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楚简图版,拟就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楚竹书<周易>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周易>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华 《美与时代》2004,1(5):81-83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1999)于196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以下简称为<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开山之作,它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带给了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3.
易学是成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是美国一个著名的神话研究者.他认为神话的意义是象征性的,而且神话的象征意义是心理上的. <千面英雄>是他的第一本著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哲学视域,对<周易>诠释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在<周易>的性质问题上,认为从发生意义上看,它是一部卜筮之书;从内涵意义上看,其意蕴精微广大,乃天人之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自身有一个学术品格转换、提升、发展的历程.其二,初步揭示了占筮中所具有的哲理意蕴,指出占筮与<周易>的天人整体之学之间有甚深之诠释关系,占筮所蕴具的天地人物一体融通的终极境域乃是易学无穷意义的来源.其三,认为深入挖掘文本,澄清<周易>的表达方式,乃是易学研究的基础,就此本文主张回到<易传>以开显易学活的精神,辞、变、象、占四圣道的确立为解读<周易>精微之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画作《格尔尼卡》不仅深刻揭露批判了法西斯的暴行,而且对消除现代性危机具有深刻启示。从现代性批判维度重新审视《格尔尼卡》,人的碎片化和精神失落等表现都已深刻折射出现代性危机。充满象征意义的《格尔尼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敏锐、超前的现代意识观念,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分裂之痛以及复归完整的内在渴求。  相似文献   

7.
单正齐 《宗教学研究》2004,1(2):179-185
<起信论>与唯识宗本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太虚则用唯识宗的思想来解释<起信论>,认为二者可以会通.他对<起信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唯识化的解释,并依此简别法藏等华严宗人对<起信论>的理解,批驳唯识宗学者对<起信论>的非难.他其实是以唯识思想来统摄<起信论>,确立了<起信论>在法相唯识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广义论证视域下,贵州丹寨"八寨苗"的祭祀仪式是人神之间在共享的交流空间中,借助象征性符号实施社会互动,开展说理活动的过程。本文遵循本土化研究原则,在田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广义论证"五步法"考察这一祭祀仪式中的"请神"环节,结果表明:(1)仪式场景构造了一个苗族社会人与神共享的交流空间;(2)在这个交流空间中,祭师和神分别通过"唱诵"表达方式和卦象等象征性符号进行交流;(3)为了说服神灵,在仪式中祭师和神遵循六条核心说理规则实施象征性符号互动;(4)"请神"环节中具有说理功能的象征性符号互动具有一个论证分层结构。由此揭示"请神"环节过程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9.
王风 《周易研究》2004,(2):19-28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图>,认为<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不合.实际上,这些学者未能认识到朱熹<卦变图>是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内容,从而误读了这张图.而一旦正确解读朱熹<卦变图>,将会发现<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符合若契,毫无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0.
清初学者李塨治<易>强调通经致用,通过解<易>传达自己的经世精神.李塨解<易>的原初力量来源于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他特别推崇六艺之学,主张回归儒家原典,其"专为人事"的解<易>风格实能遥契<易>之本义.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悟真篇>内丹法和密宗拙火定在修道理论中使用的范畴比较,认为二者在气脉理论、修道方法以及修道理论上都存在结构的相似性.在<悟真篇拾遗>中张伯端扬弃了钟吕丹法出阳神理论而代之以真如佛性阐释"炼神还虚", 为佛道两家无为之学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道路.内丹法和拙火定可看作如来藏系的两种范型,乾坤-坎离理论和子母光明理论均可看作本觉-始觉理论的不同表达方式.正是这些理论结构的相似性为佛道两家思想的融合提供了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帛、今本<周易>的乾、坤两卦中,找出四个相关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包括:1)三才分位,不适用于<乾卦>;2)重新定位,有助于了解"朝乾、夕惕"义;3)<周易>申明坤须从阳,与帛书<衷>言阳之得阴,男下女不同;4)<周易>用"用",与帛书用"迵",是先贤用<易>从神权通向人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所谓"孝",指善事父母.<尔雅·释训>:"善事父母为孝."<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康殷的解释更形象:"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1]所谓"悌",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说文>:"悌,善兄弟也."贾谊<新书·道术>:"弟爱兄谓之悌."  相似文献   

15.
<论语述何>是清代公羊家刘逢禄以公羊学诠释<论语>的作品.从该著主旨可以看出,刘氏公羊学背景在诠释中起着关键作用.刘逢禄用了深化主题、类比引申、断章取义几种方法将<论语>与公羊学一体化.此种做法开启了晚清<论语>大义公羊化之风气,虽然某些过度的解释受到讥讽,却也起到拓展传统公羊学研究视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归藏》非殷人之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山><归藏>不见于<汉志>,历来学者大惑不解.其实,二书就包含在<汉志·数术略>"蓍龟家"所录"<周易>三十八卷"之中."三代之易"为东汉"近师"晚出之说.汉人所见<连山><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其成书与<易传>的时代相先后.此外,对"殷人用卜,周人尚筮"、"易"之所以名"易",以及周代易筮之法的衍变等相关问题,亦作了尝试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运用<周易>的卦爻象和"河洛之说"来解释道教内丹修炼的原理,提出了"药之与物,二八河图.五贼运火,皇极洛书.法象羲<易>,按爻摘符"的道教易学思想;认为<易>的"河洛之说"及"卦爻之象"揭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这对于道教内丹修炼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注用<周易>"河图"、"洛书"等理论,对道教内丹学中最重要的药物、鼎炉、火候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强调内丹术要循天地自然之道而行,法天地人三才之道才可以论还丹,并以<易>理来统摄天、地、人三才之道,从而增强了道教内丹术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将道教内丹术转为道教内丹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刘逢禄的<公羊>学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春秋>者五经之管钥、无<公羊>则无<春秋>、无三科九旨则无<公羊>,说到底不过是落实到三科九旨这一所谓经学微言大义上,而其体现则是董仲舒、何休为代表的<公羊>学.由此可证,三科九旨实为刘逢禄经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希望品格是指<周易>在时间之维中展现出的对未来昂扬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面貌,对其充分认识对开掘<周易>的文化内涵具有基础性意义.<易经>卦爻辞中的吉辞明显多于凶辞,凶转吉的现象显著,在事实上彰显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易传>进一步在哲学理路上,从天道、人事、愿景等方面系统展现出<周易>的希望品格.从<周易>希望品格的视角考察中国式的终极关怀和民族精神,能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由刘湘溶和李培超两位教授主编的<体育伦理学研究丛书>前2卷(<体育伦理:理论视域与价值范导>、<绿色奥运:历史穿越及价值蕴涵>,以下简称"<丛书>")已于近期出版,<丛书>以其独特的学术理念、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富有创新价值的研究开创了体育伦理学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科理论平台.该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