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说的是赵国将要讨伐燕国时,苏代为了劝说赵惠文王放弃伐燕,就对赵王说:“这次我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鹬来啄它肉吃,河蚌马上闭拢,夹住鹬的嘴。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就会有死蚌。’蚌...  相似文献   

2.
陈世义 《天风》2012,(10):20-21
耆英、晚辈和政府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营造幸福、和平、安居的家国。经文:《以弗所书》6章2至3节当今世界,老龄化"海啸"越来越逼近,引起人们恐慌、忧心。据调查显示,中国已是世界上老人最多、老龄化最快的国家,到2013年,  相似文献   

3.
渔翁在海里捕鱼,看到一群海鸟在浅海捕捉小鱼,便打起了这些海鸟的主意。 他找来了一把猎枪,藏在船舱里,想乘鸟群集中精力低头捕鱼时,用这种能打霰弹的猎枪射杀鸟群。  相似文献   

4.
老与不老     
小时候、年轻时候自然总是看年岁大的人“老”。知道他们是大人、长辈,嘴上讲的是“他们中老年……”,耳中听的是“你们年轻人……”。然而,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竟不知怎么却常常在说“你们年轻人……”,而耳边传来的也是“他们中老年……”了。赶忙去照镜子,“鬓已星星也”。前额秃了,几根细发无论怎么梳也已是“青山遮不住”。眼角虽有眼镜边挡着,但只要一笑,深深的纹理便成了横断山脉。  相似文献   

5.
中唐时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同时也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坛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一些著名的文人如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元缜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柳宗元是文坛上杰出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中广与释门交游,所以其文学创作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风格意境  相似文献   

6.
    
正老,总是从人体的某一部分开始的。譬如,胃。上了年纪,胃的最大特点是敏感。秋冬季节,窗缝儿,门缝儿,只要有一丝风吹进来,肚子马上就咕噜咕噜响起来。于是,赶紧举目四顾。也因此,发现了那么多未关好的门以及窗棂上无数积年的缝隙。不服老是不行的。年轻的时候,意气用事,可以喝凉水睡凉炕,全然不管不顾。过了中年,也可意气用事一把,也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马松亭老阿訇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曾几次住院治疗,处于病危,在真主的襄助下都转危为安了。1992年新年伊始,又听到马松老病危的消息,我随即赶到宣武医院探视,在马老的病榻前我称呼了几声,老人的双眼很吃力的微微一动,似乎想睁又睁不开的样子,我预感到这位声誉遐迩闻名的老阿林恐怕要离我们而去,复命归真了。当时我忍痛念了,并参加了伊协负责人同家属商议老人的后事安排后,我  相似文献   

8.
<魏书·释老志>是中国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它的史料价值表现在:(1)它所记载的元魏僧官制度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制度的重要性;(2)它是北魏政治与佛教微妙关系的重要资料来源;(3)它所记载的资料对于研究佛教寺院经济的重要性.<魏书·释老志>在思想史方面的重要性表现在:(1)它反映一般常识世界;(2)表现早期教外人士人的佛教知识.最后从<魏书·释老志>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1)<隋书·经籍志>有意与儒家划清界限,走出依附中国资源,渐渐独立的趋势;同时,士大夫对于佛教的知识渐渐走出依靠中国知识来想象佛教的水平;其次,<隋书·经籍志>比<魏书·释老志>更像一个全景式、统一文明体立场的叙述,更加全面与完整;另一方面,它的历史叙述渐渐偏向南方佛教;三是佛教知识越来越丰富了.  相似文献   

9.
老海棠树     
正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随着中国大陆天主教会改革振兴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人把目光聚集在堂区的调整和建设上,自然,那些老会长们就成了改革的目标之一。因为他们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目光短浅,方法僵化教条,死守传统规矩,缺乏时代精神和开创意识,严重阻碍了堂区牧灵福传的开展,所以堂区领导班子必须更新,实行年轻化。从整体形势来看,这是正确的,是符合事物新陈代谢规律的。  相似文献   

11.
老榆树     
正一天晚上,清夜无眠,书海泛舟。读了一阵《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以后,竟突然想起机关后面的那棵老榆树,那粗黑的身姿、那深深的皱折、那凝重的篷冠,使人产生一种苍凉感。我一支接一支地吸烟,不知为什么。老榆树也又长一岁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走进这座城市的一栋红砖房,名曰广播站。砖房的西侧便有这棵榆树。不知道这棵树是野生的,还是谁栽的,反正那时候正壮实,生生不息,勃勃不已。但它很孤  相似文献   

