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路径生活化紧密结合学习主体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整合性、主体性与生长性是其重要特征.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大学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大学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陶行知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中 ,德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生前虽然只对生活教育下过定义 ,没有对生活德育下定义 ,但却有丰富的生活德育思想 ,而且其生活德育理论自成体系。文章从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与德育目标和方法的一致性、德育途径和德育理论基础四个方面论述了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唯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道德既是被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思想、内容与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4.
幼儿德育是在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周围环境产生更多互动之时必须要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它的基础,情感教育是其核心,道德生活化,融八日常生活是幼儿德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做好幼儿德育就必须从幼儿生活中涉及德育内容的各方面入手:从家庭生活入手,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幼儿园生活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自律品质;从社会生活入手,锻炼幼儿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发展,逐渐成为完善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教育变革语境中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与德育革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教育变革中德育革新的乏力,引发了现时德育的虚弱与苍白。这种虚弱与苍白的德育现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要矫正未成年人的错误道德观念,要使错位恢复到原位,德育必须向真正的德育回归。真正德育的达致,必须革新德育。这种革新应沿着德育者形象、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式三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书法艺术教育和德育两者的和谐统一关系,研究书法教育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方法、途径。书法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就要注重德育与书法教育的相辅相承,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书法技能、技法的训练,而是在关注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更要着眼于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彦 《现代哲学》2007,(6):6-10
和谐德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德育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实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和谐德育与德育的和谐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德育的和谐是和谐德育的本质和内在依据,而和谐德育是德育各要素和谐的外在表现形态。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和时代性期望,对于反思德育的本质(和谐)和探索德育的应然形态(和谐德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冀学锋 《道德与文明》2002,(1):56-58,69
高校传统德育课程设置与学生育德实践表明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构建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应纳入隐性课程理念。构建这一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包括四类内容 :即知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蔽性德育课程和渗透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季海菊 《学海》2008,2(3):200-205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并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是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传统道德教育微观生态系统内外诸多要素之间存在阻碍有效德育实现的不协调的因素.当代高校教育应重视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探索顺应自然的生态化取向,强调德育过程的情境化和生活化,构建生态化德育.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传统德育思想内容繁多、体系庞杂,要求我们既要理性批判,也要合理继承。新时期,挖掘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