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文化”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这些年来所进行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或多或少都同“企业文化”有关,企业家们和企业的政工干部在实际工怍中已不同程度地把企业文化的实际内容付诸实践。说它陌生,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存  相似文献   

2.
一 从事一门学科的研究,首先要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但要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却又有待于对这门学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辩证矛盾。所以,讨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不能要求在定义式的规定中把这门学科的内容都说清楚。但是,这个定义式的规定,又必须反映出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性质和范围,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发展道路。 我以为这是在讨论问题之前,必须有的共同语言,否则便无法讨论。譬如在哲学研究对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的哲学向度与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关注“文化与哲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当今被泛称“文化哲学”的,不外就是文化与哲学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研究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其一是使哲学结合于文化、延伸其文化外延、发生哲学的“文化方向倾斜”,这可视作“哲学中的文化”;其二是在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基础上,提出种种哲学性的解释理论和分析工具,使文化结合于哲学,这是文化的“哲学方向的倾斜”,可以称作“文化中的哲学”.就文化研究这一方面而言,上述情况产生了文化研究的多种哲学向度.然而,下文的分析将证明,若将这种种哲学向度都不加分析和说明地称作“文化哲学”,并且以为它已是一门具有较为严密的学科规定的分支学科,那就未免草率了.为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和“文化”都是内涵复杂定义纷呈的概念。总的来说,全球化的研究具有了跨学科、整体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其中经济全球化概念基本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一些共同规则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马雪松  冯源 《学海》2023,(1):61-73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实践”,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这个范畴的内涵和规定性。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组成的。哲学既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当然就应有它特有的概念、范畴。即便是从别的学科中借用来的或共用的概念、范畴,都应有它们特定的内涵和规定性。否则就不是独立的学科了。但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和哲学著作,以往对这一点是不够重视的。这可能与多年来的闭关自守有关。因为,在国内的同行们之  相似文献   

7.
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关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应如何定义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常有一些争议。我是不赞成“主客体关系模式”的,因为除了导致一种关于价值本质的效用主义解释之外,这一方法论模式还意味着对人的拒斥和消解,它使价值论研究丧失了人学的基础。用“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客体对主体的肯定”、“客体对主体的效应”等等来规定价值概念,最后都无法摆脱“价值即效用”的理论困境,这一点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经作过相应的分析和论述。本文从批评“主客体关系模式”及其对人的消解入手,意在强调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恢复“人”的概念在价值论研究中的轴心地位,并尝试从入学的视角去探究和揭示价值世界的秘密,为理解价值问题提供某种新的思路。所论或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8.
孔子人道思想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奠基人,而不是周文化的全盘接受者,其所以“从周”,与他追求有序化的最高理想有关。我们所理解的周文化很多是孔子及其后学整理的结果,“子不语”正是孔子“从周”前提下进行思想转换的一种方式。在孔子的社会学的功能体系中,并没有什么核心概念。君子人格系统、作为文化价值的仁学系统与社会结构和规则构成的礼学系统三者互相规定、互为条件,它们都是自身处于不停转换过程中的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更广泛的均衡有序的文明结构。  相似文献   

9.
文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凡研究文化的人,都往往从他们自己的视位和理论任务出发,来为文化这一研究对象作出界定,致使在多达几百种的文化定义中,人们仍感到难以表达其真实的理解;而且,彼此之间难以沟通和交流。这种状况阻碍了文化哲学的发展。为了走出文化概念定义、界说的困境,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把文化提高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角度,加以透视、分析和阐述,即采用“释义”的方法,对文化哲学的中心概念与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观念──—文化,加以阐述。对文化的释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这一概念必须反映它所代表的哲学形态、以及它所表达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0.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逻辑研究定义的形式结构及规則。这些定义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中用处很大,我总是结合定义知识在学习中的运用给他们讲解这些知识。一、怎样理解课本中的定义1、定义的结构善于学习的学生都知道,要学懂课本中的科学概念,就要注意钻研、推敲它的定义。尽管定义的内容千差万别,定义的表述各异,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一个具有这  相似文献   

