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9月26月至27日,马来西亚茅山教五馆总坛支流门辈一行26人,由茅山教李天师带领赴江苏茅山道院奉香祖坛。此系马来西亚茅山支流门辈来茅山祭祖认同的第一个团,他们的前来,受到了茅山道院的全体道众的热烈欢迎。在道院的两天中,茅山道院道众和马来西亚道教同门欢聚一堂,共叙遭谊。茅山道协杨世华副会长向客人介绍了茅山道教历史、茅山道院近况和发展前景。李天师也介绍了马来西亚茅山道教的活动和发展情况,并向茅山道院赠送了锦旗一面、捐助马来西亚币三千多元、香烛六箱。道友们参拜了三  相似文献   

2.
茅山道院道教文物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茅山道教文物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已于1996年4月1日前正式对外开放。馆址设在茅山道院的九霄万福宫内。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后,茅山道院的宫观建筑得到了修复,茅山道教协会对于保护文物古迹十分重视,曾多次派专人...  相似文献   

3.
茅山上清派授历史悠久。本文探讨了茅山上清派授的程序,列举唐宋时期茅山道教著名的授斋醮科仪,并宣示茅山将重开宗坛授法典。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茅山教,是以法术祈禳度人的民间宗教派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承的民间宗教,大致有梅山教和茅山教两大流派,且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茅山教在南岭走廊的传播,茅山教与闾山教的关系,茅山教的宗教特质和法术特点,茅山教蕴含的道教文化元素,是深化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992年3月6日,香港道教代表团一行数人,来江苏句容茅山道院谒祖进香,迎请三茅祖师神像,受到了茅山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朱易经道长的热情接待。朱会长向客人们介绍了茅山道教的历史沿革及茅山道教的近况,并为他们迎请的三尊木雕的茅山三茅祖师神像,举行了隆重的宗教仪式。他们对三茅祖师非常信仰,从1989年4月起,每年都专程来茅山道院祖坛奉谒进香。  相似文献   

6.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  相似文献   

7.
《茅山志》为道教经典,记录了历代在茅山修炼的诸位道教名流。然其作者问题尚有诸多误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茅山志》为张雨所修。二,《茅山志》为张雨、刘大彬合修。三,《茅山志》为刘大彬所修。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种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云:“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云:‘张天雨,字伯雨,钱塘人。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刘大彬志元原刊本明永乐及成化重刊本皆为十五卷。吴全节序,刘大彬叙录,胡俨序…  相似文献   

8.
茅山宗为中国传统道教"三山符箓"之一,国内不少道教研究论著在论及茅山宗的发展历史时,多据《茅山志》的记载,以第45代宗师刘大彬为最后一位掌教,认为茅山宗自刘大彬以后,即不见有传承。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道家金石略》收有一通石刻拓片,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军 《中国道教》2001,(1):27-30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市之间 ,原称地肺山 ,又名句曲山。据《茅山志》载 :西汉景帝时 ,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于山安扎茅庵 ,行医济世。茅氏兄弟仙逝后 ,山之远近黎民百姓为铭感茅氏生前恩泽 ,更句曲山为三茅山 ,后世简称茅山。茅山道是在梁朝陶弘景时所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 ,奉“上清”经 ,并虔奉于茅山成道的“三茅真君”。它倡导三教调和 ,佛道双修 ,从南朝至北宋中期 ,茅山名师荟萃 ,高道辈出 ,历为诸朝所重 ,尤在唐代显赫。唐朝 ,“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音乐的兴起和繁盛 ,谱写了音乐史上的新篇章 ,亦为道教音…  相似文献   

10.
江苏道教音乐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吸收了多方面营养后逐渐形成的。东汉时期,茅山修炼士周太宾善鼓琴,昔教孙登独弦,能弹成八音。晋时,茅山著名道士葛洪《抱扑子·内篇》中记载“撞金伐革,讴歌踊跃”,这说明在茅山的宗教仪式中已有边敲打。边唱歌、边舞蹈的音乐形式。其中的乐曲《华夏颂》和《步虚声》就是当时流行的名曲。南北朝时期,茅山道士陶弘景,在陆修静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创立了道教茅山派的科仪和音乐。隋唐时期,道教音乐受到帝室重视,江苏道教音乐有很大发展。这一时期,江苏道教主要有茅山上清道派和正一道派…  相似文献   

