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阐述的不自制理论,西方学者历来都有诸多争议,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在此书第七卷第三章对苏格拉底不自制理论的最后"承认",激发了后世学者持续的激烈争论。但这些争论很多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表述的错误理解之上。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理论的态度与其说是"承认",不如说是"反讽";以此"反讽"为基点,我们能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中把握他关于不自制的圆通理论,并进而发现建立在错误理解之上的种种争论得以产生的根源及其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2.
顾丽玲 《现代哲学》2007,(3):127-132
由苏格拉底之死而引发的苏格拉底敬神之探讨,迄今为止仍为许多研究者孜孜以求。文章试图以柏拉图这篇专门探讨敬神主题的对话《游叙弗伦》为切入点,来考察苏格拉底的敬神。前三节逐一分析该篇对话所探讨的关于敬神的三种定义:1.敬神即做神所做;2.凡神所喜即敬神;3.敬神即在于侍奉神。一则考察习俗敬神观的根据,以及游叙弗伦对这种敬神观的立场,二则从苏格拉底对游叙弗伦的回应来看苏格拉底对这种习俗敬神观的态度。最后一节试图考察苏格拉底自身的敬神态度,以及这种态度与其作为哲人的智慧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的第二卷第一章中,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提普斯的对话极具戏剧性,十分有助于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形象。苏格拉底先提出,一个适于统治的人必须自制,其次从快乐的角度比较了统治的生活与被统治的生活,并暗示有一条介于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道路,最后通过讲述"岔路口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表明真正的美德介于习俗意义上的美德与邪恶之间,而苏格拉底本人就代表着真正的美德。  相似文献   

4.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存在于充满历史性的理解之中,罔顾理解的历史性而任意夸大理解主体(读者)自身的自由限度,必然会走向一种任意的独断。孔子不是苏格拉底,不能用苏格拉底式严谨的逻辑标准来强求孔子的人生经验总结,更不能把封建专制思想的源头归罪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四十而不惑"章或真或伪,都无损于这一经典文本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命脉中的深层力量。  相似文献   

6.
辩驳与羞耻     
林丽娟 《世界哲学》2017,(3):110-121
本文主要关心所谓苏格拉底式辩驳与羞耻感的关系。一种传统的解释认为,苏格拉底常常采取欺骗和反讽的手段来反驳其对手,使其产生一种负面和无益的羞耻感。本文希望重新解释苏格拉底式辩驳与羞耻感的关系。本文一方面尝试证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式辩驳作为对真理的共同探讨,是智者式辩驳的对立面;另一方面试图论证,苏格拉底式辩驳所关涉的是一种好的羞耻感,它应有助于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赵猛 《世界哲学》2007,8(6):13-25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通常认为"美德即知识"(αρετηειυαιγυωσκδ;virtue is knowledge)这一命题是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不仅不符合文本事实,而且抹煞了这一问题所具有的张力,造成了在解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们的哲学的进展与嬗变方面的困难。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这一问题,并提倡人们认识自己和"善"、"美德"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认识(γυω-σιδ)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还包含生存实践的层面。柏拉图认为"美德即知识",并力图在知识论层面上给与"善"和"美德"以明确的定义。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从另一侧面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哲学,试图从生存实践的层面来定义美德。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人看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冤案。有学者认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凸显了哲学与大众的对立。这些观点在学界虽然广为人知,但至少从柏拉图的《申辩》来看,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仍有可探讨之处。苏格拉底之所以在法庭上败诉,其辩护中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困难与其说缘于苏格拉底哲学与雅典政治的冲突,或者其哲学与大众思想的对立,不如说缘于他对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的看法与大多数雅典人的看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苏格拉底难以让雅典人相信其哲学活动没有对青年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智慧与他人的无知的解释难以让雅典人信服,这使得多数陪审员站在了苏格拉底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9.
《哲学科学》杂志辟专栏讨论真理问题,引起学术界对至关重要的认识论问题的注意。已发表的几篇文章(作者为и.T.卡萨文、C.Б.克雷姆斯基和л.A.米凯希娜)无疑深化了真理的哲学概念。但与大多数著作一样,这些文章仍拘泥于对真理作认识论解释。苏联哲学一向仅就人的生命活动的认识领域分析真理。从一定程度上说,这顺应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真理概念;从更高的层次说,则顺应了俄国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取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的某些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坦诚的"无知"常被看作谦虚的象征,由此人们或者制造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对立,或者把二者都解释为一种不可知论。但通过更深入地考察表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无知"其实是一种同时以"知识"和"无知"为对象的知识,即"明智"(sophrosyne)。明智作为一种整全性的、总是把对立双方包揽在自身之内的辩证知识,也是"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的基础。简言之,苏格拉底的"无知"仍是柏拉图的知识至上主义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11.
罗跃军 《哲学研究》2012,(8):68-71,126
一、关于《理想国》中正义论证的争论关于《理想国》中的正义问题以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对此的论证,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在1937年《心灵》杂志第183期上,福斯特(M.B.Foster)教授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错误"的论文,对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其对手之间关于正义的讨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想国》第二卷开篇中格劳孔关于善的三重区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种区分要求苏  相似文献   

