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分别在中国和日本对一岁半到二岁半的婴儿进行自然观察,分析了婴儿之间围绕着某些资源而发生的交涉行为和交换性行为的发生过程及其发展上特点。主要结果有①中日婴儿到2岁左右时开始出现交涉行为和交换性行为,但在该年龄工不占有主导地位。②该年龄阶段婴儿的交换性行为还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交换,属于“前交换行为”。③对于获得对方的东西来说,该年龄阶段婴儿的交涉行为和交换性行为并不是很有效的方式。④我们进行观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个贴近现实的玩具交换任务,考察3~5岁儿童在玩具交换情境中的行为特点及其利用社会知觉信息指导交换选择的能力,被试为91名3~5岁儿童,男女各半。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交换任务中得分有显著增长,通过率由43.3%(3岁组)上升到85.5%(5岁组)。儿童对成功的交换行为的解释逐渐偏向于参与交换的人物而非交换的物品。这表明儿童利用社会知觉信息进行行为决策的能力在3~5岁间有明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11岁儿童问题行为的稳定性与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方法,考察了儿童2岁、4岁、7岁、11岁时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的稳定性和变化。结果发现,各个年龄阶段,父母报告的问题行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儿童的问题行为2岁时最多,此后开始下降,11岁时问题行为最少。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中等程度的连续性,2岁、4岁、7岁、11岁的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均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4.
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静  陈会昌  陈欣银 《心理学报》2008,40(6):701-708
采用实验室录像观察对中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的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2岁、4岁、7岁)。儿童2岁时,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观察。儿童4岁时,由于搬迁、退出或失约,有103名儿童参加。儿童7岁时由于以上原因有100名儿童参加实验室观察。在2岁、4岁、7岁至少参加一次观察的儿童有113名,而在三个时间点都参加观察的儿童有89名。我们对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整体发展的稳定性以及行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儿童从2岁到7岁的行为抑制性的整体发展稳定性较低。从2岁到7岁,行为抑制性-非抑制倾向比较稳定的儿童共28人,占总人数的31.5%。而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不稳定的儿童为61人,占总人数的68.5%。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的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倾向有向中间型趋中的趋势。从2岁到7岁,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变化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正念训练对3~4岁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效果,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将60名3~4岁儿童以班级为单位分配到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前后及训练结束三个月后,家长和教师分别评定儿童社会行为水平。结果发现:(1)前测中,训练组儿童的社会行为不同维度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后测及追踪数据表明,训练组儿童的害羞退缩和攻击性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家长评定和教师评定的结果基本一致;(4)儿童性别对正念干预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证明正念训练对提高3~4岁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其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6.
8-10个月婴儿社会情绪行为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8~10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实验室结构访谈,考察了婴儿社会情绪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8-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多种性质、较复杂的社会情绪行为,并且在频率上随年龄变化而增加;负性情绪行为的增长相对较明显,婴儿违反规定和分离焦虑行为在第九个月显著增多。(2)在8-10个月的婴儿中,具有不同社会情绪行为特征的婴儿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负性情绪行为的婴儿在第九个月中显著增多。(3)8-10个月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婴在分离焦虑、执拗表现频率的增加上高于女婴。  相似文献   

7.
儿童早期工具行为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考察了一岁半到五岁半儿童工具行为发展及其与言语发生和主客体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使用直接性工具能力的出现几乎与言语发生和主客体分化同步,使用间接性工具的能力则晚出得多,要到三岁至四岁。这意味着:(1)当代人学研究起点应当从“直接工具行为×言语发生×主客体分化”后移。(2)三岁半左右是儿童智力发展超出动物水平的转折期,也是导入间接性工具游戏和训练的最佳年龄。(3)“智力重演说”与“自智人或晚期直立人起人类才有口语”的推测是互相排除的。  相似文献   

8.
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会昌  张越波 《心理学报》1998,31(4):460-466
行为的抑制和非抑制是气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设计了翻斗车、机器人、面具三种实验情境,测查随机抽样的122名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非抑制特征。结果表明:(1)按照Kagan的划分指标,中国两岁儿童的抑制-非抑制行为呈负偏态分布,其中抑制型儿童约占20%,非抑制型儿童约占10%,其余为中间型;(2)在三种实验情境中,两岁儿童的抑制-非抑制行为具有中  相似文献   

9.
陈会昌  孙铃  张云运  陈欣银 《心理科学》2005,28(5):1035-1038
本研究追踪了149名儿童4岁和7岁的抑制行为、安静退缩及活跃退缩行为,考察三种社交退缩行为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社交退缩由观察得到,问题行为分别由母亲和教师报告。结果表明,从4岁到7岁,儿童的三种社交退缩行为明显减少,抑制行为、安静退缩有较低的稳定性,活跃退缩不稳定。在两个年龄段,抑制行为都与内隐问题行为显著正相关。4岁的社交退缩不能预测7岁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陌生实验室的录像观察考察了中国2~7岁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并且采用教师评价量表报告了儿童7岁时的学校适应,采用父母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测查儿童7岁时的问题行为,从而考察了儿童2~7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时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儿童2岁时,共有208名儿童参加了这项追踪研究,4岁时,由于被试拒绝参加、搬家或失约,共有176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的录像观察。7岁时,共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实验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并且父母对7岁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报告。同时参加2、4、7岁研究的儿童为66人,其中男孩为28人,女孩38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表明: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的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的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的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的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  相似文献   

