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明确回答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上层建筑的两个部分——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有新阐述。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及《致约·布洛赫》中指出:政治法律制度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反映。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也就是说,思想的上层建筑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适应于思想的上层建筑。恩格斯和斯大林的论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编委会、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联合发起,于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长春召开了斯大林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问题;二是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问题;三是斯大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问题。现先将其中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情况发表于后。  相似文献   

3.
于光远同志的《关于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读书笔记)》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记》),根据恩格斯关于人在历史发展中有两次把自己从其余动物中提升出来的思想,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自觉性作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在自觉性问题上的观点,并对斯大林关于自觉性的理解提出了批评。研究这个问题在今天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但是,我不敢苟同《笔记》在自觉性问题上的某些观点,尤其不能同意《笔记》对斯大林的某些批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京唯物论研究会”历史唯物主义组在半年多以来,举行了一系列以重新研讨斯大林理论为内容的研究会。在这些研究会上提出了以下一些主要报告:村上嘉隆的《对斯大林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研讨》、浅田光辉的同一题目的报告、物部长兴的《关于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饭田贯一的《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分析研究》、村田阳一的《对斯大林的工人运动理论的分析研究》等。“日本唯物论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唯物论研究》决定从第12期起陆续刊载这些报告。这里译出的这篇论文是该刊编委芝田进午和犬九义一为了说明刊载这些报告的理由和立场而写的。  相似文献   

5.
我在《哲学研究》 1998年第 10期发表了《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一文。文中提出 ,列宁没有提出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即认为一国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而斯大林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孟庆仁同志在《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9期上发表了以《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性的”事业是一个过程》为题的商榷文章 ,认为我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 ,并对我的论点和论据作了反驳。我认真阅读和思考了孟文的反驳。但是 ,纵观孟文全文 ,作者对我的反驳 ,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主义的根源》是一篇在苏联哲学界引起激烈争论的文章。这场争论是今年苏联哲学界的一件大事。在苏联,随着对斯大林问题讨论的步步深入,势必涉及“斯大林主义”的本质和根源等问题。学者们就这类问题各抒己见,相互批评,讨论和争论十分活跃。在众多的文章和“圆桌会议”的发言中,齐普科(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自执一家之言。但是,立论新颖不等于立论正确。争论是正常的,正如我国报刊对该文的评论所说:“无论它正确与否,对于活跃气氛,拓宽思想是有一定好处的。”本期同时发表的《全人类利益和阶级利益》、《答齐普科》两篇文章就是直接针对齐普科的。同时发表这三篇译文的目的,是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苏联哲学界就“斯大林主义”根源问题展开的这场争论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但斯大林主义的根源在哪里呢?某些学者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本身中发现了它。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取消商品的,中央集权的社会似乎排除了民主的发展。这样的社会似乎只能是类似兵营式的社会主义,不可能是别的。我们在哲学博士齐普科那里就见到了这种典型的论断。他出于有益的目的——阐明斯大林罪行的思想根源,在《科学与生活》杂志1988年第11、12期和1989年第1、2期上分四部分著文,试图证明我国大量灾难的原因在于马克  相似文献   

8.
编后记     
本期在第一栏里选译了两篇专门“批判”斯大林的理论的文章。一篇是《苏维埃国家与法》杂志的社论,它以阐述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名,比较系统、全面地批判斯大林在国家理论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同时在民族问题以及苏共党纲与苏联宪法的关系问题上也对斯大林作了批判。另一篇是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A.科尔曼写的,他对斯大林关于不可  相似文献   

9.
东欧和苏联近期的事变,导致许多人宣称马克思主义的死亡。那些认为这个讣告太早了的人则宣称,认为那些事变(尤其是就苏联斯大林时代的终结而言)是来自干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这就如同犯了把奥斯威辛集中营与尼采思想相联系的错误。确实,假定明天梵蒂冈突然崩溃,《圣经》还会有效吗?现在这种类比关系多少被夸大了。在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和苏联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反思与超越:马克思的思想轨迹黄凤炎张战生 著工人出版社1058·10 310页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欧洲哲学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欧洲哲学史》选编 组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9 390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测试题选及答案要点杨登诗 刘学梅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7 333  相似文献   

