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伽达默尔多次指出,哲学诠释学与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笔者将尝试一种新的思路,即基于对存在历史之思的形态、方法和内容的基本把握,来明确后期海德格尔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分析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转向"问题和存在历史之思的论述,从而理解伽达默尔对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把握。这种把握最终表明,无论是在现象学方法的采纳上,还是在主题概念的借鉴上,哲学诠释学都在相当程度上因循了存在历史之思,而后者正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
在《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伽达默尔批评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造成了“语言的遗忘”。这一说法可以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遗忘”相互呼应。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盲目追随海德格尔。恰恰相反,他的“批判”只是一种假言判断、一种柏拉图式的反讽、一种对话辩证法的实行。伽达默尔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遗忘了语言,而倒是证明柏拉图没有遗忘语言。借此,他实则在与海德格尔争辩:一方面,要逆着海德格尔的“弑父”倾向肯定柏拉图-海德格尔的统一效果;另一方面,要借助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实现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矫正。  相似文献   

3.
陈治国 《哲学动态》2022,(7):97-107
真理问题素来是西方哲学领域不容回避且又不易解决的难题。用现象学的眼光来看,真理不是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近现代意识主体主义形而上学框架中的表象论真理,即先验、孤独、抽象的意识主体对持存、超越的存在之精确再现或理性规定。相反,存在是运动着的过程,真理乃运动着的存在之发生事件。这种真理观既关乎语言,也关乎语言性、历史性的人类此在朝向存在的“举止”或“心态”,甚至关乎不同此在之间的恰当关系。由此,常遭意识主体主义形而上学忽略或抵制的友爱和语言,逐渐进入真理问题的核心地带,成为真理之呈现的重要方式、场合或条件。当然,由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德里达三位现象学家对作为运动的存在及其具体发生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刻画,对西方现代性社会危机中人类个体的存在方式及责任,也有着侧重不一的病理学诊断,友爱和语言在他们的真理之思中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形态、特征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与20世纪新教神学的关系可以通过他对布尔特曼的“解神话化”的评论反映出来.这个评论围绕着“自我理解”的问题展开并纳入到伽达默尔的游戏论中来加以深化,它表现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立场有一种综合布尔特曼的新自由派神学和巴特的新正统派神学的倾向,而这又同他将海德格尔前期和后期思想相结合的学术道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在思考存在的过程中,海德格尔持续关注人的本质问题。针对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定义,海德格尔直言人无本质。而他同时又说明,人的本质在于绽出的生存。前期的他力图重新定义"主体性"以替代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这一做法后来被他自己质疑,最终导致了他的"转向"。本文以真理为线索,试图揭示海德格尔前期对人的规定之得失,并考察他在后期如何通过存在的真理为人的本质奠基。最后试图说明,海德格尔提出的使人成其本质的方式对具体实践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萨特并没有提供出一个系统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考察上,这与海德格尔是一样的。不过,萨特的艺术论以自由为其哲学支点,自由又是人的存在,因而他的艺术美学是一种主体性美学。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以真理为其哲学支点,真理则是作为超越于人而又为人所守护的  相似文献   

