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年前我写了《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其中涉及了乐爱国同志在《〈管子〉的精气说辨证》一文(载同刊1996年第1期)中提出的精气与形体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此问题的确比较复杂,因为它“涉及了理解《内业》篇...  相似文献   

2.
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李存山数年前,我曾在《管子学刊》发表过两篇关于《内业》等四篇的文章,即《〈内业〉等四篇的写作时间和作者》(1987年创刊号)和《〈内业〉等四篇的精气思想探微》(1989年第2期)。这两篇文章都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  相似文献   

3.
对《质疑》的答复叶世昌1993年第3期张汉东先生的《(国蓄)》作于西汉说质疑》一文,对拙文《研究古书著作年代的一个方法论问题》(《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提出了商榷意见。拜读以后,觉得有两点收获:一、对"玉起于吕氏"作出了新的解释,言之成理,是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一本“需要有些理论勇气和眼光”(张岱年(序》的著作,对这点我有同感。学术无禁区。能够超越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结论,找出第四个“学脉渊承”——中国传统哲学,确乎“需要有些理论勇气和眼光的”。当然,“研究起来难度很大”。(同上)因为这个问题在张允烟博士的论文《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脉渊承),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1期)和著作出版之前,还很少被触及到。正因如此,我才仔细阅读了本书。读后,受到不少启发,但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该书需要…  相似文献   

5.
关于河图、洛书问题─—答李申兄萧汉明我在《医易会通之我见》(载本刊1994年第4期)一文中,曾约略提到对河图洛书的一些见解,李申兄认为推论太多。由于至今谁也找不到一个标有河图或洛书名称且为考古学界经鉴定而公认的实物来,那么所有谈论河图洛书的人,实际使...  相似文献   

6.
《管子·内业》精气说的再探讨乐爱国先后有《论〈管子〉“精”、“虚”概念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载《管子学刊》1996年第4期)和《关于〈内业〉等四篇精气思想的几个问题》(载《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以下简称《问题》)与笔者讨论精气问题,笔者今作《再探...  相似文献   

7.
一般问题控制论为谁服务(唯物主义者) 苏《哲学问题》1953年第5期什么是控制论(柯尔曼) 苏《哲学问题》1955年第4期控制论的若干基本特征(索波列夫等)苏《哲学问题》1955年第四期控制论和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8.
实践唯物主义和“自我中心论”——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我》)一文涉及面较广,我现在仅就它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谈点意见。《自我》指出: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否也作为马克...  相似文献   

9.
一、宗教“四要素说”的提出和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发表吕大吉教授《宗教是什么》一文,文前的简介说:“1987年作者(按:即吕大吉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当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一文,该文的核心内容‘宗教四要素说’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事宗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心得。”同年夏天,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于辽宁兴城举行的学习马列研讨班上,吕大吉教授作了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中心发言,其发言也说,“四要素说”乃是自己从事宗教研究二十年的基本成果。据会上、会下得到的消息,吕教授这…  相似文献   

10.
再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志铭、王国富先生商榷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41000)周勤《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文)在《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7期发表后,我曾收到诸如科技出版社、文库、辞书等编委邀请入选的函件,可...  相似文献   

11.
拙作《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发表后,引出了两篇商榷文章:鲁鹏的《道德形而上学与现实》(同上刊1994年第12期)和王淑芹的《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同上刊1995年第2期入两文无疑有助干我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些(《试谈》在某些细节方面的确存在欠妥之处),但我不能同意他们的基本观点。经过思考,我觉得《试谈X的立场和主张尚无作出根本修正的必要。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出: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本性上是互斥的.因而在操作层面上应当给予划界,使之各得其所,避免借越。鲁文和王艾则针锋相对地论证…  相似文献   

12.
也谈“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兼与王国富、周勤先生商榷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王志铭《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王国富先生的“心理健康与变态原理探幽”(下称探幽),我拜读后,耳目一新,觉得是一篇有创新的好文章,尽管有...  相似文献   

13.
试评《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评《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江西医药》编辑部(330029)傅杰青本刊1994年第1期发表了禹宽平的大作《中国人为何与诺贝尔医学奖无缘》。蒙他的厚爱,禹氏事先将该文寄给我征求意见,当我还来不及系统地发表我的看法之际,他就接到了本刊编辑部行将...  相似文献   

14.
中英暑期哲学学院第四期招生(现代认识论)中英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教学机构。学院名誉院长为汝信教授和爵士斯特劳森教授,院长为邢贲思教授,中方委员会主席为邱仁宗教授,英方委员会主席为布宁博士。1993年7月19日一8月6日,本院将办第四期讨论班,拟招收正式学员40名,旁听学员20名。凡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哲学专业研究生或本科生,以及对本期内容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均可报名入学。正式学员须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听英方教师授课,用英语参加讨论,用英文撰写结业论文,因此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旁听学员仅参加听课或辅导课。正式学员可领到学院提供的若干本英文原版教材。学员完成学业、结业考试及格,可获结业证书。少数成绩突出者经超选可获赴英国研究访问三、四个月的奖学金。1993年第四期的主题为“现代认识论”。教师和课程为:(1)牛津大学戴·佩尔斯教授:“休漠的《人性论》”;(2)基尔大学乔·丹西教授:“知识和辩护”;(3)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安·格雷林博士:“认识论和模态”;(4)圣·安德鲁斯大学约·斯科鲁普斯基教授:“怀疑论和意义”。本期地  相似文献   

15.
楔子自从1982年我写了《群巫初探》(刊《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之后,“群巫”问题一直萦迥在我的脑际。记得早在1980年內蒙古举行首届全区民族科学讨论会时,我曾写过一篇《鄂博考》,阐述蒙古民族这一古文化遗物的“祭坛”作用。依我的理解:近鄂博的地方应是人们群居的根据地。我在该文中曾征引《周易》爻辞来论证这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我曾发表《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一文(见《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文章的结论与陈鼓应先生关于《系辞》为道家作品的创见不谋而合。一年之后,廖名春先生又发表《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一文(刊于《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针对陈鼓应先生和我的一些见解提出尖锐的反对意见。细读廖先生的文章(以下简称“廖文”),觉得功力深厚,议论亦颇精致,极有利于推动关于帛书的研究与争鸣,然而廖文中的误会及疏漏之处也有不少。例如,廖文首句说陈鼓应先生和我都受“道家主干说”的支配,其实陈先生只是…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先生这个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参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蔡仲德先生则认为,冯先生此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既非误解,更非歪曲…  相似文献   

18.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9.
1994年第6期《哲学研究》发表了一篇题为《国粹·复古·文化》的文章,作者署名"罗卜"。胡绳同志在《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特意向到会的学者介绍这篇文章,《燎望)}1994年第49期以《介绍一篇文章》为题加以发表。通过胡绳同志的介绍,我把罗卜的文章找来读了一遍。与此同时,我也读了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根据他在去年全国政协会上的书面发言扩充而成的题为《人文化思的盛世危言》的一篇文章(发表于《东方})rt月刊1994年第6期)。这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心态之差异,观…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传统思维,人们的看法有严重的分歧。西方学者雅努兹·克米莱夫斯基和卜德“已能证明中国的语言结构较任何印欧语言更充分、完善地体现了形式逻辑”。(见《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科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5页)与此相反,《象思学论纲》、《象思学论纲(之二)》(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第1期,下引只注书数)认为,“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乃是区别于概念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或者称之为非概念思维”,“亦可称之为非理性思维。”(1节)我们对思维没有什么研究,对所谓象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