11.
国内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中,在讲定义的几条规则时,一般都有这么一条: “定义概念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这条规则无疑是必要的、正确的。然而,在实际运用时,多数都“走样”,扩大了范围,把“不得包含被定义概念”变成了“不得包含与被定义概念相关或相近的概念”。请看两个被认为是违反这条规则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不是文化?数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看成一种文化?数学属于什么文化?这一系列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分析,这就是数学的文化观念。 文化问题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兴起才受到人们重视的。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现在的文化定义也许有上百种。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通过人的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创造的成果,即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没有明确地提出地质的运动形式,这是因为当时的地质学“还没有超出矿物学的胚胎阶段”。(《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从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到今天,地质学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从对地层、古生物等少数几个学科的描述,发展到今天已具有100多个分支学科。科学发展证明地质运动形式是一种独立的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从理论和事实上都可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在犯罪学和刑法领域里使用社会角色的概念,是为了从不同于通常流行的另一个角度,来推进犯罪学研究和分析刑事审判实现其职能的方式。简而言之,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一、假设或分析框架、各种定义的模糊性象刑法这样一门规范性科学,是建立在可以有多种变化的关于人的定义基础上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定义同时视为一种“假设”和“解释框架”。首  相似文献   

15.
意义、语义性、意向性、表征和心理内容等一直是不同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然而,随着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向纵深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与分流并行不悖的合流倾向.其表现之一是,有关学科在对意义等作分门别类的研究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视角把它们作为没有区别的统一的对象加以探讨,把“意义”、“内容”、“表征”、“关于性”和“意向性”等当作没有实质差别的概念加以把握.之二是,分析传统的意向性理论与现象学传统的意向性理论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最近又出现了靠拢乃至融合的趋势.之三是,在更高的层面对各种意义进行统一观照,以揭示最一般意义的“意义”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晏倩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6,29(5):1269-1271,1246
从理论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B.Butterworth的“数字模块”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该理论假定人类数学能力是先天的“数字模块”与后天的拓展模块功能的“概念工具”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概念体系涉及“数字模块”的定义、功能、结构及模块与文化资源间的相互作用。其方法以认知神经心理学为主,兼及跨文化、灵长目认知的研究和基因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果从1980年杜汝揖同志在《学术月刊》(10月号)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算起,哲学价值论(或曰“价值学”、“价值哲学”)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16个年头。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义。众多价值定义的提出,既是哲学价值论研究深入的标志,也表明了弄清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推进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关键。纵观国内的价值理论研究,可以看到,学者们大多是以“主体—客体”关系的逻辑结构来定义价值的。他们或以客体的功能或属性规定价值,或以主体和主体需要规定价值,或以…  相似文献   

18.
论需要概念的理性实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确切地说是指人的需要)概念是哲学价值论的中心概念。无论把价值规定为“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肯定”,还是规定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接近或一致”,都把需要看成是建构价值论的立足点和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弄清需要概念的基本内涵对于正确理解哲学价值论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一)国内学术界尽管对需要问题有过各种研究和讨论,但纵观各种智智仁仁,笔者发现人们似乎更偏好于研究诸如:1.需要的性质(主要是说明需要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是主客观统一的),进而论证其价值论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2.需要与“…  相似文献   

19.
论传统文化观看待文化的方式及其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探讨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及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不少研究者要么直接引用各种中外辞书所刊载的文化定义,而没有对这些定义是否恰当进行必要的反思;要么在研究遇到困难时只作一些诸如“大文化”、“小文化”,或者“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的简单区分,而没有进一步考察这样做是不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我认为,这些做法是不符合严格的学术探讨的需要的。一个人“如何看待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由其所秉…  相似文献   

20.
眼下是文化热,在许多报刊杂志中经常可以看到“文化心态”、“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等时髦字眼。尽管有的作者在使用这些概念时作过某些限定,但由于对这些概念缺乏严格统一的科学规定,所以在使用它们时随意性较大,常常给读者以混沌模糊之感。为了深化文化学的理论研究,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心理结构”这一基本概念作一明确的界说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