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剑涛 《孔子研究》2023,(5):5-20+157
儒家人学旨在对“人是什么”做出回答。这一回答,循宗教与世俗两个向度展开。以前者论,神(天)人关系构成一条主轴;以后者言,人的德性本质构成另一条主线。理解儒家人学,需要同时沿循双线索进行交错观察。从总体上讲,儒家人学起自宗教溃败与政治勃兴之际的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危机。因此,神(天)人关系成为儒家人学的一贯主题。由于儒家人学形成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让其成为政治失序的一种人学反应结果。儒家人学由此充分呈现出积极作为的人,如何应对“天不言”情况下的行为主动性建构的特质。直到政治失序危机过去,神(天)人关系再次成为关于人是什么的平衡性主题的时候,儒家人学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方才水落石出。如此,儒家人学在天何言哉、天人相分与天人之际的三个复调主题上,呈现其完整结构。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有两部分 :第一 ,政治人生 :“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 ;第二 ,人生态度 :“孔颜之乐”与“吟风弄月”。周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是周子把政治建于其人生理念的基础之上 ,视其为人生延伸的一个领域 ,从而保持了在政坛险恶与污浊包围中的清白和高尚 ,成为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从政的典范。二是周敦颐揭示出 ,在人生过程中 ,保持一个快乐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种“乐”决非源于现实之物质性功利 ,而只能来自于人们心灵对仁义道德获取后产生的愉悦。  相似文献   

3.
日本筑波大学哲学教授汤浅泰雄认为,在以古代儒家为代表的人性观中,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良心←→放心”、“善←→恶”这种向逆方向可变特性的经验心理构造。在东方,人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善又是恶的,不能局限于某一点。自秦汉帝国成立以后,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主义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主义一方面呈现出紧张关系,另方面它们又作为统治官僚集团的政治哲学互相对抗着,由此形成中  相似文献   

4.
对伦理道德秩序的维护乃儒学之要务,所以即使在“自由意志”词汇缺席的情况下,儒家也必须明确何为恶之根源,以说明判定究责对象时的根据与标准。新儒家以气质论人之恶的成因,但是该诠释路径会使决定性因素从人自身转移到外在影响力上,导致责任主体认定的困难。在此诠释路径中,人的善恶形态被困于儒学本心良知的伦理道德规范性含义里。孟子本心良知说中存在一类通过自我取舍而形成的恶的主体,这类恶的主体所据并非本心良知具有的知善规范性,而是以能力层面能善的普遍性作为其产生的逻辑基础。从心性上溯源恶才能突破本心良知在知善的规定性上对恶之于人的属己性的遮蔽,以此明确善与恶皆是人自己的善恶,如此伦理究责才不会陷入主体判定的困难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的、对立的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的误读。同时,忽视恶的存在的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善与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的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恶的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的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的。善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的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的恶,需要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偏好的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的德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老子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理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的人学思想体系包含着哪些内容?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些都是系统研究老庄人学时必定会遇到的问题。但学术界目前似乎对老庄人学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较多,补苴罅漏,本文尝试从老庄对社会现实与人生真相的批判和揭露,对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及人生修养三个方面,即以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7.
那种认为荀子的人性论隐含性善思想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持此观点的学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性善"化约式地理解为主体之人生而具有为善的内在价值根源,二是认为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人之心生而本有的认知能力具有推动人为善的正面价值。对于第一点,孟、荀两人都认为"性善"的成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生而具有为善的能力,二是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此为善的能力自然且必然地表现出善行。在荀子看来,人生而具有的能力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促使人为善,人之善行只能通过后天学习与努力才能出现。对于第二点,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人生而本有之心本身并不具正面价值,其在自然状态下并不能自觉发挥促使人为善的作用,反而易使人流于为恶。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思想理论中以人生哲学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人本的、道德形上学的哲学进路的一个思想流派。相对而言,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新儒家学者们更为重视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意向、思维方式等问题,他们建构的人生哲学更具有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研究现代新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把握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中西方人生哲学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人生哲学的本位问题,涉及人生哲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问题。人生哲学以什么为本位,展现着该人生哲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以知识为本位是西方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重视知识在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2.认定智慧是一种主要的美德;3.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人生目的。以道德为本位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特征。这种人生哲学认为,道德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人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要审慎地选择道德理想,不断提高生命意义,以达至善的目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因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日摘自《复旦学报》1992年第5期)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陈根法  相似文献   

