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会真记》全名《西山群仙会真记》,乃唐代道士施肩吾所撰,是内丹修持派中的名著。曾在《旧仙传》中称吕岩之后,有施肩吾撰《会真记》以继之也。该记分二十五篇,乃西山得道仙真“阐扬妙蕴”,演说玄机,发明太上至言。超凡入圣之道“的重要著作”。对后来学道之士的影响极大。现代就其“养生益寿”的论述,综合于后,对有志于丹道修炼者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为养心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讲:“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主宰万物。性在乎是,命在手足。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因为从道家身国同构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相似文献   

3.
<正> “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之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为物不二”、诚者“性之德,合外内之道”等命题,对宋明理学发生过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其意谓被曲解的情况下发生的。今之论者,对《中庸》“诚”说的理解亦多未能摆脱这种曲解的影响。因而对它们的真实意谓,有深入探索一番的必要。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此命题作了解释。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相似文献   

4.
《易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马: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个“圣人之道”正是理论评价的首要标准。这一标准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中国  相似文献   

5.
正《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将养父母细化为"养有五道",即养体之道、养目之道、养耳之道、养口之道、养志之道。养父母之体对于尽孝来说固然重要,但这只能说是"孝"最基础的层面。《盐铁论·孝养》对"孝"划分了上中下三个等次:"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只有对父母有真诚的爱心,才能对父母保持敬意,  相似文献   

6.
<正>《古兰经》和圣训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正和谐思想,中正之道是经、训为穆斯林指引的成功之道。《古兰经》中说:"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们作证世人,而使者作证你们。"(2︰143)《古兰经》中将穆斯林民族称为"中正的民族",将"中正"理念作为穆斯林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中正之道不仅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和平之道、和谐之道,同时也是穆斯林应当恪守不渝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伊斯兰教信仰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7.
梁涛先生“《大学》早出新证”一文有几个疑点。其一,梁文说:“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章)①按《孟子》中有一段文字几乎完全与此相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  相似文献   

8.
正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派创始人,在经济落后、社会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活到73岁,可谓高寿之人。其长寿之道在《论语》中亦有所涉及,概括起来有五个字:仁、乐、食、节、戒。  相似文献   

9.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始于情 ,情出于性。”此处之“道”即儒家所说的“礼” ,文献中儒家常常将礼乐制度称为“道”。《管子·心术》亦云 :“礼者 ,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道”亦同于“易” ,《礼记·中庸》云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即《周易·系辞》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易、变同义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 :“变谓之情。”此与简文云 :“道始于情”相应。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四术。”此即《冠子·博选》中的“道凡四稽。”亦即《老子》中的“四大” ,相似议论还见于《管子·山权数》。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我国留传至今的最早的典籍之一。但一提起它人们就与占卜、算卦、封建迷信联系起来。“算卦”成了《周易》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周易》的曲解。《系辞》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周易》作者也不认为它是纯卜筮之书,而是更多地包括了其他内容。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周易》  相似文献   

12.
正《华夏赞》为道教科仪中所唱歌词的一种,是源自《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经》的一首赞颂,在唐代以后被单独命名。《华夏赞》并非寇谦之《云中音诵》,亦非道教音乐的起源。关于道乐源流,陈国符先生在《道乐考略稿》中认为:"至唐代,据见存张万福、杜光庭斋醮仪,道乐曲调之确实可考者,亦仅《华夏赞》及《步虚词》两种。"1并指出寇谦之的《云中音诵》就是《华夏赞》。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3.
<正>曾经大热的电视剧《狂飙》让兵家名著《孙子兵法》再次走进千家万户。高启强活学活用《孙子兵法》获得了财富、声望和地位的例子,让此书成为了所谓“成功学”的必读书籍。然而《孙子兵法》开篇《始计》之计,第一在“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便是其无法躲过的“原罪”。作为正义一方的安欣,虽然一路上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也因“民心所向”的道义指引,以及智慧和机缘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相似文献   

15.
《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相似文献   

16.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正服食,又称服饵,指服食由金属、矿石等矿物质炼制的丹药或草木等植物性药物用以养生,是道文化影响中医学的独有产物。晋代葛洪《抱朴子·杂应》中谈,"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因此,预防治愈疾病,追求健康长寿,是医家与道家的共同命题。道医也因之在养生领域建树独到。历史上,服食的内涵不断发生着变迁。从最初侧重炼丹修仙的信仰情怀,到注重延龄驻颜的普世价值,其演变过程,在《神仙服饵》一书中可见一斑。该书是一本收载修仙方药加工和服食方法的道医古籍,所存版本为清代早期藏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2002,(5):41-41
神仙服食胡麻 ,食之能除一切痼疾。久服长生 ,肥健人 ,延年不老。选自《饮膳正要》卷二《神仙服食》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形 ,收歙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池 ,奉藏者少。秋气燥 ,宜食麻以润其燥 ,禁寒饮食 ,寒衣服。选自《饮膳正要》卷第二《四时所宜》太清诸本草七月七日 ,采莲花七分 ;八月八日 ,采莲根八分 ;九月九日 ,采莲子九分。阴乾食之 ,令人不老。选自《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五白汤用料 :白扁豆 2 0克 ,白…  相似文献   

20.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公布了北京大学所藏汉简《老子》(以下简称北大汉简《老子》)三支简的照片,其中《老子》(一)可以和今本《老子》第一章相对应:道可道,非恒道殹①擅?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