12.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讨论财产正义的英语文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洛克的财产理论处于争论的中心.其中,洛克但书(Loekean proviso)为左翼和右翼学者广泛接受,但是解释却歧义纷出,相互冲突.这并不能说明左右翼的立场趋同,而是意味着洛克但书蕴含着多种解释的可能.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学者们如此热衷于援引洛克但书,只能解释为,它隐含了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正义观念,并且这一观念的解释关涉到现实的制度与政策评价.因此,如何解释洛克但书构成当代讨论财产正义的重要主题之一.鉴于中文文献对该主题的相对忽视,本文将首先简要追溯洛克的财产理论以及洛克但书提出的情境;然后对左右翼学者在该问题上的对立解释做出评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最低限度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对左右翼的折衷,而是任何一种对洛克但书的解释所必须包含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4.
波兰 《哲学研究》 题目和作者在男利坦政治哲学中的人和社会(T. Mrowezyfiski)容忍;一种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J.Kel- ler)工人(2.Bau力lan)法国启蒙哲学和对具体人的探索(B. Baezko)焉克思蒲人的本质(M.Fritzhand)天主教关于人的自由的学靓(J.Keller)甘地伦理学体系中的仁慈原剧(L Lazari一Pawfow业a)文艺复兴时代哲学中“其正的”人和“具实的” 人(B.Suehodolski)乔治·鲁德堡或人文科学失去人性(Z. Bauman)榭巴一斯提安·卡斯捷利昂著作中的宽容的 基础(W.Vois6)不必需的受苦固题(T.Kiel压nowski)费尔巴哈的伦理学(Andrzej Wal…  相似文献   

15.
名字(和其他初始的东西)如何与其指谓相联系,这种经典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是极其难以置信的(比如,它说你可以仅仅指谓可以从“逻辑专门的”初始符号定义的事物;它要求有这样一些陈述,比如“如果西塞罗存在,那么西塞罗痛斥喀提林”,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分析的,即它们是由语言学规则保证的并且不受未来发现的修正)。在塔尔斯基写作的时候,这种经典理论是唯一可以得到的理论,我猜测,由于这一理论的困难,因此塔尔斯基的虚假理论DE和DC似乎是有道理的——它们并不令人激动,但是如果你想要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你就得到逻辑专名。任何解释语词与它们所涉及的事物的企图都一定不可避免地要么导致一种非常不可能的理论(像罗素的理论),要么导致一种平凡的理论(像塔尔斯基的理论),这种判断今天似乎仍然得到广泛接受。但是我认为,最近几年来,随着克里普克和其他一些人的因果指谓理论的发展,这种判断已经变得不那么有道理了。根据这样的理论,对于“西塞罗”指谓西塞罗和“μ介子”适用于从介子这些事实,应该以西塞罗(μ介子)和我们关于“西塞罗”(“μ介子”)的使用之间的某种因果网络来解释:即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西塞罗”这个词从这个名字的原初使用者传到我们,或者“μ介子”这个词从物理学家传给普通人)和具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初,意识问题才重新进入美国心理学界。如果认为十九世纪的心理学家们把心理学的定义局限为论述意识的科学,那是不完全恰当的.詹姆士曾定义心理学为论述“精神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雷德(G.T.Ladd)在定义心理学时则把意识当成较为核心的问题:“可以把心理学定义为对意识本身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的科学。后来,詹姆士在编写《心理学简明教程》时,也采纳了雷德的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对库恩的哲学一般解释认为他持有这一观点:竞爭的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以及观察的理论负载,几乎使关于竞爭的范式的合理爭论不能进行。如果这种解释反映他的眞正观点的话,那么他的主张显而易见是荒谬的,而且用历史上的相反事例是不难驳倒的。容易驳倒的不是不可通约性命题本身,而是库恩对它的完形(gestalt,或译格式塔,形态——译注)解释。这种完形解释还歪曲他更为基本的范式的思想,而且本来就是混乱不清。这一重构不乞灵于完形就能够解释和捍卫不可通约性命题,而且还可以说明:诸如常见的戴维森、劳丹等人的批评,以及如巴恩斯(Barnes)的不受欢迎的推举,都是根据库恩一定是一位极端主义者的设想,都是针对着他不必持有和不应持有的各种观点的。  相似文献   

18.
<周易·咸卦>居于下经之首,对于咸卦卦名、卦辞及卦义的解释,从古到今,多达上百种.本文就作者所搜录的说法,可归结为三种:(一)感应说;(二)文王狱中受刑说;(三)出行的吉凶占卜纪录说.其中持"感应说"者又多有分歧.作者认为,<周易·咸卦>的本来意蕴是男女感应的动态过程描述.其现实意义是,它由此提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咸卦诠释的多样性,并非解释的混乱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简约的言词、卦象本身的性质、以及经典诠释者所受到的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思想史上,辩证法的概念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概括地说,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对某些特殊思想形式的说明,到关于自然过程、社会关系(社会过程)、存在的现实的本质的形而上学概念或本体论概念的说明过程。在苏格拉底看来,辩证法似乎向来是一种帮助澄清概念的论证形式。苏格拉底试图通过问答质疑的方式,揭露他的对手的观点所依据的前提同他们的论题的自相矛盾。这种反驳论证法既是建设性的,又是破坏性的。苏格拉底认为,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之所以要讲解释学分类,因为研究、实施解释学的人往往有三个忽略:(一)不注意海德格尔为什么要中断解释学循环;(二)不反省"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好的理解古代人"的启蒙教条;(三)还原解释经验比作为知识学的解释学更能面向事物(文本)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