7.
朱刚 《世界哲学》2010,(3):55-67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哲学中区分了作为dasGeistige的精神和作为dasGeistliche的精神:前者指柏拉图一基督教式的形而上学的或存在一神学的精神,后者指非形而上学的、去基督教化了的精神。海氏把后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解释为火焰之燃烧、道路之开辟,认为它先于柏拉图-基督教的精神,并使后者得以可能。它是海氏要返回去的前-本原的本原。但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要回到的这种精神仍是基督教的真理。德里达把海德格尔的精神再次基督教化。但德里达也许并没有看到,海德格尔后期对于精神的思考已经引入了某种新的东西,某种不可以再基督教化的东西,那就是关于“道路”或道路之开辟的思想。总之,本文包含了三个针对“精神”的反思,即海德格尔对于传统西方之精神本质的反思,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反思的反思,以及此文作者对于德里达的反思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赵东明 《现代哲学》2007,(6):97-104
伽达默尔拒绝从审美体验开始他的艺术诠释学考察,而把焦点方放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上,以此他希望恢复艺术经验的真理要求。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像游戏一样,以实际发生在那里的方式存在;在作品中真理作为无蔽而发生并敞开存在的意义。此外,艺术游戏的重复发生形成可重复的结构,它对参与者发挥着主宰作用;在另一方面,可重复的结构只存在于具体发生之中,它把其中新的因素融会进自身之中,从而得到充实;这种充实是通过理解的有限视域的融合而实现的,因而结构是可变的,并且并不趋向最终目的。这种既敞开又充实的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发生有赖于摹仿。在这一背景下,文章集中讨论伽达默尔的摹仿概念。文章指出,伽达默尔强调摹仿不是盲目的复制,而是借再现来实现的创造活动,它把关于现实的本真理解呈现在那里。这正是诠释学真理的发生,借此过去和未来得到中介。作者着重阐明伽达默尔的如下意图,即突显摹仿抵制抽象的力量——摹仿通过创制新的存在而使先前的东西来到自己被呈现的存在,并借此被提升到自身更丰富更真实的存在,而如此被创造的存在整体拒绝任何方法论的简化和区分。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从真理出发来直观艺术作品的本性,揭示出艺术的本性乃作品作为真理的自行置入。海德格尔力图超越认识论的困境,为作品奠定一个存在论基础,并以此相呼应那作为无蔽的真理之本性。在此,他完成了从存在者之真理到作品再到无蔽之真理的解释学循环。这循环承载于作为真理自行置于的作品,以此显现艺术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11.
对实践问题的思考贯穿了伽达默尔整个学术生涯,构成了他哲学思想的起点和归宿。实践哲学不仅影响了他的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形成,而且他还将哲学解释学应用于实践问题,发展出解释学的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和解释学在他的思想发展中是一种互动的、相互启发的关系。他对实践哲学和解释学的融合,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他通过对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研究关注到理解和相互理解问题,此外海德格尔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阐释使其注意到实践智慧概念。在中期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他通过实践智慧概念阐明解释学的应用问题。后期他通过将哲学解释学应用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寻求对实践合理性的理解,希望以此来引导人们的生活,避免技术文明对人造成的异化。对实践哲学和解释学的融合体现伽达默尔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对于我们思考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探寻艺术之本质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因其主张"从已有的事物"出发。"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解构艺术作品时所提到的两个相关相属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具有敞开性,而"大地"具有遮蔽性,二者一敞一蔽,在相互"争执"的关系中,"真理"得以生成。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角切入,对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及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真理"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拓展与研究,从而将"世界"与"大地"、"真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与内涵明朗化。  相似文献   

13.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一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学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一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挖掘海德格尔哲学中蕴含的潜能。这种潜能由"精神修炼"这一特定视角所激发。这一特定视角根源于法国学者皮埃尔·阿多与福柯的思想。在具体讨论中,本文沿着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情绪问题步步深入,通过对孤独和寂静主题的文本分析,表明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着精神修炼的解读可能。而这意味着,哲学所敞开的世界与从事哲学的主体处于互动之中。真理与主体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6.
存在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实践哲学转向",既是为伽达默尔本人所肯定也是为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关于伽达默尔学术研究重心演变的基本看法。不过近年来,学界有些不同的意见。作为一个专门性问题加以深入的讨论,将使人们能够真正准确理解和充分把握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核心性主题和思想实质。伽达默尔晚年曾明确指出,自《真理与方法》之后,他的研究转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实践哲学及社会科学问题。正是通过实践哲学的转向,并在与贝蒂、赫施、哈贝马斯、利科尔和德里达的批判与反批判论争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维度得到了鲜明的展开,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和性质得以确立。这一转向也带来了哲学本身的多维度变革性意义,并引发了西方哲学从注重对世界事物的绝对的永恒的知识性认知的理论哲学向反思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哲学的伟大转变,极大地推进了现当代实践哲学接续、重建和复兴的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17.
“Unheimlichkeit”是德里达晚期著作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并且总是与“幽灵”意象联系在一起。该文以海德格尔后期思想,尤其是以海德格尔关于真理和艺术诸问题的思考为依据,尝试对“Unheimlichkeit”这一概念在学理上的起源和在谱系学上的演化展开说明。  相似文献   

18.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在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后来研究者多将他的美学思想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追问"存在"、中期显现"真理"、后期则是倾听"语言"。当然,他的后期思想可以说是前期生存论哲学的具体展现与深化。以海德格尔第三个时期对语言的倾听为主线,对其著作进行简单剖析,有助于思索其"贫乏时代诗人何为"以及诗人自杀何以可能等问题。再者,海德格尔的诗歌理论不仅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且对指导当今的诗歌创作和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简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辩证法何卫平(武汉大学哲学系430072)哲学解释学是解释学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主要体现在本体论的转向和对解释学内在辩证精神的自觉崭露方面。尽管现代解释学理论是由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共同奠基的,但伽达默尔在参与创立新解释学的同时建立...  相似文献   

20.
诗人在海德格尔诗学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尤其在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起到了连接天地神人的作用,这种思想流变的背后是时代氛围和海德格尔真理观的流变。海德格尔对"贫困时代"进行了独特的命名和解读,在贫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在艺术和诗的真理的感召下诗人有了新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对艺术真理进行新的界定,正是因为这个贫困不堪的时代,令在世的诗人无为,却让他们得以更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