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国曼谷法身寺教团和台湾地区佛光山教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两个佛教教团组织,前者属南传佛教之泰国佛教,后者为北传佛教之汉传佛教。然而两大教团从开山至今不过4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一定有独到之处。佛教教团组织属于宗教类非营利性组织,蓝海战略是组织管理中的优秀策略。现以法身寺教团和佛光山教团为例对比研究,解析当代佛教组织经营管理中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主题鲜明。  相似文献   

2.
文摘     
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李向平、高虹在2008年第10、11期《法音》上发表文章《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文章指出,在台湾佛教和其他社会因素的促进下,当代中国佛教和寺院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发  相似文献   

3.
正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制度的建置与沿革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内容。佛教作为一种制度性宗教,无论是出于教团自身建设的需要,抑或是政权的强制执行,其在制度层面的建设对整个僧团乃至社会都发生着普遍作用,可以说,制度建设是教团"内修外弘"的根本保证:护法安僧,保证了僧团修行理念的落实与践行;有助王化,平衡与维护着不同时代的政教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5.
我们前面谈到,初期佛教的时代大体为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380年,约150年左右。在这150年中,前45年是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并亲自领导教团的时期。其后约40余年,是释迦牟尼的两位大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相继领导教团的时期。阿难逝世以后的约60年中,佛教教团领导人的更替情况,虽有种种传说,但至今缺乏详细的考证。早在释迦牟尼时期,佛教教团就曾经产生过矛盾与分裂。这些矛盾与分裂,大体表现为如下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4,(12)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佛教已传遍世界各地。佛教不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同时也因其中道、慈悲、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赢得世界广泛的尊重。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佛教教团对内要求"六和敬",对外主张非暴力。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世界传播史上,从未因自身原因和传教而发动战争,相反,佛陀和历代祖师在延缓、消弭战争或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和谐社会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佛教是一个重视文化交流、以  相似文献   

7.
湛如 《法音》1998,(12)
一、问题的提出童行是中国佛教度僧特殊制度,这种由童行剃度为沙弥,再由沙弥受戒为僧尼,均需依照既定的律令手续办理,否则属于私度的违法行为。童行制度在唐五代十分流行,至宋代则日渐完备。童行制度的出现与汉地佛教僧团的演进有着密切关联,标志着教团度僧自主权的...  相似文献   

8.
僧伽的仪式     
僧伽、羯磨、结界、布萨、安居等,是僧徒习见常闻的佛教术语,但其概念不一定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平川彰博士是日本研究律藏的有名学者,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早年著有《律藏之研究》一书,为佛教学术界所推重。近年又在《禅文化》季刊上发表《释尊的教团》一文,对教团的一切制度进行研究,把晦涩枯燥的律学写得通俗易懂,是广泛地涉猎汉译律藏和运用丰富的印度知识的结果。本文,是《释尊的教团》的第二章,载于一九七九年《禅文化》第85号。译者附记  相似文献   

9.
默雷 《法音》1999,(11)
戒律不仅是佛教徒道德上的自律约束,也是佛教教团在社会中保持自身形象和主体性的规章制度。在社会转型时期,佛教戒律如何因应时代而有所损益,同时又不失其化世导俗的功能,自然引起一切关心佛教前途的佛教领袖和佛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中华佛学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比丘尼传承(上)[斯里兰卡]阿摩罗西里·维拉拉特尼著朱映华译赵桐审订在世界几大宗教创始人中,佛陀是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制度的。人们在研究了佛学并认识到佛教轮回学说和解脱之道的真谛后,就会把弃俗出家、遵循佛陀教导而过离欲生活当作达到涅的最...  相似文献   

11.
童行是中国佛教十分重要的伦理制度,在佛教选拔僧才、培养僧格层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稳固的制度特色,即童行选拔的严格性、度僧考核的规范性及行事规矩的伦理性。宋代以降,童行制度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并导致僧团素质的下降,其原因在于童行出家年龄标准的差异化、童行出家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童行试经制度的内在影响,其中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是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13.
“释教歌”是佛教与和歌的完美结合,它以和歌的形式诠释佛教教义的底蕴,赋予以歌咏男欢女爱为主的传统和歌以新的活力。日本的平安时代出家隐遁蔚成风气,以佛教大昌为背景的“释教歌”是这一时代和歌歌坛的一朵奇葩。强烈的佛教信仰与高超的和歌技巧相结合,使出家隐遁歌人成为释教歌创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四、短期出家修道会 “短期出家”,一直存在于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所以男性在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段时日,以体验僧团生活,是为“短期出家”。  相似文献   

15.
乘一 《法音》2009,(9):17-24
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僧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相似文献   

16.
当星云大师继承太虚大师的宗旨,在台湾地区把"人间佛教"思想实践风生水起、大有可为之际,赵朴初先生也在中国大陆作出了积极地响应。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佛教内部的情况,赵朴老"人间佛教"思想呈现出不同于星云模式的别样特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佛教;基于振兴佛教的教团教育;基于大乘精神的僧众圆融;基于社会主义的完美人生;基于世界和平的人间净土。赵朴老"人间佛教"实践的特殊贡献是:在大力推进僧团自身教育的基础上,大陆佛教寺院兴盛、佛学院林立;积极促进了中外佛教之间以及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友好交往;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团结教众,提高及完善众生生命境界;理顺政教关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居士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现代居士佛教佛日佛教虽然向以出家比丘僧为住持佛法的中心,但人数远远超过出家众的广大在家居士,在实践和弘扬佛法上所起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在佛世,成千上万的在家佛弟子证得初、二、三果,维摩诘、胜夫人、善财童子等在家菩萨的智慧德行,都受到佛陀的称叹。...  相似文献   

18.
元末明初,来自“西天”迦湿弥罗的佛教僧人萨哈拶释哩在中国传法弘道十余年。他去世后,中国弟子智光宗承师说,发扬传承,从而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印度密教特征的佛教教团,即“西天僧”。这个教团以北京地区为中心,与宫廷皇室及宦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位尊崇。其宗教影响也进入到宫廷之中。  相似文献   

19.
部派佛教     
佛教创立初期,以及在佛陀逝世后的近一百年内,佛教弟子们严格奉行佛陀的教法,教团内部比较统一,还没有出现意见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但在此后,佛教教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分裂现象。先是分裂为“上座部”(以资深的长老为主,比较保守)和“大众部”(以年轻的僧侣为主,比较激进)两大部派,可称为“根本分裂”。这两大部派后来继续分化,形成更多的部派(据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20部;据南传佛教所说,总数为18  相似文献   

20.
法苑谈丛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