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和免疫系统具有双向的相互作用。脑可以通过HPA轴和对免疫器官的直接神经支配来调节外周免疫功能;外周免疫活动的信息同样可由神经和体液的途径传入脑,如免疫细胞通过激活传入迷走神经或分泌细胞因子来影响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大脑皮层、基底前脑、中脑和脑干中的许多结构都与免疫有关,尤其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作为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中心,组成心理神经免疫调节的重要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1在病态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是介导神经-免疫活动的关键分子,在应激状态时出现IL-1活性增强,注射IL-1可以引发病态行为。外周释放的IL-1通过快通路和慢通路作用于大脑进而引发病态行为,快通路是指局部的初级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慢通路是指IL-1从环脑室器官和脉络从扩散进入大脑。  相似文献   

3.
张帆  雍武  邵枫  王玮文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597-1607
已知肥大细胞作为免疫细胞在过敏反应和炎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肥大细胞在中枢亦有表达, 但对其作用了解不足。新近的研究发现中枢肥大细胞在脑功能和行为调节中发挥重要的内源性平衡作用。一方面, 中枢肥大细胞在维持相关脑区发育, 正常神经活动, 以及动机, 情绪和认知等多种行为中发挥保护性作用, 各种应激条件诱导的中枢肥大细胞表达和活动改变参与脑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另一方面, 中枢肥大细胞过度激活或者过度抑制都可导致脑功能和行为异常, 并参与某些免疫相关心身疾病的病理过程。体外神经解剖学和功能学研究证据提示中枢肥大细胞与神经系统间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相互作用网络。肥大细胞和神经组织间通过形成类似突触的结构性联系直接影响相邻细胞的活动。肥大细胞还可以通过脱颗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调节神经活动, 同时表达多种受体接受脑内免疫性和神经性分子调节。但是目前对于中枢肥大细胞-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认识主要基于体外研究, 其在脑内相互作用方式及其与特定脑区功能和行为表型的关系所知甚少, 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为认识脑与行为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恶性小圆形细胞肿瘤,具有多方向分化能力,可发展为神经元性的、胶质细胞性的、甚至间叶组织性质的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将其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两种,中枢型多发于脑和脊髓,外周型多见于胸壁、四肢,发生于脊柱者少见.本文就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做病例报道,总结该类肿瘤的特点,肿瘤密度/信号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预后差,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为外科手术辅以放化疗,术前行增强CT对手术可切除性评估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大脑整合的角度分析心理的神经机制。神经元之间的交互和动态联结而构成神经集合被认为是每一个认知活动的基础。然而这一交互作用的具体性质,即脑整合的机制尚未明确。通过对有关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神经元活动的时相同步可能是脑整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文熙 《心理学报》1997,30(3):250-256
大量的神经生理学实验久已证实由刺激引起的外周神经生理效应具有类似于心理物理效应的高度压缩现象。从外周神经纤维中观察到的神经脉冲频率或发生电位是描述这种压缩效应的常用方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一部分研究人员观察到压缩效应遵守刺激强度的线性对数函数,而另一部分研究人员则观察到幂函数。这种传统实验分歧,通过笔者前时建立的刺激一效应方程,得到合理的说明和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十年来,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概念。这是当代生物医学理论的重要发展。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该理论的建立深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2.其为医学模式转变提供了更深的理论依据;3.其为用微分子的活动研究机体整体功能提供了模式。  相似文献   

8.
肿瘤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神经免疫学是研究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在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目前已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免疾系统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而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了其中的信息传递和调节作用。本文就肿瘤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赫曼全脑概念对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研究的新成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的研究经历了史培利的“二分脑模型”和麦春色连的“三分脑模型”阶段。现已发展到赫曼的“四分脑模型”新阶段,赫曼是风行世界的全脑技术的创始人,其代表作《The Creative Brain》轰动美国之后,又推出了《Whole Brain Technology》。他创立了“全脑概念”(Whole Brain Concept)的理论体系,其要旨是:“四分脑模型”是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的新概念和新成果;“四分脑模型”可通过“赫曼大脑优势量表”的技术来测量[1]。“全脑概念”的理论和技术已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得到推广使用,但在我国赫曼全脑概念及其医学哲学的理论价值鲜为人知,因此,介绍赫曼全脑概念对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医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神经心理临床技术的试用。  相似文献   

