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杨时(1053—1135),程门高第,闽学鼻祖,是洛学南传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一代理学宗师①,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其晚年讲学东林书院,从游者千余人。长期的教学实践造就了杨时独特的"学习"之道。何谓"学习"?杨时给出的定义是:"大概必践履圣人之事,方名为学习。"(《杨时  相似文献   

2.
胡安国私淑洛学而昌明于宋室南渡之后 ,其功不下于杨时。这个功不仅在于他在形式上下开湖湘学派 ,而且更在于他把史学引入理学 ,对于洛学的整个内倾化起到纠偏作用 ,为南宋儒学的建设引入新的思想内容与方法 ,并对南宋儒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胡安国 (1 0 74—1 1 3 8年 ) ,字康侯 ,学者称武夷先生 ,原籍福建崇安。北宋入仕后除荆南 (今湖北 )教授 ,入为太学博士 ,提举湖南学事。南渡以后为高宗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 ,因论故相朱胜非误国 ,反对高宗重新起用 ,遂落职 ,休于南岳衡山 ,著书立说。胡安国与程门高足谢良佐、杨时、游酢…  相似文献   

3.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元代关学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创立的关学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学术流派。关学洛学化以后,张载之学基本上缺少传人。尤其是张子学发源的关中地区,“亦由完颜之乱,儒术并为之中绝。”(《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然而金元之际,关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地理区域,人才辈出,直接影响了元代理学的发展趋向。元代关学成为元代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术派别。一、元代关学学派(-)无代前期美学学派元代前期关学学派形成于金元之际,学术活动的过渡性特点很明显。大致说来,元世祖中统、至元时期,是元代关学的形成、发展阶段。以京兆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共中地区,是元世祖…  相似文献   

5.
<正>杨时(公元1053—1135年,号龟山先生)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理学家,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他以二程洛学为宗,会通北宋理学诸派之说,开创"道南"系理学,为两宋之际理学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杨时修订《伊川易传》,编辑二程语录,并继二程而推崇《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不遗余力地阐发儒家经典,著有《周易解义》、《论语义》、《孟子义》、《中庸义》和《三经义辨》等书,形成了独特的理学思想。本文着重论述杨时理学中颇有特色的中庸思想的主要特征,并从其思想渊源和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中庸义》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6.
许东 《管子学刊》2010,(2):124-127
自魏晋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清末太谷学派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一个学术派别,其三教观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学派北宗传人张积中在山东肥城黄崖山聚徒讲学近十年,门人弟子遍及山左,现存遗著十九种,为太谷二传弟子中著述最多者。从张积中的三教观来看,他并非倡导三教合一,其三教观的核心是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基本理念,同时汲取佛道思想来完善其理论体系的太谷圣功之学,当属宋明"新儒家"思想在民间进行儒学传播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程门弟子杨时承洛南传,开拓了洛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为南宋朱熹闽学的诞生并上承二程洛学为儒学正脉提供了必要的学脉渊源。杨时的理学思想即是以洛学为宗,在洛学的论域内所作的阐释与发挥,他强调理本气化,重视分殊之用,主张反身格物,关注静中体验未发等,这些观点虽不为后学朱熹完全泥守,但却有开启闽学端绪之意义。杨时的理学思想在程朱理学的传衍中起上承下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台湾学者的文化省思徐远和5月14日至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台湾大学哲学系、政治大学哲学系、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大陆11位学者首次组团赴台参加了会议,并与台大、政大17位学者共同作为主讲人,发表了28篇论文。与会学者多达250余人。此次会议备受台湾各方面的关注,普遍认为,五个举办单位在两岸研究、教学和新闻方面颇具代表性、权威性;这是两岸哲学界首度就中国文化问题联合召开的高层次的大型学术会议,将对两岸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执行长邵玉铭教授评论说:“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从哲学角度来反省文化问题,可谓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以往,大陆哲学界比较重视港台当代新儒家思想的介绍与研究,而对其他学术派别的观点一般未予注意。此次赴台,通过会内外与各大学哲学系师生的广泛接触,耳闻目睹,加深了对台湾哲学界的了解。据介绍,40余年来,台湾哲学界形成了三大哲学派别,即当代新儒家学派、士林学派(亦称天主教学派)和自由主义学派。台大和政大学者在这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主要反映了士林学派在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下  相似文献   