11.
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潘一德道长编著的《茅山道院简史》一书 ,于 2 0 0 1年 8月份已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十章 2 1万字 ,图文并茂 ,有彩色插图 8幅。该书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作总序 ,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作序。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 ,道教上清派发祥地。本书作者以自身信仰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叙述了茅山道教神仙信仰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形成、演变与文化内涵。书后附录有金元之际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七真简史、《重阳全真集》的教义、道学文集及道学小辞典。该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茅山道教和茅山宫…  相似文献   

12.
本刊 《中国道教》2018,(4):12-13
8月18日至19日,由江苏省道教协会主办,镇江市道教协会、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荷兰渊谷基金会(Valley Foundation)、茅山风景区管委会协办,茅山道院承办的首届茅山生态道观论坛在江苏省句容市召开。论坛主题为“洞天福地、绿水青山”。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茅山宫观管理,满足群众宗教活动的需要,尽快培养一批有道教常识,能进行宫观宗教活动和管理宫观事务的道教人材,经茅山道协理事会研究,决定招收十五名年龄在十八周岁至二十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信徒,在茅山“元符官”举办一期“道教知识培训班”。学习班主要学习道教知识和茅山道派的斋醮仪范,时间定为一年。正乙派仪范课由茅山道院老道长兼任,全真派仪范教师从外地聘请,道教知识课由从中国道协道教知识专修班毕业回来的学员讲授。学员学习期间要遵守培训班的“学员守则”和茅山道院的“规章制度”。现在“培训班”的  相似文献   

14.
1999年 7月 7日 ,镇江市宗教局召开镇江市先进宗教活动场所表彰大会。全市 95处宗教活动场所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茅山道院被评为先进宗教活动场所并受到表彰 ,句容市道教协会杨世华副会长代表茅山道院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加强制度建设 ,致力搞好香期管理》的发言。介绍了茅山道院在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茅山道院被评为先进宗教活动场所@何春生  相似文献   

15.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 ,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谓 :“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 ,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 ,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著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  相似文献   

16.
茅山道教自东晋魏华存正式创立以来,一直被崇奉不衰;隋唐时代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及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茅山正式归入正一道。从茅山的历史发展来看,他对整个中国道教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道教史中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相传早在黄帝时代,中原有位展上公迁往伏龙山溪上(今茅山玉晨观)“手植白李弥满,食之味异美。”夏、周、春秋、战国时期,茅山已为帝王巡游和采集药草的名山。  相似文献   

17.
洞天福地话茅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西南的茅山是中国道教圣地,由北向南 蜿蜒数百里,主峰大茅峰海拨372.5米,以天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而闻名于世。 据《茅山志》记载,茅山原名句曲山,又名地肺山,西汉时陕西咸阳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不远千里来此修道、采药炼丹、济世救人,得道成仙后被尊称为“三茅真君”。三茅为百姓采药治病的功德被人们深深地怀念,茅山也因此而得名。 茅山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等胜景,更有韩愈、李商隐、陆龟蒙、顾况、王安石、汤显祖、康有为等历代名家留下的诗文碑刻。 第八洞天,名不虚传,茅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元代《茅山志》为基础,通过地图研究方法对茅山的神圣空间进行时间与空间上的考察,分析得出在茅山存在着内分祭祀与修道的神、人两重神圣空间,并在布局上呈现出两轴式发展。本文又参考《真诰》初步探索出这两轴的起源、形成、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历史上茅山宗的活动中心,被誉为道教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据《茅山志》记载,茅山之中洞穴相连,有神仙洞府位于其中.茅山洞府蕴含着道教特有的文化意蕴. 神仙洞府,崇尚阴柔 贵阴尚柔是道家、道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到《庄子》"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②;从《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到《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这些无不体现道家贵阴、尚柔、主静、崇无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