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逝世之后,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任,全部落在了老年的恩格斯肩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在其晚年以极为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唯物史观作了必要的补充、完善和发挥,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旨在批判施蒂纳所著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在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启了他们关于宗教的阐释,具体关涉到“宗教根源”“宗教本质”“宗教史观”以及“宗教消亡”等议题。在此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点对点”地批判了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宗教叙事,同时也对整个德国“现代哲学”普遍信仰“批判”力量的做法作出了必要的回应。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批判,彰显了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独具的价值和魅力,从中可以感知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形成时期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批判性、非体系性、开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以哲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再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状况、内在结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勾画出和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历史图景,从而对于人类认识社会历史即认识人类自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作用,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认识客观社会现实,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人类自我的哲学方法论。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科学逻辑前提、严整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认识方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逝世后,整个世界历史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产阶级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恩格斯又如何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呢?本文将主要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贡献较大的历史跨越论方面研究其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和发展,以期人们对恩格斯晚年时唯物史观的贡献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概念表明,它内含一种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范式。由于这些概念与方法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辨的、有关人类社会发展宏观趋势的学说,更是一门基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科学。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方法,研究作为有机体的人类社会核心要素的内在冲突,揭示出人类社会独特历史发展过程的秘密,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不是建立在单纯思辨的历史哲学意义上,而是建立在其基于社会整体观的规律性范式和重于实证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上,因而有着现实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同步,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科学无神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哲学基础,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社会主义者是实践的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8.
学界许多学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术语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其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已指明"现代唯物主义"从本质上是辩证的,因此他就是该术语的原创者。从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所指涉的对象来看,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它同其他哲学的区别来看,它是一种既有别于辩证唯心主义、更有别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两个部分。他并未像斯大林那样机械地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而是认为一般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和一般的辩证法则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普遍有效。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虽然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有一定的异质性,但也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因此不宜过分夸大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然而在很多讨论中,对文化的概念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导致一些认识模糊不清,例如所谓"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本文拟澄清四个方面的问题:(1)何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的核心是什么;(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4)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对于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这两个发现完全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今天的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被人为地分离开来:唯物史观被归结到哲学,剩余价值学说被归入政治经济学。二者关系似乎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应用,而唯物史观却不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由此被理解为三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在讲阶级产生的条件时提到剩余劳动,后来很快就把它…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历史观对事实与价值冲突的两种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事实与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冲突的加剧,如何科学地阐释并解决这种冲突,就成为唯物史观所面临的重大文化使命。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建构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就已为科学地解决这种冲突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本文不同意西方个别学者把马克思历史观说成是立足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现行的教材大都把历史唯物主义界说为“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社会历史唯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是马克思及其亲密战友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其基本原理。但在微观层次上,社会存在究竟如何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可这一问题却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德国学者索恩-雷特尔终其一生致力于探讨并回答这一问题。他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书中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康德先天知识论问题关联起来,并从马克思的商品交换中发现了交换抽象与思维抽象的内在关联,以及交换抽象对思维抽象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他考察了古希腊的货币产生、剥削机制的历史演进与主体性生成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藉此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微观层次上的"社会综合"概念。主体在社会综合基础上的微观形成机制把康德的先验知识论建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之上,从而很好地解答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起源的回忆"这一阿多诺名言的本真之意,并由此从微观方面完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的实践"变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生  郑建平 《学海》2002,3(2):31-38
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 :“我们对社会变革的兴趣根源必然是马克思。”① 或许世界发展到今天 ,人们才愈来愈感到马克思恩格斯留给我们的唯物史观的丰富内容中 ,其方法论是多么重要。人们的视线逐渐地从细节的词句和概念回到那理论所依附的思维脚手架上来 ,从而把它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构件。关于内容和方法哪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直接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生命力 ,涉及到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成败等问题。一当前对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思想的把握有三种观点极易造成混乱。其一 ,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谈到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所做的工作时,曾一再强调他只起次要的作用,是拉第二小提琴的。人们常常由于恩格斯的这个说法而低估了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其实,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初期,恩格斯和马克思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只是在方式上他与马克思有所不同,这是由这两位志趣相投的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文化教养的差别造成的。马克思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一个具有自由思想、比较开明的家庭中度过的,在中学受过启蒙思想的教育,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常常研究哲学问题。这种爱好由于他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的学习而加深了,在那里他不仅研究法律,而且研究哲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因此,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变革。”这一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判断,可令我们深刻领悟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时代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人”是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有些同志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有些同志则强调不能笼统地这样提,因为从“现实的人”出发,还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这是划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标志。山东大学哲学系王复三在《唯物史观和现实的人》的来稿中则认为,即使“现实的人”,也不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作者指出:  相似文献   

20.
《反杜林论》是在马克思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成为欧洲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恩格斯为回击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散布的错误思想、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维护党的思想统一、在马克思支持帮助下完成的宏篇巨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在宗教问题上的谬论,以十分精练的语言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他和马克思在宗教问题上的理论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百科词条",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对深入学习、运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