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理性主义思潮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于本世纪西方哲坛,以贬低理性的作用、高扬意志与直觉为特征的西方哲学思潮,它业已对西方文化的各个层面(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等等)产生了冲击式影响。近年来,由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虽然对艺术总体上有否定倾向,但他对艺术理论的诸多方面均有所涉及.在艺术发生论、艺术本体论、艺术认识论和创作论、艺术功能论以及审美标准上分别主张“模仿说”、重质主义、先实后虚说、实用主义和等级主义以及客观主义.尽管它的艺术观深受道家影响,但与老、庄差别很大,其法家式的极端主义特征仍然非常突出,其中某些观念具有积极进步的一面,而更多的则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3.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4.
统合效用主义由作者于1991年提出,与传统的行动效用主义和R.B.勃朗特脱(R.B.Brandt)以及J.C.哈桑尼(JohnC.Harsanyi)等的规则效用主义不同。本文概括了统合效用主义的六个特色。即:(一)它本质上是唯物论的、经验的和非形而上的;(二)它以人为目的,所以效用主义是人本化的;(三)它是软线的、灵活的,而非绝对的;(四)它的价值取向是主观主义的;(五)效用是唯一可以量化和计算的维度;(六)行动层面是唯一可以计算效用的层面。这六个奥义特色可作为效用主义是否可以成立的充要条件,并可据以区别统合效用主义与其它的效用主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定义艺术是20世纪艺术哲学的核心命题。为解决此问题,阿瑟·丹托坚持本质主义立场,提出了本质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相结合的定义策略。他的这一观点实则回应了两类相关理论:第一类是反本质主义艺术观,代表人物是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者韦茨;第二类是不充分的本质主义艺术观,包括格林伯格以形式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艺术观、迪基不乏社会学色彩的"艺术体制论"、弗雷德和莱文森的历史主义定义策略。丹托的艺术本质观是前卫艺术激发的理论探索的逻辑合题,也充分说明本质主义并非一无是处。就提出方式而言,丹托的艺术哲学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化和批评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陈伟 《学海》2014,(3):88-94
共和主义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救赎之道。共和主义对爱国主义有特定的理解,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与公民参与密切相连。共和主义与现代性有着颇为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视共和主义为古代传统,共和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在现代世界基本秩序奠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共和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在具有深厚传统主义情结及全能主义历史的国家发生转型的时期,共和主义比自由主义更具重要性。它是抵御现代世界极权化的积极力量,更是过渡时代、转型国家的人们清理全能主义社会政治残余、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现代政治秩序的主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共和主义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救赎之道。共和主义对爱国主义有特定的理解,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与公民参与密切相连。共和主义与现代性有着颇为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视共和主义为古代传统,共和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在现代世界基本秩序奠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共和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在具有深厚传统主义情结及全能主义历史的国家发生转型的时期,共和主义比自由主义更具重要性。它是抵御现代世界极权化的积极力量,更是过渡时代、转型国家的人们清理全能主义社会政治残余、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现代政治秩序的主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原始主义艺术意志论的启蒙者应该是德国著名艺术史论家沃林格。他的艺术意志不仅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艺术中,而且又与之后的诸多现代主义绘画相契合。其精神涵量和文化力度以及在哲学、美学、艺术史上的成就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尤其是在艺术界和美学界,将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方向逐渐向生活化靠近。对我国而言,中国传统的美学本身就是生活化的美学,从我国近三十年的艺术发展情况上看,我国的艺术从现实主义到现在主义再到当代主义,其艺术理念逐渐从欧美的艺术观念下回归本体。  相似文献   

10.
公共艺术是一种呈现艺术本体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公共艺术是促进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诸多艺术方式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方式,它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相似文献   