11.
儿童2~4岁行为抑制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室观察法研究了儿童行为抑制性发展的稳定性特征。被试为追踪样本,随机选取北京市124名儿童,经家长同意参加本项追踪项目。2岁时,有124名儿童参加本实验,在不同的陌生情景下对儿童行为进行录像观察,每次一对儿童和母亲。4岁时,有103名儿童参加实验室观察,21名儿童由于搬迁、失约或中途退出而没有数据;在观察室,每次邀请四名过完四岁生日不久的同龄、同性别、但父母评价害羞程度不同的、彼此陌生的儿童同时来到实验室作观察。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儿童在2岁时的行为抑制性特征与其4岁时的行为抑制性特征相关显著,但稳定性程度较低(0.294);通过对极端组和非极端组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的稳定程度的比较发现,极端组儿童,无论是极端非抑制儿童还是极端抑制儿童,其行为特征的保持程度要好于非极端组;对儿童4岁时行为抑制性的性别差异检验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t=-1.776,p=0.079),但男孩总体上有非抑制性倾向(抑制性的平均分数为-0.2420),女孩有抑制性倾向(女孩的平均抑制性分数为0.2035)。  相似文献   

12.
先前研究表明,对于自我行为,相对于近期过去,个体对远期过去正性行为的表征更倾向于特质性和抽象性,但对负性行为的表征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申之美等,2010)。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未来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评价内容的效价特性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近期未来,被试对远期未来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抽象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类似效应。个体对未来自我行为的正性期待和负性回避倾向可能是自我行为表征缺乏距离效应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如远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如近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相对于近期过去,被试对远期过去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远期过去的自我行为,个体对近期过去的自我行为倾向于负性表征,提示被试对近期过去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和对未来自我提升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4.
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儿童情绪调节的早期发展对以后社会行为的预测。对 176名儿童进行 2年追踪 :2岁时 ,观察他们在陌生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下的情绪调节策略。 4岁时 ,对他们在陌生同伴情境中的自由游戏活动进行观察 ,评价其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退缩性。在儿童完成分车票任务和收拾玩具过程中对其任务坚持性进行评价。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预测 4岁时社会行为上早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显著。这表明 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能显著地预测儿童 4岁时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以3岁、4岁、5岁和6岁组共150名儿童为被试,综合采用质的判断和量的判断两种任务,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推理中的行为频次效应。结果发现,(1)儿童特质推理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更倾向于对积极行为进行特质推理。(2)与低频行为相比,儿童更倾向于对高频行为进行特质推理。(3)6岁儿童开始使用—贯性行为和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但更倾向于根据区别性行为进行特质推理。  相似文献   

16.
以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图片判断和个别访谈任务,从本体区分和归因的角度,对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的元认知发展进行了探查。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和物理发音区分较早,但对于言语行为和生物发音的区分水平普遍较低;34、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认知水平较低,5岁开始发展,6岁有显著提高;3~6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认知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个体的抱怨行为特点,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分别对13位抱怨者和配对的26位倾听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分析程序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结果发现,抱怨行为在本质、内容、动机、对象选择、表现形式、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七大方面具有一般特征;抱怨的本质是在情绪性动机或工具性动机驱使下产生的间接性行为,这些间接性行为可能会产生负能量,传递给第三者。研究从实证角度为抱怨的双重路径模型提供了证据支撑,同时也深化了对日常情景中的抱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陶沙  李蓓蕾  王耘  张华  周江  陈瑶  董奇 《心理科学》2003,26(2):253-256
本研究考察了婴儿情绪特征、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社会情绪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特征不同婴儿的在积极社会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显著地少于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母亲;(2)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在积极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显著地少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3)综合考察婴儿情绪特征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因素,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负性情绪较多婴儿的母亲在积极情绪行为上与其他组的母亲无任何差异,而其消极情绪行为显著地多于其他组的母亲。  相似文献   

19.
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俞国良  金东贤 《心理科学》2003,26(4):608-611
采用CBCL量表、自编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了6所城市幼儿园的457名3~6岁幼儿,结果发现:(1)本研究中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5.10%;(2)3-6岁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交往不良、攻击性等外部行为问题;(3)没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家庭其婚姻关系在性格相容、问题解决和性生活方面显著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家庭,但在经济条件方面则相反;(4)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共同影响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心理距离的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特性(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会距离(亲密舍友/公选课上认识的同性同学)对他人正性和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探讨评价内容效价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被试对社会远距离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社会远距离他人,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提示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