9.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于甘肃临潭,其成员以回族为主,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区。因该教派主张"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而被称为"汉学派"。本文以西道堂为其创始人马启西举行的百年"尔麦里"仪式入手,从宗教组织与国家的互动、宗教精英群体的作用及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伊斯兰教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  相似文献   

11.
正本书纠正和澄清了日本学者和国内同行在白玉蟾文献、生平、入室弟子等问题上的失误,弥补了相关学术盲点,最大限度地破解了长期以来在白玉蟾创立道教南宗问题上的学术纷争与谜团,推进了国内外道教南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盖建民教授所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一书,已于2013年6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作者从20世纪末涉足道教金丹派南宗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以地域道教研究的视阈,挖掘了大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与儒、释二教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建构起中华民族的人文性格和价值取向。自东汉末年创立以来,道教就宗派纷呈、派别众多。南宋以降,金丹派开始出现"南宗"与"北宗"的分野。北宗指由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派,而南宗则尊奉北宋张伯端的内丹学说,故又称为"紫阳派"。相对于北宗而言,有关南宗的学术研究亟待加强。盖建民教授新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  相似文献   

13.
<正>张载创立的关学与二程创立的洛学,是北宋时期两大重要的理学流派,后世将其与濂学、闽学并列为宋代理学的四大流派,称"濂洛关闽"。有学者认为关学后来已"洛学化"了。关学后来是否已"洛学化",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是非问题,需要辨明。因为如果诚如此,那么,关学在此后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地域特色的独立学派了,也就没有关学史可言;而所谓的"濂洛关闽"的提法也就要加以修正了。本文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成熟的东南亚南传佛教派别先后传入中国云南,有润派、多列派、摆庄派、左抵派四个派,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彝族所信奉,逐渐发展兴盛。近代以来,中国南传佛教四个教派的传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衍化。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地方志、民族志及口述史资料的考辨,以历史发展为脉络,探析中国南传佛教各派别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李侗继承了杨时、罗从彦一系的理学,对朱熹的四书学和理学的形成都发挥了指导和启发的作用。本文分别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角度来论述李侗对朱熹的影响,展现了李侗在洛学发展为闽学过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陈都伟 《世界哲学》2005,3(5):107-110
本文分类介绍了丸山学派、"近代的超克"式思想派别、后现代主义、保守主义等学术和思想派别对丸山真男的研究和评论,从中可以大致窥见当代日本学术界的内部格局和动向.其中,米谷匡史的丸山真男研究最值得注意,是本文的重点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二程洛学经“南剑三先生”的续传和阐发,形成了早期福建理学,为朱熹的闽学建立提供了思想资源。在洛学闽化中,朱熹与“南剑三先生”开展学术创造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发展了周敦颐“太极”和二程“理”本论思想,二是丰富了程颐提出的“理一分殊”说,三是发展了二程“格物致知”思想,四是丰富了“默坐澄心”的修养论。此外,“南剑三先生”重视“四书”,诠释“四书”,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理论思想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完成,标志着闽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从注重《五经》到注重《四书》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杨时、罗从彦和李侗为此作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太谷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心性涵养工夫统称为"圣功"。作为学派北宗的领袖,张积中的"天道观"、"性体论"、"情欲说",乃至其修养方法等,都是立足于儒学立场,在周太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与佛、道二教相融通的产物。张氏提出的"性无善恶"、"分道曰情"、"以性制情"、"以情通性"等观点,不但推动了太谷学派的心性思想由"天命本体"向"心性本体"的转变,而且为"圣功"增添了新的元素:相对于南宗突出"心息相依",北宗的修养工夫更加强调以"上达之情"来涵养性体,并把合理化地抒发欲望视作其"圣功"修养的基础。张积中是学派北宗"本体论"、"工夫论"建构的关键人物。北宗覆灭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张氏的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太谷学派的学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直接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和艺术文化。文章主要研究鄂东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促进乡村的发展。文章以鄂东南建筑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深刻地概述了鄂东南建筑的特点,从大量的资料中了解其特征及文化内涵,从多方面了解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建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如何把乡村振兴与鄂东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改造结合起来,并深度了解了国内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建筑传承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