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明 《学海》2007,(3):98-101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与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金尧 《学海》2007,1(3):92-94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多元、多维与多向:重新审视1500年以来世界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晋新 《学海》2007,(3):87-92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潘润涵 《学海》2007,1(3):82-84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演变与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永璋 《学海》2007,(3):84-87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从生产方式变化角度理解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文杰  还星 《学海》2007,(3):94-97
近年来,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史学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样是对世界历史问题的把握,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出于对学术前沿问题的关注,本刊组织了国内学界同仁对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他们通过会议、书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于是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笔谈。从总体上看,这一组笔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历史形态的把握,还是对历史具体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想。二是多元的历史思维方法。对世界历史,尤其是1500年以来充满动荡和冲突的世界历史,坚持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单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对于寻求历史真理来说十分重要。三是平等对话的讨论方式。资深学者和青年学者可以讨论,作者与作者之间可以讨论,作者与学界其他观点可以讨论。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到学界前沿,寻求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6)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关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从本体论层面探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就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性、变革性、人民性的运行逻辑,揭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面向实践、指导实践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动力;从认识论视阈把握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等基本范畴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观的辩证思维路径和方法论意蕴;从价值论场域阐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就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工具性的完美契合,深刻揭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在当代所具有的理想目标的真理性价值、科学思想的方法论价值和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以下简称“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可以说 ,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然而 ,“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又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对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当代实践的高度进行新的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一、“两个必然”的客观依据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 ,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  相似文献   

9.
艺术如谜,难以破解。阿多诺认为,理解"谜样"现代艺术的"难解性"恰是现代美学的任务,而其核心问题即把握现代艺术作品蕴含的"真理性内容"。作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真理性内容"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哲学层面,指艺术借助经过理性中介的"摹仿"对"非存在"的拯救,并藉此批判形而上学及其美学形态;社会历史层面,指艺术应是自律的,自律艺术是对"物化"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并可藉此开启人的解放维度;美学层面,指艺术作品区别于"寻常物"的内在规定性或言"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吴远  吴学东 《学海》2012,(2):5-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揭示和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就在于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自觉地按规律组织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视角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研究和把握如下三个规律: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和不同群体职业实践相结合;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适合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及知识状况;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经典之作.本文在对该书进行细致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正确把握恩格斯婚姻家庭道德观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应当将唯物史观作为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道德观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与时俱进地把握社会主义条件下婚姻的基础及其道德性问题;澄清附加在恩格斯名下的以"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来证明离婚"合道德性"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民道德的认识,必须注意三个问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农民道德问题的基本原则;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道德的阐述;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条式的理解,正确认识农民的道德意识及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按照"三个意味着"重要思想创新我国宗教学研究:一是要迎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校准我国宗教学研究的学术方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二是要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立场,发展当代中国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三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深入研究宗教治理现代化思想,为解决全球宗教治理赤字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明理 《学海》2008,23(3):5-10
在以物质依赖关系和价值多元为特征的时代,贬抑崇高不可避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魅力弱化的时代背景.当前马克思主义"冷漠症"甚至"污名化"的现象不容低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生命力在理论上表现为,它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人民利益价值性相统一的合理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尺度与人民群众主体尺度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实践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未变决定了它仍然是当今引领人类解放的思想旗帜,社会主义国家何时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何时就能取得成功,相反,必导致其失败,这是已经被实践所充分验证了的不争事实.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其说是理论上既存的,毋宁说是实践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15.
曹天航  黄明理 《学海》2014,(3):167-174
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话语逻辑及其实践旨趣在于:一是其现实前提与可能基础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二是其实践旨趣或主题在于文化自觉与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等核心价值目标及其现实化路径的探寻;三是其逻辑路径与方法论则是基于"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总体性批判。马克思文化理论的超越性在于科学的真理性与哲学的价值性、内在具体的社会分析与哲学思维的形上价值相统一的二重属性。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把重点转向了文化价值批判,由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承继与发挥且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马克思文化理论的主题及其实践方式,从而为当前中国文化实践提供了启示:需要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审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提供了文化路径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如何切入对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第二国际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反思,是包括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等在内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难题。他们都强调现实历史的变革要以历史哲学的重构为底色,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必须立足于一种新的历史意识以摆脱“经济决定论”和线性进步观。其中,本雅明试图以“起源历史”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起源”概念是其理论的难点。学界对“起源”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和《拱廊计划》中的内在作用存在争议。对本雅明而言,《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时期的“起源”概念侧重于将真理从主客认识论的困境中分离出来,内蕴着柏拉图的理念和歌德的表达性生命的影响;《拱廊计划》则进一步将“起源”批判性地内化为对19世纪现代性之自然历史性质的辩证揭示,并识别为一个过去与当下充满张力的、“起源历史”的真理性时刻,以便从历史连续体的叙事中剥离出来。通过这一工作,本雅明不仅破解了新康德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历史主义变体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理论困境,还为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辩证历史”意识。但在现实性上,这种历史意识过于倚重主体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领会,而忽视了经济作用及其内在张力,存在着主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同属一义。历史哲学是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它包含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规律论和历史认识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就应当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的哲学思考。历史哲学将历史学和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视角,这也是马、恩研究人类社会的根本理论。因此,只有正确地把握它们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哲学真正的革命性精神。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表现为, 它作为人类哲学精神的优秀成果的体现, 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品格、特征, 超越了以往哲学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成为人类精神的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颗耀眼之星。毛泽东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 不仅在于它的哲学党性原则, 也不仅在于它正确地解决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 而且在于它全面地、辩证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实质———唯物地辩证地对待人类所面对的一切。正是对这一实质的把握, 才使得毛泽东哲学具有了一种超越性, 才使得它能够肩负起世界哲学原则的创立的历史性使命。毛…  相似文献   

19.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在意识形态属性上无疑是对立的,但在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继承性上又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僵化学说,儒学也不尽是封建性糟粕,二者皆包含着具有普遍价值的真理性颗粒,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表现出人类的思想智慧,只不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超越了前人的现代人类的思想智慧,它包含着近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最新成就,迄今为止,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张明 《现代哲学》2020,(2):58-63
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整体历史进程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巨大的历史变革的高度出发,以更宽阔深远的历史视角加以把握。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次碰撞角度看,二者之间的内在差异性,其使基于本民族传统来比附、解释源自异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路径依赖”。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存在所谓截然的断裂性,其仍然以显性或隐性形式对现实发挥影响,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存在正反两个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就是要超越单纯从形式层面理解二者的融合问题——传统文化供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表达,而且需要进一步实现二者在实质性理论内容层面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