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甘肃南部为道教发祥地之一,平凉的崆峒山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天水玉泉观为元代邱处机之徒裔梁志通修真处,西和岷郡山为宋代著名道士萨守坚登仙处,而仇池山则同战国至汉初神仙家所说的著名仙人仇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萨真人墓与萨守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西和县城南三里岷郡山有萨真人墓,今存墓表为清乾隆时所立,当时县令王鸣珂题“萨真人墓”四字。陵园旁有道观一座,名“萨爷殿”,有戏台、正殿、东西偏殿,应初建于南宋时,清乾隆年间扩建。正殿有萨真人塑像,东西偏殿正面分别为王灵官和杨四将军塑像。经笔者考证萨真人即北  相似文献   

3.
王卡 《中国道教》2002,(4):10-13
道教信仰对中国古诗的影响历史悠久。传说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已使博士作《仙真人诗》,教乐人歌之。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感叹人生短暂,涉及服药求仙的内容。及至魏晋南北朝,随着道教的发展传播,以歌咏仙真、仙境及道士隐居修炼为主题的诗篇,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梁朝萧统所编《文选》中,将“游仙”列为古代诗歌的类别之一。  相似文献   

4.
钟力 《福建宗教》2001,(2):42-42
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人“无执”、“欲不欲”故无难易之情、无败失之患,故能辅万物之自然的人生哲理。老子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告诫人们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到胸有成竹、防微杜渐;接着举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发展规律皆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三个例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无为”、“无执”、“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无败事”。  相似文献   

6.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道士,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一代弟子闵苕,派名闵一得,字补之,亦字小艮,号懒云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卒年无差,而其之生年却大有径庭,现在的说法几乎都是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享年七十九岁。如《中华仙学》中陈撄宁先生所作的《闵小艮真人传》,以  相似文献   

8.
自《道德经》问世以来 ,人们对其研究探讨从未间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我认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 ,是其思想精髓 ,值得认真研究 ,深刻思考。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是从“道”的概念出发 ,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 ,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 ,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 ,能说清楚的就不是…  相似文献   

9.
刘国强 《中国道教》2003,(4):59-60,62
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  相似文献   

10.
《世界哲学》2009,(4):5-7
作为“德国文化年·德中同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哲学》与歌德学院(中国)、德国文化中心共同推出这期德国哲学专号,主题为“ICH/自我”。  相似文献   

11.
道教信仰对中国古诗的影响历史悠久。传说秦始皇巡行天下时 ,已使博士作《仙真人诗》 ,教乐人歌之。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中 ,也有感叹人生短暂 ,涉及服药求仙的内容。及至魏晋南北朝 ,随着道教的发展传播 ,以歌咏仙真、仙境及道士隐居修炼为主题的诗篇 ,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梁朝萧统所编《文选》中 ,将“游仙”列为古代诗歌的类别之一。这类诗歌题材的创作者 ,既有阮籍、嵇康、郭璞、沈约等文人名士 ,也有道教中人。如江东著名道士葛玄、杨羲、许谧等。梁朝陶弘景的《真诰》书中 ,记录了早期上清派道士假托仙真降授的数十首游仙诗。值得…  相似文献   

12.
清世宗雍正皇帝笃好禅学,对道教方术亦有兴趣.在儒家理学统治思想界的清代,他是对佛、道二教扶植最多的皇帝.雍正帝在位期间,尤其是雍正八年(1730)重病愈复之后,至十三年(1735)八月驾崩之前,他极力提倡三教同源之说,驳斥儒学臣僚辟佛老为异端的偏见,而对宗(禅)、玄(道)二门则颇为关照.数年之中,编修经书语录,封赠禅僧道士,敕建寺院宫观,御制庙额碑文等优崇礼遇不断.雍正帝特别优崇的道士有两位,一个是宋代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一个是当时的龙虎山法师娄近垣.他们的著作被收入雍正帝主编的《御选语录》,两人同年内被加封为“真人”,而且拨帑银遣官修建其道场.他们所代表的道教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因此一度兴盛.雍正帝宠待妙正真人娄近垣的史料,大多已收入乾隆五年娄氏所编《重修龙虎山志》,事实记载明确.紫阳真人张伯端受礼遇的史实则受学界关注较少,事件始末有不明之处.笔者近来从清代官方文件中看到一些有意思的资料,可以揭明雍正帝优崇紫阳真人的原因和史实,写出来供学界同行参考.此外,雍正帝优待紫阳真人、修复紫阳道场的举措,还牵涉到清代另一位道士——龙门派宗师范青云的行迹,可为研究清代龙门派提供一些资料,故一并加以考查.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其对中国文学作品影响深远.晚明时期小说家邓志谟撰写了三部道教神仙人物传,《咒枣记》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萨守坚修身得道、最终成仙的故事.其故事体现了道教“内省”之美,萨守坚三世始终坚持内心的自省和行为的自持,从澄心去欲、积善去恶两方面进行修炼,最终得道成仙,而其行为也影响了跟随身边察恶的王恶,致使王恶进行内心自省,列入仙班.萨守坚从“被度”走向了“度人”,达到了至善至美之境界.  相似文献   

