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道稳 《学海》2008,26(2):117-121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以来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就业政策、税收津贴政策、儿童福利政策和养老金政策,旨在建设一个"积极的福利国家".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浪潮中,福利国家并没有解体,只是发生了结构性转型.在这种转型中,政府并没有推卸福利责任,只是改变了承担福利责任的形式.因此,在福利改革中,政府的福利责任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强化.  相似文献   

2.
蔡玉辉 《学海》2007,(6):87-91
20世纪初英国实施的《失业工人法》、《劳工介绍所法》和《失业保险法》对解决当时严峻的失业与贫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更大意义在于确立了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些法令出台的动因是英国社会对19世纪后期以来社会形态、政治生态、思想文化状态和国际环境的必然反应.  相似文献   

3.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贝弗里奇报告是英国福利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不仅其建立本身的立足点是道德的,而且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也是道德的.英国福利制度理论的道德基础在于:英国福利制度追求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保护弱势群体的价值诉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单身母亲以及失业贫困人员等身上.从积极方面看,英国的福利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消极方面看,其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社会公正,但结果却很可能造成新的不公正.尽管英国的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存在许多问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伦理启示:社会发展应当更加突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社会福利制度在注意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时应更加注重公平;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有助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王皖强 《学海》2006,1(2):56-63
二战结束后,英国社会各阶层在民主、阶级、福利、文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态度都出现了趋同现象。从政策和政党政治层面看二战后英国出现的“共识政治”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承担起新的义务和责任,政府运用各种干预手段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广泛的干预。然而,但英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周真真 《学海》2012,(2):159-164
志愿组织在英国福利国家制度建立以前一直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但许多志愿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力反对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干预,学界也因此形成了一种志愿组织阻碍了福利国家形成的观点。全英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是儿童福利领域最重要的志愿组织之一,它自成立以来就与警察在工作人员、案件处理和儿童立法的实施上存在着密切合作的关系。NSPCC不仅没有阻碍国家福利的发展,反而在与警察的合作中极大促进了儿童福利的开展。因而不能片面认为志愿组织阻碍了福利国家的发展,而应该根据志愿组织在与政府关系的定位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西方国家加强国家干预以来,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恰当而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二战以后,英国的国家干预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政府先后推行过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战略.这些战略及政策不仅广泛涉及经济领域,同时也触及到与其相关的经济管理体制领域,对英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继同 《学海》2012,(2):50-58
2010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年份,它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标志中国社会进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福利时代。本文运用文献回顾、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政策咨询、政策研究、比较社会政策和基础理论研究等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儿童福利元年及标志性事件,分析中国儿童福利时代宏观背景,主要从国家政治智慧与政治意愿、国家政治承诺与政府行政管理实施机制、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福利财政制度框架建设、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需要战略性升级、家庭结构功能转型与儿童群体生活状况、困境儿童主要类型与滞后儿童福利制度、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历史经验、国际惯例与主要国家制度安排,尤其是儿童在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等角度,全面论述创建"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创建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步骤与模式,描绘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主要司局设置与职能定位,分析创设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的主要好处与优势,探讨创建国家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与主要困难,最后提出若干国家行动战略、策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孝远 《学海》2008,(1):109-117
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实行理性的宗教政策关系密切.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了把宗教置于政府管理之下的宽容政策,有效地制止了国家的分裂,保障了英国的整体利益.伊丽莎白女王的宗教政策不是她个人的宗教信仰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定、和谐生存的重大政治问题.从实施这些政策的后果看,还是取得一定成效的,是欧洲近代国家的兴起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郭家宏 《学海》2011,(2):172-177
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规模和范围均达到相当大的规模。19世纪中期,慈善组织收到的善款甚至超过了国家在济贫方面总的费用,从而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发挥不了的积极作用。在英国逐渐形成的以私人慈善、工人的自助互助和政府救济为主要形式的多元救助体系,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种体系作为英国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在英国福利国家形成前的巨大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欲求得到实现后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国民幸福则是社会成员个人正当利益获得满足后的幸福感受的总和.由于幸福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比较性、衰减性和非评价性特征,决定了国民幸福不可能被他人给予或创造,也决定了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国民必然具有期盼特续提升幸福的需要.政府虽然不能直接为国民创造幸福或给予国民幸福,但国民幸福与否却与政府直接关联.从根本上讲,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满足国民的幸福需要.为实现和不断提升国民幸福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既是政府的天职,也是政府德性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