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寿安 《学海》2011,(1):146-163
探讨传统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考察经学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本文试图从经数与经目的变化上,考察经学学术转变的意义。在两千多年历史中,经数与经目随着政治与学术的互动而变动不居的,正是在考据学最兴盛的乾嘉道光时段,经数与经目的变化最为剧烈:从段玉裁的二十一经说。沈涛的十一说,直至龚自珍的六经正名说。晚清学界对经数经目的重新排列,形成儒家经典在十九世纪的多面裂变。  相似文献   

2.
<正>晚清以来中国经史之学的兴衰与佛学的复兴存在密切的关联,类型各异的佛教学术运动背后都与经学之间发生了密切的互动,此为近代学术思想史及佛学史研究者不可不注意的问题。从民国佛教经史学的研究来看,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可以看作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学术共同体。~①可以说,他们虽然都有条件地接受近代学术的法则,而最终还是要保持住经学的优越地位。一1.两院经学之异同。对于内院与武院的佛学研究来说,经典之学成为他们的核心,他们无论在研  相似文献   

3.
作为经典之学、诠释之学、信仰之学、经世之学的传统经学,长久以来形成了经学内容史学化、经学义理哲学化、经学品格崇古化的经学传统,具有沟通经学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基础。但是,经学在现代转型中遭遇了价值与学理的双重危机,必须用大经学的综合研究弥补学科分科研究之不足,才能化解经学的学理危机,缓解经学的价值焦虑。  相似文献   

4.
凌廷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经学家。他提倡复归古代礼学,其礼学思想是在由清初至乾嘉学术思想领域理学与礼学之辨、尊孟与崇荀之争、以古礼正今俗的学术氛围中形成的。他采用了考据的方法研究礼学,辨析理礼字义,目的在于剥离宋儒在古代礼学研究中所加进的非儒学的"理"的性质,以维护儒学的纯正。他的礼学思想未能开辟出新的学术规模,反而要退回到原始的礼学那里,其学术气象亦可谓狭而小也。虽然他已越出了乾嘉纯汉学研究的藩篱,但是他对乾嘉新义理学所起的实际作用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学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以讲义理为主的宋学,而理学思潮占据了其中的主要成分,代表了宋学发展的趋势。与经学史上的汉学和清学(清代新汉学)相比,宋学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及自身经学体系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一、汉、宋、清学经典诠释之特点经学起源于战国,奠基于西汉。虽然西汉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的阐发,但真正意义上的经学哲学化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与汉学经典诠释的特点以及宋学受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所形成的学术特征有关。清学对经典的诠释则主要受东汉古文经学的影响,亦思辨意…  相似文献   

6.
本篇文章主要想说明:清代考据学是在乾嘉时期盛行的学术流派。它是在明末清初对陆王心学空疏学风的批判与修正的基础上,加上经学大家的努力,社会环境的影响连同统治者的倡导才逐渐形成发展的。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到事物形成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19世纪韩国学术文化宗匠金正喜与清代乾嘉学界名流联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乾嘉学者桴鼓相应,且具有独特之处的学术思想,《实事求是说》是反映其接受、发扬乾嘉学者经学思想的精要文献.清儒标举的“实事求是”,以汉儒训诂为典范,认为这是学者应当恪守的原则,舍此不能探求儒学真谛,在这方面,金正喜是乾嘉汉学的忠实追随者.金正喜尊信汉学家先通训诂、再明义理的路径,认为这是推求圣道的正途.他还着眼于以学经世,并赋予“实事求是”思想更博赡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经学以复古的形式表达创新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与统一,尤其突出了它的时代特征。仅就形式而言,近代经学继乾嘉时期复东汉之古以后,先是复西汉今文之古,继而复先秦诸子之古,最终又转向金石之学而复殷商之古。此时的经学大师又多承乾嘉请老之遗韵,也以考据、小学为治经之途。因此,近代经学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学派并存、交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致说包括有:今文经学的崛起,乾嘉考据之学的发展。诸子之学的复活与优劣异同的比较;理学趋于汉家兼容而从旁路摸入以及考古学的勃兴。一、今文经学的崛起近代经学从形式到内容最显…  相似文献   

9.
赵晓翠 《孔子研究》2019,(5):108-116
惠栋对乾嘉时期甚至整个清代学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开启了经学研究的新局面,在由"宋学"向"汉学"以的范式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易学而言,"汉易"以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为主要特征,"宋易"以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惠栋在西学东传、中西互交的时代思潮下,试图重构汉代象数宇宙图式,包括宇宙生成图式和宇宙变化图式,最终以落实宇宙大合的价值为旨归,由此推动了乾嘉时期易学研究从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向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的范式转化。乾嘉之后,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思想占主流地位,甚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历来为世人称道,其治学解经的学术成就亦应重视起来,三苏对自己的经学著作是极为珍视并得意的。他们的经学著作共十一类六十四种,自成体系、卓然一派,父子三人在对六经的解读上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合力推动了经典阐释的不断深入。三苏解经,具有以权变入经、以人情为据,以儒为主,兼采佛、道的主要特征,同时不囿成见,经史结合,考证严谨。三苏阐发经学不在于寻求章句的训诂,而在于发掘其中义理来达到治心和治世的目的。三苏经学的完备体系与思想精华是"苏氏蜀学"的内核和主体,成为北宋初期的重要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