14.
清宣宗宁道光二十八年 (戊申 ,公元1 843年 ) ,北京白云观住持孟豁一在大学士完颜崇实指导下刊行了《白云仙表》一书 ,内容主要是全真道五祖、七真、十八宗师① 传记 ,卷首载有完颜崇实所亲笔撰书的《序》言 ② ,记述此书编撰、镌刊过程。考 ,此书刊行至今已百五十多年 ,原刻板旧时存白云观内 ,“文革”中已被毁 ,观内幸存之旧本 ,亦已纸页憔悴 ,不堪翻阅。余曾慎为读之 ,觉得完颜崇实所撰序文 ,反映出当时朝廷达官显贵对白云观的殷切护持 ;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当时观主张合智缺乏全真史识的贬意。颇有启人思索之处。故钩稽前人事迹 ,并…  相似文献   

15.
萨守坚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神霄派道士,从南宋开始,各种力量不断对其形象进行建构,这种建构活动在明代达到顶峰。宋元时期道教内部着力通过以雷法理论为核心的传承谱系来建构萨守坚的祖师形象,同时也以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等宗教要素来建构萨守坚的高真形象。这两种形象在明代得到不同的传承和发展,政治力量支持下的萨守坚信仰主要以祖师形象出现,而通俗文学中更多的突出其道法高强、持戒救苦的高真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来探讨不同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如何建构萨守坚形象,以及不同力量为了适应具体的历史环境而对萨守坚形象进行选择性建构,以期通过萨守坚形象建构这样一个个案来看一个宗教神话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是与《道德经》、《南华经》和《参同契》并列的道教圣典。它被定为道士必须诵习的经书之一,而纳入《玄门功课经》中。其重要性,张伯端《悟真篇》一语中的,他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阴符经》的注释本甚多,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所载书目就有39种之多。《阴符经》现存注本,见于《道藏》的有二十余种,见于《藏外道书》的有十余种。下面以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中的《阴符发秘》为研究对象,着重探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年长后,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接触,认识到“神”之于技艺的重要。它是技艺的生命、也是生命的根本。可以引用贞白先生所言:“凡质象所结,不外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道家的观点历来是“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个也”。它表明了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万物神全则生机活泼,生生不息,如草木春发;失神则死气沉沉,若枯木寒灰。类同此理,技艺方面所需的生命力当然不外于是说。神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它虽然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可以“体悟”到它的存在。要着意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妨来看看这个中国方块字的字形…  相似文献   

18.
四川遂宁市射洪县城西北四十华里金华镇境内,有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金华山道观。道观建筑依山造势,鳞次栉比。更有精心雕刻点缀的180米长石雕巨龙,形象逼真,跃然欲飞。将一座原来不高的山体,装点的更加雄伟壮观。据《射洪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汉代此地名为“烟墩岭”,东晋时有道士陈勋来此结茅为菴,修仙学道。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该山建筑即名“金华山观”。《射洪县志》说:“其山贵重而华美,故观名金华”。唐代此观更名为“九华观”,观中有唐明皇所铸老君像。宋代英宗治平二年(1066年)赐名“玉京观”。元延祐元年(1314年)道士陈若海曾重修金华山道观。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20.
峨眉山     
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称为普贤菩萨道场。清蒋超《峨眉山志》引《华严经》卷四十五《萨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日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以此证明峨眉为普贤道场。近代释印光重修《峨眉山志》驳其说。他认为“峨眉山有佛光圣灯,虽可称为光明山,但峨眉不在佛说法处(菩提场)的西南,普贤也不名贤胜。”他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