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况志华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这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三种取向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特征,论证了它们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主张反思的意义在于超越,不同取向的整合应基于宽容与对话。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后现代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后现代心理咨询也以其认识论的改变和研究范式的转移成为后现代思潮的表现形式之一。尽管人们对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还有诸多争论,但这一思潮却能引发我们推进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扩大心理学的视野、深化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树立大心理学观。  相似文献   

3.
刘元  范翠英 《心理学探新》2011,31(2):118-121
进化心理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之一,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学观点与研究方向,但其理论本身体现出了一种悲观主义色彩。例如在对男女两性在伴侣选择和婚姻维持的心理行为机制的探究上体现出的一些人类高级情感,如爱情的缺失。文章探讨了进化心理学理论中悲观主义色彩在其主要理论假设中的体现,并简要地将其与另外两种取向———后现代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对比。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以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对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策略、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提出异议,主张建构新的心理学研究模式,被视为主流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反叛。  相似文献   

5.
女性心理学的进化与后现代女性心理学的产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女性经验主义、女性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心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女性经验主义强调男女的共性,女性立场论强调女性经验的独特性,而后现代女性心理学认为尽管在女性经验主义和女性立场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但是两者都认为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东西决定着社会性别,因而是本质主义的观点,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后现代女性心理学认为,性别乃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6.
孙超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44-144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给西方心理学界吹起了一股清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有意义。由于兴起的时间较短,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更多的心理学家去完善和实践这一理论,推动积极心理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关进化心理学局限性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6,38(5):784-790
进化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新取向之一。这一新取向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但是它自身的核心假设、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却存在着局限性。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局限性:第一,进化心理学的核心假设是心理的模块性观点。依据这种观点,心灵由大量功能各异的心理模块组成,但是来自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都表明这种观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第二,进化心理学从过去的角度理解现在,所依据的事实大多是推测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历史叙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不具备可证伪性,不符合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三,在认识论方面,进化心理学继承了社会生物学的传统,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了基因的作用,贬低了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它因素,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基因决定论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蔡元培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先驱地位与贡献:留德跟冯特学习实验心理学,奠定了专业基础;扶持创建我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和第一个心理研究所,奠定了组织基础;关于心理学性质与方法之思想,提供了方法学基础;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了儿童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开了我国现代文艺与美育心理学之先河;主张西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心理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99,自引:2,他引:99  
积极心理学目前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积极心理学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该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研究领域,并追溯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历史渊源,从总体上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旨在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认知心理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潮起于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之后迅速发展,因U.奈索(U.Neisser)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而得名。到了八十年代,它已成为当前西方心理学界盛行的一个新流派,基本上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在西方心理学领域居主导地位,心理学中的许多研究领域如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药物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等,都已变成了认知心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彭彦琴 《心理学报》2007,39(4):754-760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之产物,二者都重视对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学是在不改变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或假设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则与之相反,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硬核。不过,二者各有优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二者整合起来,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09,41(5):464-470
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中文版)形成于他自1902年在中国京师大学堂开始的心理学教学活动,出版于1905年11月。该书在日本发行而在中国发售,它是面向中国学生的心理学教材。服部宇之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科学心理学教材,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讲义》具有明显的进化论取向以及为教育服务的倾向。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教学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传播的开端。《心理学讲义》是以知、情、意三分法为基础的心理学体系。中国早期心理学术语与日本心理学中的同形汉字有着紧密联系,服部宇之吉直接采用日本心理学界通用的术语以解决汉语心理学术语的创制困难。  相似文献   

14.
康德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在继承沃尔夫理性心理学与经验心理学二分的基础上,通过批评理性心理学,消解了我思的主体地位,为解决二元论问题做出了重要努力;通过批评经验心理学,指明了心理学在成长为一门科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新康德主义在继承并改造康德思想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基于对康德思想独具特色的把握,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而当代认知科学的图式理论,则完全是建基于对康德经验图式理论框架的全面继承上。  相似文献   

15.
科学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的知识建构策略,内在地要求它与常识心理学划界以谋求自然科学分支的学科地位,其代价是对人类心理之情感与意义维度的隔离。在移植西方心理学体系的过程中,科学心理学的争议也内含于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中,同时还附加了学术边陲地区特有的学科追赶焦虑。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应突破科学至上的观念束缚,致力于发展具有现实解释力和价值引导力的人文主义导向的心理学理论,以切实解决中国现实社会中的心理问题,并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出真正的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many clinical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mes utilising reflective practice groups (RPGs) to develop reflective practice (RP) skills, there remains little research examining how trainees experience these groups. This study uses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PA)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eight qualified clinical psychologists who attended RPGs on one United Kingdom (UK) clinical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me. A purposive sample was recruited for singl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ive superordinate themes were identified: ‘The process: there were so many layers’; ‘The impact: an ongoing process’; ‘Commitment: I hated it, but I still went’; ‘The facilitator: a presence who was not always present’; and ‘Getting through it: finding ways to cope’.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e varied and complex experiences of the participants. Whilst the experience was often difficult, the participants were committed to attending and sought out ways to navigate it. The results are conceptualised in terms of existing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literature. A critique of th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offered, including exploring the views of group facilitators and comparing how groups are utilised within different training programmes.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RPGs, which include consideration of the facilitation style and the groups’ frequency and size.  相似文献   

17.
略论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与冲击,现代心理学的合法地位产生了动摇,在后现代科学精神与后现代哲学理念的导引和助势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得以孕育与生成。  相似文献   

18.
19.
The goal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value that psychology students accredit to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a country like Botswana where psychology is a relatively new discipline. Forty-fi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belonging to the first cohort of psychology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Botswana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males = 7, females = 38, age range 18–23 year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student essays and evaluated with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Students were of the view tha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ould (a) increase knowledge to better understand human beings and the world (epistemological value); (b) create awareness about psychology within society so as to to assist society in combating societal problems (societal value); (c) enhance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y so as to to accept psychology (individual value); and (d) up-dat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o ensure their applicability in present times (theoretical value). Considering students' views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igenising psychology in Botswana.  相似文献   

20.
行为金融学与心理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与实际的偏差,经典现代金融学遇到了一些被称为“未解之谜”的现实问题。行为金融学是从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出发来研究和解释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就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与投资者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情感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行为金融学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融学与心理学两个领域的密切合作将推动行为金融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