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82,(5)
房山石经,由于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在整理石经拓片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典籍是早已失传的版本。这里拈出的《释教最上乘秘密陀罗尼集》(后简称《陀罗尼集》)和《一切佛菩萨名集》(后简称《名集》)就是其中的两种。这一发现,为研究唐代以来的密教史和辽、金佛教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一)《陀罗尼集》三十卷,上都安国寺传密教超悟大师赐紫三藏沙门行琳集,有自序,撰于大唐乾宁五年(898),第三十卷末刻经题记云:“皇统七年(1147)岁次丁卯癸已朔二十三日酉时造此陀罗尼集记,当寺书经沙门惟和笔,同蓝镌字比丘刻。”《千字文》编号为[俊]、[义]、[密]三帙。全书完整无  相似文献   

2.
今年《法音》第二期发表《石经山发现唐武德八年静琬题记残碑》一文,它对研究房山石经有关静琬镌造石经事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残碑发现于石经山雷音洞前边汉白玉石栏板下面,用作垫石;长32厘米、宽37厘米、厚10.5厘米,双面刻、有残缺.现残留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3.
房山石经是公元七世纪初叶隋代高僧静琬吸取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废佛灭法的惨痛教训;同时也是秉承其师南岳慧思大师的遗愿,发心镌造石经,并闷藏洞穴中以备一旦再遭法难经书焚毁时,可充经本。静琬刻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本人的武德八年、贞观二年、贞观八年和涅槃经堂题记中都叙述得十分清楚。从房山石经全部镌造的历史沿革来看,最初静琬只是选刻一些重要大乘经典,并非予先编校目录刊刻一部全藏。贞观十三年静琬示寂后,他的弟子代代相传,不断续刻,历唐、辽、金、元、明、绵续千余年,几经兴衰隆替,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大明三藏法数》,又名《三藏法数》五十卷。明永乐十七年(1419),杭州上天竺讲寺沙门一如等“奉敕集注”。藏本载于明北藏“昆”至“石”函(南藏缺)、清藏“兹”至“淑”函(上二藏均作四十卷,内总目二卷)、频伽藏“露”帙;铅印的单行本由无锡丁福保重校、黄中编辑  相似文献   

5.
正高旻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相传其创建于隋代。据《清朝通志》记载:顺治三年,皇帝加封运河之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吴惟华"以时致祭"。顺治八年(1651)吴惟华在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曰"天中塔"。塔成后,吴惟华又在塔边增建了三进的梵刹,称为"塔庙"。康熙四十三年(1703)康熙帝南巡,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他从汉王逸赋《九思·哀岁》"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句中撷出高、旻二字,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写下《高旻寺碑记》,高旻寺一名由此得来。高旻寺在中国佛教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华严经传记》,又名《华严传》,五卷。唐京兆崇福寺沙门法藏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华严经传记》撰时阙载。考本书卷一实叉难陀传中,有唐景云元年(710)十月十二日实叉难陀卒于大荐福寺,“至十二月十三日,本国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遂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的记载(第155页中)。而法藏本人又卒于先天元年(712)  相似文献   

7.
文化革命以前,在五台山楼观谷的左侧,有座蜚声中外的寺庙,名叫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寺原为宋沙门睿谏结庐之处。后因睿谏得到北朝宁王与夫人及北汉主刘继元的资助而募工修建,以寺侧有泉名曰鹿泉,故名鹿泉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五日,“宋太宗讨平晋地,师乃躬诣行宫(即太原平晋寺——引者)请见,上问台山兴建之由,师奏对称旨,又蒙恩赐甚厚,寻赐额太平兴国之寺”(《广清凉传·释睿谏》卷下)。太平兴国寺内有正殿三间,内供“  相似文献   

8.
善化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南门里西侧,俗称“南寺”,系辽金两代陪都西京(即今大同)的大型佛寺建筑之一。据碑文记载,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年号得名“开元寺”。后晋初年易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寺宇大部建筑毁于兵燹,“楼阁飞为埃粉,殿堂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由住持和尚圆满大师募资重修,凡15年始成。据《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载,金代重  相似文献   

9.
1987年8月7日下午在清理云居寺行宫院遗址时,出土一方金天眷三年(1140)沙门玄莫和俗弟子史君庆撰刻的《镌葬藏经总经题字号目录》碑,长71公分,宽42公分,厚6公分,左上部缺角10公分,但字迹清晰可辨,详细记述了辽金之际所刻石经24帙,248卷的目录。房山石经创刻于隋大业年间,历代相传,至明末清初而告终。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至1958年由中国佛协同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的专家学者对房山石经进行清理、发  相似文献   

