坚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立起来之后,经济发展就成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一历史趋势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是一种发展型经济。 一、发展型经济的特征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面貌不断发展变化的基础;人类物质生产力的增进,是人类社会历史进化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智能化生产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力的各种要素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已经形成智能化生产力体系。智能化生产力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状况的集中体现。这种生产力状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本文将分析研究智能化生产力体系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当代世界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些变化作出预测。一智能化生产力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变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的探讨也应从这里开始。第一,劳动者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化生产力体系中的劳动者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余大庆  李希言 《学海》2004,1(4):18-2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建构上具有缜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因而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这集中表现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上。这种内在统一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其中主要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与运用规律的历史主体的统一等  相似文献   

8.
(一)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传统观点存在这样一种理论倾向,即为了维护历史的客观性形象,对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等社会存在的基础性构成因素做了物化的非主体性的理解,历史规律也被视为纯客观的、脱离主体而孤立存在的东西。这种历史观念,缺乏人学底蕴。实际上,马克思自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是立足于人本身来理解历史的。他曾明确指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本质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蕴含着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唯物史观的真正前提…  相似文献   

9.
江德兴 《学海》2001,25(2):35-40
本文指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实践的启示、新的研究视角,邓小平才深刻阐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天然合理性,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生产力是内在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生产力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它成为哲学、经济学以至其他学科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生产力的内在因素问题直接关联着生产力的涵义、生产力的内部结构、生产力现实的实现形式以及它的性质、它与生产关系的联系等等,所以,以往对这一课题的探讨,总是围绕着生产力的内在因素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的。但是,在对生产力内在因素问题的长期探讨和争论中,并未取得大的推进。本文拟就生产力的内在因素问题再作探讨,试图为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与自动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起到关键作用。马克思虽然认识到工具机的重要作用,但他在技术层面上不太熟悉大工业的自动化,而且查阅的是英国工业史上较早的历史资料,因而他在《资本论》中专注于分配方面,无法深入探讨人-机关系的内在力量及其对19世纪中叶以来的生产力造成的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含这样几个层次:和平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生产力发展的前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动力);物质利益同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劳动者的有机结合(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有序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科学技术、重用人才(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之社会历史意义的解读,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应性(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等各种新的阶级)及对立性(资本家通过对各种工业力量的垄断而实现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的角度,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代生意经世界向自由的自主联合阶段过渡的内在动力等问题作出较为深刻的解读。这是恩格斯从客观内在矛盾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过程的首次理论尝试。虽然他此时的确还没能把社会制度的发展线索与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必须看到的是,他正在以其所能做到的全部努力来推进对上述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因此,这一文本在恩格斯迈向唯物史观的思想征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读《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的数篇文章,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涉及到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超越等问题,颇有认识,获益甚多。但对其中某些问题,如丰子义同志在《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丰文)一文中提出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来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下,借助各种力量则是可以实  相似文献   

15.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性范畴。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动因,揭示了利益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经济关系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追逐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人的利益诉求的不断满足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利益分配冲突是生产关系矛盾的物质根源,由此利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张力。利益关系的嬗变形塑着社会形态的样式,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16.
宓文湛 《哲学动态》2003,23(8):16-18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审视,从最初的特殊商品货币到作为物质财富一般代表的金银货币,再到今天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发展最贴切地表征着历史进化节度。货币的这种表征作用,在它同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交往的互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1.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历史进化节度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的价值即一般劳动时间的对象化、物化和符号化。交换是生产的一个环节,生产力的发展是货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因此,货币在与生产力的互动中,表征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17.
一、“共产党领导必然会发生腐败”吗?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要走历史必由之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由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通晓历史发展规律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来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生产力发展有什么规律?怎样认识和驾驭这些规律,我们才能尽快地跻身于现代化生产的前列?这是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上,目前我国理论界还存在着分歧。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些看法,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价值形式论的"内在机理"重在关注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逻辑展开过程。虽然该逻辑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起源,揭露了货币之谜,为资本主义拜物教预留了深度批判的理论空间,但要充分地把握价值形式论,还需要探寻其内在机理背后的"历史依据"。对历史依据的挖掘应当到原始社会中去寻找。在原始社会,伴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公有财产、财产观念""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奴隶制"也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构成了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从历史依据中生成的人类学哲学,以生产为核心,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原初图景,它启示人们,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命运,古代社会是充满活力而有限的,同时还阐明,原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人作为生产的目的到人作为生产的手段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本刊曾提出:应将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到哲学的层次上来。目前已有些研究者把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等问题提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和研讨,并同时转向对有关范畴和方法的反思,达到了新的理论深度。这里发表的关于生产力范畴的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哲学的生产力范畴和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的区别,并着重从哲学的高度作了初步分析。就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在于遵循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世界实行革命改造。不正确的理解方式却窒息这一哲学的革命精神,将其变成在现实问题面前毫无用处的一堆词藻,并在客观上为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思潮提供口实。因此,有必要强调:“在马克思看来,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这些现象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社会关系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关系制度的规律。”(《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不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当代世界变革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要求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中,把揭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质变、过渡和转化的规律与机制,列为头等重要的课题;并把这个要求贯彻到每个范畴和诸范畴之间总体联系的研究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