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和平心理学把提升人的幸福与尊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世界和平作为终极研究目标。但在研究领域内部,不同流派存在的观点并不一致,也难以统一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关于和平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模型:积极和平心理理论模型、和平文化心理理论模型、和平进化心理理论模型。以上三种研究模式都认同回归心理学的和平价值,挖掘个体和平潜能,建立星球公民责任感。未来的和平心理学需要克服现有人性观的片面性,树立全面的人性观; 克服过分强调积极和平的倾向,建立全面的和平心理学研究观; 超越零和思维,深入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内涵,推动我国和平心理学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8,(6):1524-1529
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如何深化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联系,促进其对心理学的贡献成为了重要问题。在这方面,以梁漱溟、熊十力和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们在批判性接纳科学心理观的基础上,主张心理是多层次的存在,强调了心理的自觉性、能动性、生成性、道德性等内涵。新儒家的心理观既能启发本土学者妥善解决中国文化与心理的关系,又能推动建立一种既关注大脑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又蕴含本土内涵的综合心理观。  相似文献   

5.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扼要回顾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动向.全文分三部分阐述.首先,从组织文化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组织心理学研究本身等方面分析组织心理学重视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其次,考察有关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并就不同的组织文化定义作简短评价.再次,概括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运行机制,跨文化组织心理研究.组织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整合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心理学主张将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不同区域人群的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它侧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区域心理与行为差异的研究,而区域心理差异的形成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文地理学作为与区域心理学相呼应的学科则在很大程度上给与区域心理学很大的支持。因此,他们之间的整合既有利于区域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由于文化心理学刚刚兴起,概念尚未十分清晰,不同的学者对之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不同学者看法中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他们基本上都认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意义;心理与文化相互建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流心理学不同,主要采用客位研究策略。综合各家之言和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可以把文化心理学界定为研究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具有边缘或交叉性质的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8.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文化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方面来展现。首先从文化特征这一层面来看,它和人类的心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形成不相同文化中的心理行为风貌,这也就是文化心理;从文化负载的层面来看,文化能够和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关联,从而形成价值取向不相同的心理学研究传统。本文主要是对心理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能够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与人的思想以及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并具有一定的影响性,但是文化如何作用于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心理学范畴内很多文化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学并不能将心理学完整地体现出来,这是由于人类心理是长时间得到的产物,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所知晓的是微乎其微的,换句话说人的行为、传统、风俗等必然与文化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度发掘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本文对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观点,供以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东  钟年 《心理学探新》2014,(1):95-96,F0003
2013年12月7日至12月8日,“首届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暨2013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年会、湖北省心理学会年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承办。论坛由武汉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心理系教授钟年担任主席。张厚粲、黄光国、杨中芳、张侃、乐国安、许燕、彭凯平、王登峰、金盛华、梁觉、赵志裕、康萤仪等海内外知名心理学家出席论坛。参会的专家学者非常踊跃,共有400多名全国各地文化心理学工作者齐聚武汉,远超此次大会承办方的预期,显示出文化心理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School rampage shoot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becoming a common occurr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place school rampage shooting in a broader cultural context. Specifically, in this article, I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he “massacre mentality” as a cultural manifestation of western and southern U.S. values. The massacre mentality is a state of mind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feels justified in committing indiscriminate killings in defence of honour, protection of property, assurance of absolute personal safety, or the elimination of challenges to the “natural 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ffender. A review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will contrast the massacre mentality with related concepts of “culture of honour” and “sanctioned massac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et violence, another major form of violence, and the massacre mentality is also addressed. A cultur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 the form of U.S. regional values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schools contribute to school rampage shootings more often than mental illness. The prevention of school rampage shootings will requi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udents predisposed to adopt the values contributing to the massacre mentality and challenging social hierarchies by restructuring the context of schools, as well as changing cultural norms in the broader society.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create a U.S. culture where the massacre mentality is obsolete.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行为研究的重要补充,文化产品研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品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不同时空下文化本身、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中国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利用文化产品来研究揭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差异,以及近几十年社会巨变对中国人的和行为的影响,最终促进国家进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之产物,二者都重视对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学是在不改变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或假设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则与之相反,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硬核。不过,二者各有优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二者整合起来,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晓莉  张杰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38-42,105
跨文化心理学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积累大量丰富经验的同时,也暴露了它自身的不足。比如研究前提与研究目标相矛盾的问题;研究者的立场问题;研究方法及结果的效度问题等等。然而,21世纪为跨文化心理学的完善和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跨文化心理学又在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分析中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追踪文化研究历史,探究对当今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启示意义。方法:整理和回顾心理学史上关于文化的研究及文献,并对各阶段的文化研究进行评述。结果:文化在心理学史上经历了坎坷多桀的命运,文化在各阶段的不同遭遇与研究者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结论: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是当今文化心理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 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 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浩 《心理学探新》2005,25(4):7-10,30
对于文化心理学存在着多种层面的理解。可以视其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理论思维的转化,也可以视其为心理学方法论上的一种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具有文化补偿的性质;从现实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又面临着文化并置的局面。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关键是如何处理与主流心理学方法论的关系。这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其方法论困境的根源,同时也是摆脱这种困境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