11.
章士嵘等九位同志编著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史(1895—1952)》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理论内容和革命实践,是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史(1842—1895)》一书的续集。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学说付诸实践,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列宁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作者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列宁——斯大林阶段就是基于俄国革命实践和尔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 195 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195 8年读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和 195 9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 ,多次就苏联经济学范式论述了经济学和哲学问题。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主编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清样本。下引仅注页码 )这些批注和谈话 ,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探索 ,是对经济哲学的重要探索 ,为经济学和经济哲学留下了十分珍贵而又非常丰富的理论遗产。在这些批注和谈话中 ,毛泽东关于经济学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论述 ,不仅对经济学而且对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刊在1979年第6期发表了蔡俊生同志的《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定义的置疑》(以下简称《置疑》)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生产关系是什么?斯大林把所有制纳入生产关系是否正确?所有制形式是否权利意志形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必定从物质生产关系开始?所有制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决定物质生产关系?等等,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研究和讨论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现将来稿中的主要不同意见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在斯大林的许多著作中,恐怕没有像他在逝世一年前左右写的所谓“经济论文”(《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样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了,大家知道,这篇著作包含了老斯大林联系1951年11月举行的关于编写所谓《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苏联经济学家讨论会,就广泛的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我所以说这篇著作占有特殊地位,其理由之一即在于,它大胆地提出了几个问题:再度确认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性”的论点,预言了日本和德国帝国主义的复活,规定了和平运动作为民主运动的性质等。然而和斯大林的其他著作比较起来,“经济论文”最具特征的地方倒是这样一点:有些命题,从当时的客观  相似文献   

15.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英、法、德等国是马克思主又的故乡徐 善广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 年第3期西方学者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一些评价 易克信《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0 年第10期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的内容 胡汝泉《天津师院学报》1980年第 4期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周勇胜 《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解释经典著作要力求准确—对《<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解说》的几点意见张启华《人 文杂志》1980年第5期试论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张震廷等 《复旦学报》1980年第5期斯大林一九三六年宣布…  相似文献   

16.
一、辩证理性提出的背景、特征与内涵萨特后期认同并接受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但他认为这种辩证法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到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后,更需要予以反思和纠正,否则它是不合法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辩证法的合法化(可理解性)问题,就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的反思:批判经验在我们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所作的"列宁主义"定义,影响了学界对列宁国家观的研究。斯大林将"列宁主义"归结为"无产阶级专政",虽然抓住了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但却将这一定义狭隘化,忽略了列宁国家观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这种理论上的缺憾,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造成深远影响。重新分析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定义,正确理解列宁主义国家观,对于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收到部分来稿,对上层建筑的涵义提出不同看法,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摘登如下: (一)上层建筑“只包括统治阶级的各种观点及适合这些观点的各种制度”杨华贤同志在来稿中认为,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给上层建筑所下的定义是正确的。斯大林“把上层建筑的内容分为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一生发表的近四百万字的专著、论文、演说等,绝大多数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用和发展,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个革命领袖的理论睿智,塑造了一个学习、运用、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形象。然而,斯大林理论的失误也是明显的。因此,对斯大林理论成果的评价和争议,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对一个曾经领导过苏联社会发展30年的领袖人物的理论成果如此一次又一次的评价和争议,其本身就说明,斯大林理论思想多么值得实事求是地去研究,而长期存在着的对立的双重评价…  相似文献   

20.
1930年12月9日“斯大林与哲学和自然科学红色教授学院党支部委员会就哲学战线上的形势的谈话”,是苏联哲学和苏联意识形态彻底“政治化”的重要标志。68年前的这场“谈话”给苏联思想发展史打上了鲜明的烙印,影响了整个苏联哲学存在和发展历程,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和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当然也给后人留下了极具启示意义的教训。斯大林1930年12月9日“谈话”的内容和精神,是通过1931年1月2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决议这种形式首次披露给公众的。苏联人第一次从这个决议中读到了“孟什维克化(或‘式’)的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