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林芹  张文新  郑金香 《心理科学》2003,26(5):925-925,922
1 问题提出  社会支持 (socialsupport)是“给个体提供实际帮助 ,或能使个体感到属于一个社会系统的社会互动或关系”。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及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从 2 0世纪70年代开始 ,心理学、人类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许多领域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大量研究 ,利用社会支持实施了越来越多的治疗和干预计划。母亲社会支持 (maternalsocialsupport)是指母亲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 ,其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对母亲的支持与帮助 ,是以儿童母亲为中心 ,由儿童母亲、母亲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 (支持性活动 )所构成…  相似文献   

2.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趋向。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特点,在于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企图由此带来任何报偿。从动机和目的性看,自觉的亲社会性利他行为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周宗奎 《心理科学》1998,21(4):378-378,374
行为评价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从而确定个体社会行为特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发展领域得到了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等级评定、直接观察、行为角色扮演和自我报告。1等级评定等级评定指由他人对儿童的某些社会行为填写行为核查表或直接评定等级。等级评定和行为核查表都要求他人对儿童的行为或某些特点作出判断.他人对儿童社会行为的知觉可由提名、排序、核查表、等级星表等多种形式获得。行为核查表要求填表人就儿童是否表现了某种行为或特点作出二择一迫选判断;等级评定要求明确…  相似文献   

4.
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个体行为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思静  马剑虹 《心理科学》2011,34(3):670-675
社会规范需要被激活才能显著影响个体行为,第三方惩罚(TP)正是这样一个激活的过程。本研究将TP引入独裁者博弈(DG),社会规范被激活的被试参与了TP与DG,未激活的被试只参与了DG。结果表明,前者在TP之后显著提升了DG中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社会规范激活过程中,社会责任感越高的个体被激活的程度越高,对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产生的愤怒情绪也越高,从而产生了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在排除了实验中其他因素和相关理论的解释后,这一基本的实验结果表明社会规范激活受到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并伴随着特定情绪的激发。  相似文献   

6.
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品行障碍的界定 ,已经形成共识是 :(1)品行障碍的发病对象是 18岁以下的青少年 ;(2 )品行障碍是一种问题行为 ;(3)这种问题行为是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基本准则相背离的 ,是个体社会化不良的结果 ,个体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是品行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 ,涉及的往往是个体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这就为品行障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视角 ,研究者们正是基于对以上两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品行障碍加以分类 ,一是三分法 ,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 ;一是二分法 ,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和攻…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排斥是指由于为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平均而言,一个人每天至少会报告一两起此类事件,即他们忽略或排斥了他人以及被他人忽略或排斥了。社会排斥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与认知造成负面影响。鉴于社会排斥所造成的痛苦性和威胁性伤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社会排斥的潜在前因与应对方法: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成为排斥的目标,而有些人则更容易被他人或团体所接受?当个体遭受社会排斥时,是否只能选择默默承受,还是可以选择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相似文献   

8.
个体自身内在行为变异(个体在不同情境中行为的变化)蕴含着有关个体特征的大量信息,并且具有时间稳定性。这种稳定的变化模式被称为个体的“行为识别标志”,它刻画了个人行为的稳定性和独特性。相对于特质范式的静止性和流于现象学描述而言,自身内在变异规律可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格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过程。作者以模拟情境研究为例,介绍了人格学家在使用系统化、数量化方法揭示上述内在机制和动力过程方面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而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的心理状况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焦虑,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尤其是可减少情绪问题、注意缺陷和行为障碍、自闭症及脑瘫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英和 《心理科学》1999,22(4):314-317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知自己的他人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理理论”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意、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呈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  相似文献   

11.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芳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3,26(5):928-929
1 前言  情绪调节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Thompson把情绪调节既视为一种结果又看作是一种过程 ,认为它是“既有先天固有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一些过程 ,负责对情绪反应 (特别是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性 )进行监控、评估和修正 ,以实现个体的目标”。尽管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会采用emotioncontrol,但它和emotionregulation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 ,Cole和Michael(1994 )等人把调节定义为对情绪行为的“动力排序和调整” ,即情绪调节涉及的不仅仅是降低或减少情绪 ,有时它还会涉及到情绪…  相似文献   

12.
引言合群性(affiliaton)又称乐群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积极接近他人,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倾向,以及被他人接受,认同的程度。合群性的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交往活动以及社会化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合群性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交往的能力和水平。而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具有较高合群性水  相似文献   

13.
互惠指个体以相似方式回报他人行为的社会准则。现有研究依据心理盲、极端男性脑理论假说对孤独症儿童互惠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但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通过引入“自我-他人”区分视角,从弱中央统合理论提出自我中心偏向和中心改变偏向解释,有助于调和矛盾并提出临床建议。未来需进一步深究个体模仿和抑制控制的潜在作用、探索分离条件下“自我-他人”观点对该群体互惠行为的潜在调节、开发生态化互惠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15.
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个体社会化提供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探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的特征。笔者认为角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分,及其为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个体的社会身分,反映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换言之,个人的社会身分就是个人的社会职能、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每种社会身分,都伴随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当个人行使为自已社会身分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时,便充当着角色。角色是个人社会身分动态方面的表现。我国社会的个体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的基  相似文献   

16.
关于集体意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意向性是社会科学哲学中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议题,也是意向性理论的前沿课题.集体行为是一种与个体行为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实在现象,完全通过个体行为和个体意向对它进行解释显然是不充分的.集体行为在本体论上具有不能被还原为个体行为的独特性质,如体育比赛、商业竞争、政治竞选等,它们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积,其中成员的个体意向也不能像控制个体行为那样来支配集体行为.因此,很有必要引入集体意向性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7.
社会疼痛是个体感觉到被自己所渴望的社会关系排斥,或者被自己渴望与之建立社会关系的同伴或群体贬损时,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情绪性反应。社会疼痛内在的表现为部分脑区的激活,外在表现为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调节能力的减退、亲社会行为的减少以及攻击行为的产生。社会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受到社会排斥,但也会受到个体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探究社会疼痛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疼痛、找到缓解社会疼痛的方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9.
自杰罗姆·凯根提出行为抑制这一概念后,众多研究者围绕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行为抑制作为个性发展的基础,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文章简单介绍了行为抑制的定义、研究方法,重点阐述了儿童早期行为抑制与其日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变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排斥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长期为社会学者、政策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心理学者也将目光转向了社会排斥研究。在心理学者的视野中,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文章主要介绍了社会排斥影响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研究。文章认为,在我国开展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