10.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文物。下对大白塔的修缮及外貌作一简述。一、历代维修情况山西省社科院崔正森《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考证曰:大白塔始建于大德五年(1301年),系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制造。塔内有唐长安二年(702年)妙胜造的二层八角佛舍利塔。历代屡有修葺。明代帝王崇建,规模很大。据《清凉山志》卷二载:“永乐五年(1407)。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又据明嘉靖十九年(1541年)寺碑记载,明永乐四年秋,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89,(6)
《山庵杂录》,二卷,明洪武八年(1375),天台山沙门无愠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无愠,字恕中,别号空室,临海(今浙江境内)人,俗姓陈。临济宗虎丘绍隆系第八世法孙,径山元叟行端的弟子。晚住台州瑞岩,日本怀良亲王慕其名望,遣使请他前去传教,未行。著有二会《语录》、《拈雪窦拈古》、《续大慧竹山颂》、《净土诗偈  相似文献   

12.
房山石经辽金两代刻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山石经中的辽金两代刻经是以失传已久的《契丹藏》为底本的复刻本①。这一整理研究成果的发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它不仅是研究佛教刻藏史的一大突破,也是研究我国辽金文化史的一大贡献。有关辽金两代石经镌造事业的碑记,在石经山云居寺附近的一些碑刻中涉及到辽代的比较多,有关金代的则极为稀少,现择其中重要的碑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历经二、三个世纪的传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历史上也遭受过几次重大灭佛灾难,如北魏太武帝的“魏武之厄”、北周武帝“周武之厄”,使佛教蒙受沉重打击和损失。隋统一天下后,佛教又复兴起来,静魂深深吸取历史上的惨痛教训,遂秉承师父南岳慧思大师的遗愿,发心镌造石经藏洞穴,以备一旦再遭法难经书焚毁后可充经本之用。他镌造石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刻造的石经题记中叙述得十分清楚。在石经山的碑刻题记中,一般都认为《静琬贞观二年题记》是最早的刻经年代。但残缺不全,只提到就此山顶刊《华严经》等一十…  相似文献   

14.
治己与爱人     
2004年冬,我有机会到南华禅寺参观。南华禅寺位于广东曲江县城东约6公里的曹溪北岸。宝林山麓,是禅宗第六代祖慧能弘法的道场,素有禅宗“祖庭”之称,又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美誉。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由西域高僧智药三藏开创,帝敕额“宝林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中兴寺”,越三年改“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年)太祖敕“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卓锡泉位于南华禅寺最北端,其所在庭院两侧墙壁上镌刻着《六祖坛经》。附在《坛经》后面的是无际大师的《心药方》石刻,兹录如下: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  相似文献   

15.
玄奘(600~664)法师,洛阳缑氏县(今偃师县)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简称《慈恩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载,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塔铭》)。  相似文献   

16.
成寻大师,姓藤氏,事石藏文庆,禀密教,系日本京都大云寺僧人。日本三条天皇延久四年(1072年),他携带圆仁慈觉大师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奝然法济大师的《入宋日记》,同其弟子赖缘、快宗、圣秀惟观、心贤、善久、长明一行八人,搭乘宋人孙忠商船,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入京。在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圣迹以后,抵达汴梁(今河南开封县治)。他向宋神宗进献了银香炉、木槵子、白琉璃、五  相似文献   

17.
云门宗是北宋时期最为重要的禅宗宗派之一,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自不待言.然而,既有北宋云门宗禅师数量的研究结果仍有待精确.本文通过《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传法正宗记》和《续传灯录》以及一些相关的寺记、塔铭、行状搜罗、辨识,得到北宋时期云门宗禅师有1180人之谱.这个数据将成为复原北宋云门僧团传法全貌的一个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8.
愿行无尽记峨眉山圣水阁的尼僧们峨眉山圣水阁,又名神水阁,以泉水和摩崖石刻闻名遐迩,其泉水有“峨眉第一泉”之称。此寺乃是智者大师的道场,存有大师的“衣钵塔”和“神水通楚”遗迹。抗战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在寺内提笔挥下“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寺院主持刻...  相似文献   

19.
张与弛 《法音》2022,(4):68-71
<正>高僧保志,又名宝志,在南梁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有梁京师释保志传,唐道宣《续高僧传》中也有数言[1],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钟山道林真觉大师传》中云:“(南朝梁)敕谥广济大师……(唐代)谥曰妙觉……(宋)太宗皇帝……赐号道林真觉大师。”[2]保志不仅被历代皇帝追赠谥号,关于他神力的记载也愈加玄妙。梁《高僧传》中,保志被归入“神异”高僧,  相似文献   

20.
《经律异相》,五十卷。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庄严寺沙门宝唱等集。载于丽藏“仙”至“傍”函、宋藏“灵”至“启”函、元藏“灵”至“启”函、明南藏“路”至“户”函、明北藏“经”至“相”函、清藏“经”至“相”函、频伽藏“雨”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三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