10.
一本文中的“善”泛指道德伦理领域中的正面的价值。它与“恶”相对而言,指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显示公平、友爱、正义等表现在概念上的概括。也可以说,善是跟在个人层次上损人利己,在社会层次上的弱肉强食等现象相反的价值取向。大部分人都不否认善和恶的存在。但是在二者的起源上,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关善和恶的起源的理论往往与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有联系。一般说来,主张人性善的人需要解释恶的起源。主张人性恶的人则要解释善的起源。在中国,孟子以其性善论而闻名。他认为,人之变恶,是由于失去了本心。在西方,卢梭也主张人性善。他…  相似文献   

11.
儒家是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层次:一是人生问题,即人的生死问题,根本的一点是养生送死,具体原则是事死如事生。二是政治教化问题,即人间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这里有两点:从社会基础来说,根本的原则是亲亲尊尊;从教化方面来说,根本的原则是以修身为本,落实到实践上就是内圣外王。三是宗教问题,即人与鬼神上帝的关系,根本的一点是祭祀。事鬼神上帝不是儒家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儒家的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养生送死:儒家人生哲学的人道情怀中国礼乐文化或者说礼教起源于什么呢?《礼记·礼运》指出:“夫礼之…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伦理中,“善”与“恶”是一对互相比较的道德范畴,用来对人生活动的评价。虽然“善”“恶”的定义因时因地因传统而未能一致,但所包涵的共通因素仍是有象可寻的。古代希腊人视智慧、公正、勇敢与节制为“善”的四大条件;孟子则以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困境智慧"是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性反思。儒家以主体性的德行修为与道义担当为本根,以终极性的天命为依托,通晓时遇和权变的方法原则,伴随着主体内在的充实和自信,保有乐观之心境,从而实现对外在困境态势的消解和转化。儒家的"困境智慧"蕴含着人生意义如何生成的内在考量,对于"作为现实中的存在"的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引意义。顺境中常思"忧患意识",逆境中不忘"困境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儒家圆满自觉的人生智慧以及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人学思想探析孙聚友一、儒家人学思想的产生发展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其理论学说,之所以能够在其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作用,是因为它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契合人类自身生存完善的思想精华。而儒家的人学思想,则是集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存在论角度来说,人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构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前提和根据。从价值论层面而言,古代性恶论者主张抑恶扬善或存善除恶。这就导致古代性恶论的悖论,一方面在存在论上肯定"恶"有存在的事实和根据,另方面在价值论上却否定"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正是因为性恶论者最终的价值取向是使人成善、为善,性恶论和性善论在善恶问题上是殊途同归的:在存在论意义上是殊途——性恶论者道性恶而性善论者道性善,而在价值论意义上是同归——为善。但在去"恶"、除"恶"的正统思想之外,宋明时期的功利学派却不同程度地肯定了"恶"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哲学·哲学人学·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哲学人学·人生哲学张曙光(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系430074)“人学”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术界聚讼纷纭的一个争论的焦点。这也难怪,虽然我们是人;但先哲与时贤皆知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已;甚至认为人是不可界定的(要么歪曲、要么空洞)。“人学”的提出却意味...  相似文献   

17.
德性修养理论一直是儒家学术的重要内容,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对儒家德性修养理论多有发挥。陆氏德性修养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为做人的修养目标;二是本心至善,恶自偏失的修养依据;三是"剥落"、自反的修养方法。陆氏的德性修养思想更切合儒家为己之学的要求,对于明代阳明心学的兴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心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1、尊生重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视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和人生哲学。儒家主张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特别是道德实践精神来回应天地乾坤父母的生生之德。就个体人生来说,必须把守与创、动与静、性与欲、生与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自觉地去解决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不仅发愤创作一个新理学的综合哲学体系,而且在人生哲学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客观全面地评述冯友兰的人生价值观,对树立新的人生况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儒家向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中国古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力图把立德、立功和立言统一到“仁”上来,认为“仁”不仅…  相似文献   

20.
谢晓东 《现代哲学》2022,(1):132-139
“道家自由主义”概念可以通过对道家与自由主义的核心论旨——“无为”与“中立性”——的互证去确立。中立性与至善主义之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论辩,在此理论背景下,可以对无为予以新阐释。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支持至善主义,《老子》则反对儒家至善主义。从概念内涵来看,无为蕴涵着中立性原则的几个关键要素。与此同时,我们还反驳了一种观点:无为不过也是至善主义。文末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反至善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