12.
老食器     
正一切与家常餐食有关的器物,我都爱笼而统之地称为食器。它们次第聚拢来,成为家里一员,忠实乖灵地服从主人调遣,分工明确又精诚团结地奉出一日三餐,给养祖孙数代。岁月无痕滑过,可经年的老食器却留刻下岁月的印痕,升腾着温度,默述着故事;弥散的,是家的味道。一沟的枣树,死了数棵。爷爷蹲下来,用枯槁的大手摩挲着枯裂的树皮,老泪纵横:你们养活了我们全家,打鬼子时还养过八路军,舍不得你们呀!他  相似文献   

13.
老情     
记忆里的老家,大山耸人云端,河水湍出雪色飞沫,竹荫和老树绿得流油,堆状的家居围绿里有斑鸠坐啼,有小燕雀轻唱,有马斑鸠的诉语——  相似文献   

14.
老枣树     
正老枣树,老家门前的一棵很老很老的树。我的老家是个小村子,位置偏僻,少有人来。近年来,村里的人们纷纷往外走,处处是倾颓的残垣,破旧的房屋,长满荒草的院落,似乎在静静地诉说那些喧嚣的过往。这棵老枣树就在我家老屋的门前,佝偻着腰,近乎匍匐地伏在地面上。每逢秋天,树上缀满了玲珑般的小枣,然而今年的春天它却没能再次  相似文献   

15.
16.
思乡令人老     
正一个人的故乡,是滋养他心灵的家园,不论岁月多久长,相隔有多远,都无法将它挥去。我在故乡生活了五年,那是生命最初的幼年时代。1978年我一周岁时,父母因为生计所迫,把我寄养在乡下。从此,乡村成为我的成长家园:在荒芜的田埂上嚼着草根,在滚滚的麦浪里纵情奔跑,与天地间一切放养的生灵相依相伴,昆虫、禽鸟、牲畜以及溪流、泥土。记得被父母接回身边时,我被妈妈戏谑成"小叫花子"。他们重新装扮了我,试图在心灵与身体上重塑一个光鲜的女孩子。然而,我的骨子里  相似文献   

17.
优雅到老     
最喜欢和母亲去逛街,她对衣服独特的眼光,简直可以与服装设计师相媲美。这让我这个生活在繁华上海的女儿,常常会觉得惭愧。我似乎是个永远落在时尚后面的人,不论怎么努力,都会被别人拿来做反面的例子。只这  相似文献   

18.
老有所用     
一志 《天风》2001,(9):41
《天风》2001年第5期“教会应当多培养义工”一文,本人有同感。新的世纪,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老龄化的形势也在发展。50岁以上的职工逐渐退休下来,教会中老信徒也随之渐多。健康的中老年信徒老有所学应该学,老而有用应该用。进入“终生学习期”、“越老越要学、越学越有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腓1:9) 中老年弟兄姊妹在神学理论、圣经知识上相对比年轻人缺乏的,以致拦阻了信仰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老夫老妻     
六十岁的老公和他的老伴住在海滨小镇上有着两层楼的小院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外孙女。这是一个初夏周末的晚上,老公坐在沙发上,看着那本看了十几年的禅宗语录,他的老伴坐在对面,念着嘟噜经。“那时候,你给我写来一封信,又写来一封信,那些美丽的语言使我的脸发烫,使我的眼睛发亮,使我的心象初春的小鸟……“那时候,我们一同随大人出海,迎着那清凉清凉的海风,望着那碧绿碧绿的大海,真叫人高兴……“那时候,我们在柔软的沙滩上追赶。在山间的密林里幽会,坐在青青的草地上看日落。“有一次,我们俩一起攀登孤峰山,汗水淋淋,衣…  相似文献   

20.
爱情不老     
抗战时期,有一个年轻人在长途跋涉过程中,走烂了脚底,由于感染,他得了脚疮。在医院里,给他换药的护士是一位长得十分端庄、秀丽可人的姑娘,年轻人不知不觉爱上了她。他想方设法寻找种种借口到医院去,唯一的要求就是去看看那个美丽的姑娘。可是,当他鼓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