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揭示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以771名小学3、4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友谊质量问卷、孤独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了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友谊质量无法持续稳定地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但孤独感可以持续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发展;(2)童年期儿童的应对方式既可以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纵向发展,也可以显著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结论: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共同变化关系,两者的发展轨迹均受第三因素——应对方式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571名3-6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童年中期儿童社交退缩类型、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交退缩儿童的孤独感随年级的升高都是呈现的下降趋势,安静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低于活跃退缩型儿童。在互选朋友数量、友谊质量的陪伴和娱乐维度以及亲密与交流维度上不同社交退缩类型的儿童存在差异。友谊在活跃退缩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71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消极退缩、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不同水平同伴关系变量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其中,处于同伴关系个体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分别为双向关系水平的友谊质量和群体接纳水平的同伴接纳,而处于人际交互水平的消极退缩在控制了其他水平同伴关系变量的影响下,并不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以560名5、7、10年级学生为被试, 检验父母支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是否符合间接效应模型及其模型适用性问题。结构方程建模及群组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上, 间接效应模型成立, 父母支持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和抑郁, 也通过影响友谊质量进而影响孤独感和抑郁状况; (2)从具体适应问题看, 间接效应模型对于孤独感和抑郁均显著, 但更适用于对孤独感的预测; (3)从发展阶段看, 间接效应模型仅适用于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 且更适用于童年晚期; (4)从性别角度看, 间接效应模型对两性均显著, 但更适用于男生。结果提示,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均符合间接效应模型, 但该模型的适用性可能因具体适应问题、发展阶段和性别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516名四、五、六年级的、学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505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其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他们更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他们的同伴关系更糟糕,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  相似文献   

6.
吴承红 《心理科学》1998,21(2):183-184
1引言目前由各类学校筛选出来进行智力测验的学习困难儿童中有88.4%的被试并非弱智。其中28.9%的被试智商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有随年级升高人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学习困难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智力发展水平处于“中下”及“临界”水平的学生,他们占学习困难儿童总人数的59.5%,根据其智商“培智”学校不可能接收,在正常班级中成绩又难以达到升级的要求,有的甚至经过多次留级,仍然难有成效,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难题。通过对其智力结构的研究发现,他们与学习正常儿童的智力结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习困难儿童的神经心理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中国修订的HR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m)-RC)、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CR)、韦氏记忆量表(WMS-RC)和分类测验测查9—14岁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各50名。研究了学习困难儿童的神经心理特点和神经心理功能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来讨论学习困难的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0.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特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承芬  赵海  付宗国 《心理科学》2000,23(4):421-424
本研究通过向62名学习困难儿童和56名非学习困难儿童呈现数字和图形两种记忆材料,就主试控制和被试控制条件下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而且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回忆量均有较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
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辛自强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1,24(5):544-548
用认知范式研究学习不良,可以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根据该观点以及对学习不良的理解,提出用社会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思路,以超越当前研究面临的困境。具体是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认知中主客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以90名学习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与同伴接受性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比较情绪理解不同成分对同伴接受性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情绪理解不同成分对学习障碍儿童同伴接受性和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基本情绪识别和自我意识情绪识别是学习障碍儿童同伴接受性的最佳预测变量;2)自我意识情绪识别和表情识别是学习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最佳预测变量;3)自我意识情绪识别、情绪内部原因理解、情绪隐藏理解、情绪改变理解和情绪外部原因理解是学习障碍儿童社会能力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3.
学习困难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国  刘昌 《心理科学》2005,28(5):1144-1147
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是研究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技术手段,将该技术用于学习困难的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学习困难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学习困难者的P300波幅较小,潜伏期较长。学习困难者的MMN波幅比控制组小,在信息的自动加工方面存在缺陷。在单词命名任务中,学习困难者的N400较小,而且不同类型学习困难者的波幅和潜伏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恩国  沈德立  吕勇 《心理科学》2008,31(1):5-10,15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反映了不同的认知加工.采用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比较了语文学习困难和控制组儿童的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加工速度的差异.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语文学习困难儿童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加工速度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但短时记忆和加工速度不能解释不同能力组之间的差异,语文学习困难儿童的缺陷在于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工作记忆的缺陷在于言语工作记忆的不足,与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无关,语文学习困难与特定的工作记忆(言语工作记忆)能力的不足有关.工作记忆缺陷的原因在于存储能力的不足,而不是加工效率的缺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认知偏差:内部线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实验材料内部线索,旨在考察内部线索在学习不良儿童元认知偏差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实验1发现,学习不良儿童低关联字对的元认知偏差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关联强度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显著小于对测试成绩的影响;实验2发现,学习不良儿童反向方向字对的元认知偏差显著高于一般儿童,关联方向对学习判断的影响显著小于对测试成绩的影响。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相对一般儿童,学习不良儿童存在更大的元认知偏差,内部线索对学习判断和测试成绩的影响不一致模式适用于两组儿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城区学习困难儿童有关生理、心理、社会状况的特点,探讨预防和治疗学习困难儿童的方法,促进其身心的的健康发展。方法在汕头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年级中抽取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各93名,用自制调查表分别让他们进行自测调查比较。结果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在男女比例和生理因素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是造戍智力正常的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Third and fifth grade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Syntactically frozen and flexible idioms and transparent and opaque idioms were used as stimuli to examine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correct idiom and to explain idiom meanings. Grade and diagnostic category affected performance on the explanation task but not on the forced choice task. Idiom type was also a factor affecting comprehension and explanation. Literal responses occurred rarely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occur on the forced choice task.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俞国良  董妍 《心理科学》2006,29(4):811-814,81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034名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506名),比较了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的学业情绪的特点。结果表明:(1)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2)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在学业情绪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级。(3)总体来说,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女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