11.
董尚文 《哲学动态》2005,6(10):30-35
托马斯伦理学总体上看虽然主要源于亚里士多德,但这并不排除它在个别理论问题上有其他理论渊源.据此笔者认为,托马斯伦理学中也不乏柏拉图主义因素.本文一方面试图厘清托马斯对于synderesis与conscientia所作的区分,另一方面深人审视这种区分的历史渊源,以期从一个侧面把托马斯伦理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因素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强调私人的自主权利,主张通过公民选举精英的民主模式来治理国家。在对个人自由的看护上,它寄希望于精英们的德性。相反,共和主义把民主视为一种整合社会的政治性组织,这种组织以全体公民的道德和伦理自觉为基础。哈贝马斯指出,自由主义赋予民主的规范性意义太弱,而共和主义赋予民主的规范性意义则太强,不具有事实上的生命力。据此,他提出了商谈民主概念。商谈民主是一种中立性的民主,它既对自由主义的私人自主权利保持开放,同时也积极吸纳共和主义的公民道德和伦理主张。这种中立的德性姿态,使商谈民主有效地调和了存在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民主中的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的艺术领域催生出众多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形成了宏大的艺术景观。现代主义艺术在多方位、多层次上自由实验多样的观念计划和材料运用,表现出鲜明的实验性特征。而这种实验性特征是通过对形式的探索实现的。正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复杂而独特的运用,现代主义艺术一方面自觉地秉承启蒙运动而来的理性与主体性,秉持美学与艺术的自律性;另一方面又在形式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对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的限制性超越,拓展了艺术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5.
董尚文 《世界哲学》2009,(3):116-123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因罗马天主教延的号召和支持而不断出现的新经院哲学本质上是传统托马斯主义的复兴。麦利切尔首创的“先验托马斯主义”是新经院哲学中既引人注目而又倍受争议的一种新思潮,它致力于托马斯主义与康德先验哲学的对话,并努力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对托马斯主义进行了先验转向之处理。本文在介绍先验托马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麦利切尔对知识论进行的历史检视和方法论反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麦利切尔在知识论上对托马斯的形上批判与康德的先验批判进行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6.
1、经典私人主义概率论私人主义(Personalism)概率论是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拉姆齐(F.P.Ramsey)和菲耐蒂(deFinetti)彼此独立地创立的,其主要后继者是萨维奇(L.J.Savage)。五十年代以后,私人主义概率论以其内在的协调性和在决策论中的适用性越来越引起广泛注意,以致许多人认为.私人主义概率论是最恰当的概率理论,它标志着概率论甚至整个认识论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与现代概率论和概率归纳逻辑中的经验主义、逻辑主义都不相同,私人主义概率论把概率解释为私人的合理置信度,它允许在基本概率的确定上有一定程度的…  相似文献   

17.
抽象艺术被认为是对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发展起来的视觉主义绘画的激进反叛。它旨在抛弃再现性绘画的内容与程式,充分发掘绘画媒介本身所具备的特质,与此同时,它要求画家最大限度地将这些特质个性化,以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8.
非形式逻辑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首先是一种寻求更好的大学逻辑教学方式的努力。进而,非形式逻辑学者们逐渐开始触及和探讨越来越多的理论议题,即发展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关于论证以及好论证的理解方式。在1998年世界哲学大会上,布莱尔和我阐释了非形式逻辑为哲学所带来的理论后果,其中一点我们称之为“演绎主义的终结”。那时我们并未给出演绎主义的定义,而只是把它等同于麦金泰尔的那个精炼的说法:“任何推理,不是演绎的,就是有缺陷的。”但现在看来,我们在当时就作出“演绎主义的终结”这一论断,显然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因为演绎主义似乎至今都还很有生命力,甚至在那些倾向于非形式逻辑的学者那里它也能得到支持:恩尼斯长期以来都辩护演绎主义是一种论证重构策略,格罗尔克更是致力于辩护它是一种论证评价理论。在本文中我将论证,非形式逻辑最好被理解为一种不诉诸于演绎技巧和演绎规范的逻辑研究。当我们意识到演绎和演绎主义已经如何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哲学发展史中,并且牢牢地控制了我们关于逻辑研究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非形式逻辑这一理论努力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我将首先澄清“演绎主义”的意思,然后再分别考察那些赞成和反对演绎主义的论证,最后,我将表明非形式逻辑是从演绎主义中挽救逻辑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一、哲学的时尚与进步新康德主义始于上世纪末的德国,衰于魏玛时期,亡于纳粹时代。本文旨在考察新康德主义的消亡是否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20.
赵晓乐 《美与时代》2014,(4):118-118
真实主义歌剧是时代审美的产物,悲剧性是其内在的艺术特征。本文从真实主义歌剧概念的厘定、艺术特征及代表作分析入手,从其美学价值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