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范畴的“恶”的文化阐释吕方何为恶,恶的价值本质是什么,是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语义中,恶被视为一种行为或事件的客观事实,恶就是生活中那些诸如贪婪、残暴这类东西。伦理学则认为恶是一种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范畴,说某种行为是一种恶,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否定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但在我国,这类研究不够深入,许多问题未能从新角度展开。本文着重研究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基本范畴的“恶”,并通过对“恶”的价值内涵、结构形式、文化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进而对“恶”作一种文化上的解答(以下打引…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两项实验考察人们对人类和智能机器在个人\非个人道德困境下的道德判断。结果发现,(1)非个人道德困境下,人们对智能机器和人采用相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对其期望行为及实际行为的道德评价(责备度、许可度、正确性)完全相同。(2)个人道德困境下,人们对智能机器和人采用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相比于人类,有更多人希望智能机器做出功利主义取向行为,对其功利主义行为的道德评价也更高。  相似文献   

3.
政治评价就是社会、集体或他人,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政治准则、规范,通过舆论形式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的判断;道德评价则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善与恶的判断。社会对人的这种行为褒贬抑扬,反映了作为客体的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诺布效应(Knobe effect)是指副作用的道德效价影响行为意图判断的现象——当副作用是好的时候, 人们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无意图地引发该副作用; 当副作用是不好的时候, 人们则认为行为实施者是有意图的。Knobe等人认为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道德考虑影响了行为意图的判断; 其他的研究者则从心理偏见、意图语言的实用意义、主要目的与副作用间的利益-损失权衡等角度来解释该效应。通过对各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 诺布效应以归因过程为基础, 显示了道德判断对心理理论的影响, 其潜在的机制很可能就是人们自动无意识加工的结果在之后有意识的理性加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意图直觉判断会影响道德判断, 而道德判断的直觉也会影响理性的意图分析过程。  相似文献   

5.
医德情感,是指医务人员根据一定的医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是否符合一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是由那些能否满足医务人员掌握道德标准的需要,而产生某种态度的主观体验。当医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医德要求,并  相似文献   

6.
<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传统美德。如诸葛亮在《诫子书》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认为修身养德方为立命之本。道德关乎人的行为规范、品行修养,道德的好坏是一个人素质修养高低的标志。道德对于个人、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的研究一直受到心理学的重视。道德判断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行为主体或者行为本身是非善恶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评价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以表明褒贬态度的道德活动。道德评价所形成的社会舆论直接作用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对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科学、客观地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予以道德评判,必须澄清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一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标准问题;二是关于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三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权重问题;四是关于道德评价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8.
哈奇森认为,道德的根源不会来自外在于人的外在自然,也不会来自人的理性、知识、最高者的条律以及利益,只会来自人的情感。作为道德判断的对象,情感构成了道德判断的起点;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以情感为基础的道德感官是唯一的判断依据;作为道德判断的结果,对人的情感以及受到情感推动的行为的激发是道德判断的唯一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少年儿童道德行为动机特征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和方法少年儿童的行为,由于其道德动机不同,就会具有不同的道德意义。要給少年儿童的行为以正确的道德評价,就应当洞察他們行为的道德动机。在儿童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的研究中,有很多是由研究者編拟一些故事,其中叙述某些有具体內容的道德行为,叫儿童判断或評价,从而揭示他們某种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由研究者提供的道德故事,对儿童来說,是一种假設的行为情境,而不是他們实际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一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婚俗道德虽是人们对婚姻习俗是否道德的一种评价、判断,但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习俗为准绳,来评价婚姻,这就使婚俗道德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行为观是当代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道德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该学派特别强调自由选择在决定自我中的作用,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受理性控制的活动,认为行为的对象、行为的目的和行为的环境是判断人类行为道德性的三大因素,但同时又指出人的内在意愿在判断行为的道德属性时居于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道德责任判断的直接目的在于找出可称赞或谴责的原因,对行为者做出合理、公正的道德判断,使其承担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减少和消除不公,融洽社会关系,引导行为主体朝向更崇高的目标.道德责任判定涉及行为者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后果和价值标准等方面.实际后果是道德责任判断的现实根据;因果关系是道德责任判断的逻辑根据;社会历史理性是道德责任判断的最终价值根据.  相似文献   

13.
人格和人格教育散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和人格教育散谈温克勤人格是人物品鉴、评价的最基本的概念。依照当代的一般观点,人格是指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在伦理学上指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或道德水平;在法律上指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人的资格。通常人们主要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探究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一、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意义对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就是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经济行为在道德意义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从而把经济行为区分为善的或恶的,有利的或有害的,正义的或非正义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等等,通过对经济行为的赞许或谴责来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行为符合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心理期待等,即符合评价主体认为“应该如此”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相似文献   

16.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 道德判断的具身研究随之展开。道德判断具身性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体清洁、厌恶, 身体温度及身体动作这3个维度展开。从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概念隐喻理论和进化心理学3个角度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探讨。考虑到身体变量会通过情绪、认知因素进而影响道德判断, 今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判断应与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 同时对其与道德直觉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 并需进一步考察具身效应发生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问题, 探讨道德判断具身效应的调节变量及个体差异, 同时要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756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道德判断在青少年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调节作用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道德推脱会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道德判断不会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道德判断可以显著地调节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2)道德判断在调节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较高的道德判断能力难以削弱道德推脱对男生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可以明显地削弱道德推脱对女生攻击行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宗奎 《心理科学》1998,21(4):378-378,374
行为评价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从而确定个体社会行为特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发展领域得到了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等级评定、直接观察、行为角色扮演和自我报告。1等级评定等级评定指由他人对儿童的某些社会行为填写行为核查表或直接评定等级。等级评定和行为核查表都要求他人对儿童的行为或某些特点作出判断.他人对儿童社会行为的知觉可由提名、排序、核查表、等级星表等多种形式获得。行为核查表要求填表人就儿童是否表现了某种行为或特点作出二择一迫选判断;等级评定要求明确…  相似文献   

19.
对意图信息的理解是影响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在伤人行为道德判断中,右侧颞顶联合区与意图加工具有因果关联,而在助人行为道德判断中,意图加工的作用及其关键脑区还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阴极刺激右侧颞顶联合区,考察抑制该脑区的活动对被试在道德判断中对助人意图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助人行为道德判断中,个体对正性助人意图的赞扬度评价显著高于中性意图,对正性结果的赞扬度评价显著高于中性结果,二者没有交互作用;且只在正性意图条件下,阴极刺激被试右侧颞顶联合区后,其做出道德判断的反应时显著缩短。该结果揭示了右侧颞顶联合区在助人意图加工中的核心作用,抑制该脑区的激活能影响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对助人意图的加工。  相似文献   

20.
彭明  张雷 《心理科学》2016,39(5):1110-1115
厌恶情绪的产生是为了回避潜在的病菌的威胁。研究发现,相比中性情绪状态下,厌恶情绪让人们更反对违背道德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更错。目前,对于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发展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本实验以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及成人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发展。实验中被试被随机分入厌恶启动组和控制组,完成厌恶情绪任务和行为的道德判断任务。研究结果显示,在启动厌恶情绪之后,四年级和成人被试对道德违背行为的错误程度判断更为严格,同时四年级被试对行为的回避程度更高。一年级被试在厌恶情绪和控制条件下道德判断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