10.
超扫描技术可同时记录多名被试在同一认知活动中的脑活动,并通过分析脑间活动同步及其与行为指标间的关系描述社会互动的群体脑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超扫描研究在合作与竞争、动作和行为同步、人际交流等领域的成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指出脑间活动同步可刻画社会互动中感觉运动、思维决策以及信息传递等三大层面上的互动情况,可能成为社会互动活动的神经标记,并阐述了超扫描技术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研究展望与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1.
对语言神经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昌乐  唐孝威 《心理科学》2001,24(4):396-401
本文针对语言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失语症和裂脑人研究的成果,并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最近十年脑功能成像得到的有关语言神经活动的新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动态分布式竞争的解释理论,用来解释语言神经活动现象和规律,并进一步借以说明言语意识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当前进行的认知活动的监测和调节。通过对元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梳理,归纳出两条研究主线:一条主线以具体元认知加工的脑区激活研究为主,主要考察元认知与认知过程的分离及典型元认知加工的共享性和特异性。研究发现元认知加工主要与前额叶有关,还涉及脑岛、顶叶、颞叶和楔前叶等部分脑区。另一条主线探讨广泛的元认知功能与广泛大脑网络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大脑的“元认知网络”的概念,发现脑损伤或病变造成的元认知功能损伤与脑功能网络有关,而非固定在某一特定脑区。建议未来的研究应重视四个方面的研究:元认知加工的具体脑区和脑功能网络,元认知神经机制的分离,元认知脑功能的损伤和元认知训练的改善作用,以及基于神经机制研究的元认知模型的建构与修正。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部分老年人的情景记忆会出现衰退, 但也会有一部分老年人的情景记忆表现出成功的年老化, 即记忆成绩较好或随增龄的衰退程度较小。脑保持理论、神经去分化理论、认知储备理论以及神经补偿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情景记忆成功年老化的神经机制。基于选择性优化与补偿模型对现有理论进行整合, 发现情景记忆成功年老化可能与个体的认知储备水平直接相关:高认知储备的老年人能够对情景记忆相关的脑区和脑网络进行优化且具备更强的神经补偿能力, 因而其脑功能(比如, 神经表征和神经加工通路的特异性)可能会保持地更好。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采用纵向设计来考察各理论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从而更好地解释记忆成功年老化的神经机制并为提升老年人的脑与认知健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不同心智活动下的神经表征差异, 是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主要关注组平均后的神经响应水平, 这要求在关注的时间进程上, 各个被试在相同刺激条件下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磁场的振幅大小和方向、以及地形图分布和极性均要有较高的一致性。近些年来, 研究者们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常用到的两种技术——机器学习中的分类算法(即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引入到了脑电/脑磁数据分析中。这两种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脑电/脑磁数据基于具体电压/磁感应强度波形平均分析的缺点, 具有在个体水平上探究神经表征编码的特点, 为人们探究大脑在不同时间进程上如何对特定的神经表征信息进行动态编码提供了新的思路。两种技术基于不同的方法学原理来抽提个体间一致的脑认知加工机制, 还为脑电/脑磁研究开展跨时域、跨任务、跨模态、跨群体比较不同认知过程中的表征差异提供了更多新颖的途径。我们首先通过与传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系统性介绍了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之后对两种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梳理, 并在最后对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提出了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神经颗粒素与脑老化、疾病及应激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颗粒素是一种神经元特异性、Ca2+敏感性的鈣调蛋白(CaM)结合蛋白,是蛋白激酶C的突触后底物,与信号传导和长时程增强(LTP)有关。这是一种新发现的脑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分布在前脑和海马,在皮质、海马CA1-CA3区、齿状回、纹状体和杏仁核中高表达。在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神经颗粒素在脑内的含量和分布区域会发生变化,其生物学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对神经颗粒素与脑老化、疾病及应激关系进行考查。该文将着重介绍对神经颗粒素在脑老化、疾病和应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工作及其新发现,目的是对脑与行为关系的理解及有关的脑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6.
薛贵  陈传升  吕忠林  董奇 《心理学报》2010,42(1):120-137
先进的无创神经影像技术(如EEG和fMRI)允许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试在完成多种知觉、运动和认知任务时的大脑活动。将脑功能成像与严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考察大脑不同脑区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中的日益成功运用, 一个被称为神经经济学的新兴领域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中首先对脑成像技术进行一个总体介绍, 重点在于探讨近年来在多体素分析和多模态数据整合的最新进展。接下来, 我们以风险决策、跨时间选择以及社会决策领域的几个研究为例, 阐述神经影像技术如何能加深和拓展我们对人类决策的认识。最后, 我们讨论了神经经济学中研究中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空间导航在生活中时刻发生,空间能力衰退是阿尔兹海默症的重要早期表现。早期关于空间导航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单个脑区的特异性功能,但这些脑区如何交互以整合不同模态的信息支持复杂导航行为尚不清楚。脑成像技术、脑网络建模方法和神经调控手段的发展,为在脑网络水平理解人类空间导航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本研究试图融合空间导航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借助脑网络建模、大数据分析、微电流刺激等前沿研究手段,研究空间导航脑网络的关键拓扑属性特征(如模块化、核心节点等),探寻该功能特异性神经网络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并构建空间导航的脑网络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将有利于理解人类复杂导航行为的脑网络基础,为阿尔兹海默症等相关认知障碍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音乐之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对音乐认知神经基础的研究结果,包括人类感知乐曲的音高、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意义中的脑基础,音乐家和普通人在音乐认知上的脑功能差异,以及东西方听众在聆听本土和非本土音乐时的脑活动差异,并对国内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音乐认知的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之前的相关研究表明相位锁定的脑电活动调节自我相关物主代词的认知加工。然而,非相位锁定的神经震荡是否参与自我相关物主代词的加工目前还不清楚。为了考察非相位锁定的神经震荡在自我相关物主代词加工中的功能性意义,我们要求被试完成一个标准/偏差刺激辨别任务,同时记录其脑电活动。小波分析的结果发现相对于非自我相关物主代词“他的”,自我相关物主代词“我的”引发了更大的 theta 频带(4~8 Hz)能量活动,这表明 theta 波的活动对自我相关信息加工中脑的大范围神经同步形成的功能性神经网络起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工作记忆的神经振荡机制研究是当前记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那么, 神经振荡仅仅是工作记忆过程的伴随现象, 还是直接参与并调控了工作记忆的加工过程?已有研究发现, 大脑内部的神经振荡活动在外界节律性刺激的驱动下, 逐步与外界刺激节律相位同步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神经振荡夹带”。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干预研究基于此现象, 对大脑局部脑区施加节律性磁、电刺激, 进而调控工作记忆过程中特定频段的神经振荡活动、跨频段的神经振荡耦合或跨脑区的神经振荡相位同步, 为神经振荡参与工作记忆加工提供较为直接的因果证据。未来研究需考虑从脑网络的角度出发, 调控多个脑区之间的神经振荡活动, 进一步考察神经振荡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此外, 还需注意探索和优化rTMS/tACS调控工作记忆的刺激方案, 并辅以客观的脑电记录, 提高该类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 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记忆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