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作个虔诚的人 写信给你是我的荣幸,得你欣然接受,使我深感喜悦。相信必然是上帝的灵赐给你对真理的渴慕,和在大事上寻求帮助的渴望。我极乐意帮助你。 当你愈寻找上帝,他就愈亲近你;你每迈向他一步,他就带给你平安和安慰。 许多人对做个完全的基督徒甚为畏惧,认为它加诸给人的是愁闷与约制;若是这样,那就不是完全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社会真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JurgenHabetmas)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对于社会真理、尤其对于“道德真理”的观点,对于我们对真理的看法,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参照系。我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真理标准问题,曾有过一场深入持久而富有现实意义的讨论,为了把真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引向深入,我想专门讨论一下哈贝马斯对于社会真理的个案——“道德真理”——的观点。“社会真理”这一概念所表明的是,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认知领域,因而认识主体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然而,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交融着事实(或事态)与价值两类现…  相似文献   

3.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周抗同志和方昕同志的观点是对立的(见《哲学研究》1978年第8、10期)。前者认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后者从文章内容看,至少认为社会领域的真理有阶级性。讨论这个问题是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继续。真理是什么?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在真理内容及其检验标准问题上就会有分歧。  相似文献   

4.
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问题的提出自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关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进展。为了推动研究更加深入,现在,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这就是:哲学应当怎样去探讨真理的问题,或者说,哲学应当探究的究竟是何种真理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在我看来,是因为它直接关联着对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即人fIJ不懈地追求真理,究竟是在追求着什么、要去追求什么?在以往的哲学中,我们的目光主要盯在科学认知真理上面,仅限于从认识论会谈论真理,而且把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真理性归结为主体对客体本性和规律的…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否包含错误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近两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撰写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这个问题的讨论,现在还在进行之中。现将有关这个问题的主要论点和主要依据综述如下: 关于真理是否包含错误的问题,有两种基本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真理之中包含着错误是符合认识规律、符合真理的发展过程,并为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持第一种观点的论者当中,对于真理中为什么包含着错误,也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7.
真理检验的复杂性问题是真理标准讨论中所遇到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哲学界尚存在着分歧意见。我也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对直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认识、思想、设想等观念的检验,为什么是复杂的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关键是对这些认识、思想、目的、设想等观念性东西的检验,不只单纯地存在着一维性的检验,而是存在着双重性的检验,即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  相似文献   

8.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9.
正经历了很多次教训之后,我终于明白了,生活是混沌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中间状态。生活根本就不是一道选择题。特别是有时候,你感觉自己站在真理一边,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站在你的一边,明确表示对你的支持。他们心中也认为你是对的,但碍于情面,他们不愿得罪你的对立面。所以,你自以为真理在握,但结果,你还是孤家寡人。因为生活不是一道选择题。如果是一道选择题,你选对了,你就能获得幸福。但生活不是。有时候,你的确是对的,但对,  相似文献   

10.
近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讨论的深入发展,有的地方和单位举行学术讨论会,有些报刊发表文章,就“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争鸣。现将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首先是对阶级性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坚持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认为,阶级性的含义就是:  相似文献   

11.
我有要紧事想和你单独谈学校心理资讯热线开通不到十分钟,清脆的电话铃声就宣告了我的第一个资讯者的出现, 电话的那端传过一个温柔的女声:"老师我有要紧事想和你单独面谈。你有空吗?" "很高兴你能信任我!"我迅速地浏览了桌上的日程表,"下午4点,你来心理咨询室,我们可以用45分钟来讨论你的问题。" 下午4点,一个神情不安,面色苍白的女孩子推开了咨询室的门。  相似文献   

12.
不能否认价值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发表了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文,把“价值真理”问题的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期发表的薛克诚同志的文章对“价值真理”提出了异议,认为承认了价值真理,就没有了客观真理。 我认为,薛文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价值真理首先必须是客观真理。真理是科学性(即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真理之所以是真  相似文献   

13.
张继龙 《天风》1994,(5):21-22
如今,我是一个主内弟兄,我非常感谢神的恩爱和呼召。他把我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拉上来,使我的脚立在磐石上,脚步稳当。主啊,你拯救我脱离厚云压顶的黑暗,使我看见你那永生的亮光,同时也知道你是自有永有的大真神,引导我走上真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郑文先:深化真理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野传统真理观一般局限于认识论领域讨论真理问题,而它对认识论的理解又局限于知识论,真理一词往往与“知识”同义。这种见解有以下漏洞和问题:(1)它把主观对客观的符合、主体对客体的顺应作为真理或知识的唯一规定,从而它只注重了...  相似文献   

15.
《国内哲学动态》今年第二期刊登了张时伟同志《什么是真理》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值得认真讨论。一、什么是客观真理? 真理一词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客观真理,那是指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种是主观真理,那是指人的正确认识,即科学真理。从哲学史上看,从来就有许多哲学家是这  相似文献   

16.
读《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与王荫庭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荫庭同志的《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王文”)系统批判了“传统地理环境理论”。读后我觉得三个部分都值得商榷。虽然近年来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但是只要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原著,问题总会愈辩愈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围绕着真理与价值问题的讨论,有些同志提出了“价值真理”的概念。袁贵仁同志的文章《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以下简称袁文),其目的就是要证明价值真理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以消除其他同志对价值真理所持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18.
受难篇     
不能救自己(可,。:。l)“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祭司长呵!你们的嘲笑,却是他的心愿。自以为聪明的人哪!你们知道他为何不救自己?文士呵!你们使他丧失救人的意志吗2白日做梦!他不是不能救自己,是因你我的罪过!是因你我的生命!他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岂不是一个有力的宣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真理(约,、:。,1,:。8)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呵!好一个巡抚大人,真理岂不站在你眼前?执法的人哪!法在何处?竟将无罪者定死刑呢?为何将他出卖给扼杀他的人呢2彼拉多呵真理是永恒的生命任何力量都扼杀不了的。生命(约l、:。,雅,4:,4,赛4。:、8…  相似文献   

19.
两年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学术界和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最近,哲学界对其中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如什么是实践,是大家争论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为了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创造一些条件,本刊从本期起开辟《实践问题讨论》专栏,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20.
罗蒂 《哲学动态》2004,(11):6-6
杨国荣教授的论文<罗蒂新实用主义的若干思考>把我带回到了我今天开始回应的地方.在这篇论文中,他坚持了将"评价"(evaluation)与"认知"(cognition)相结合的一种需要.我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十分怀疑,和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与约翰·杜威对它的怀疑出于同一理由.所以,确实会对我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即我想将"评价"与"认知"融合起来.但这并不是我想去使用的术语.相对于去说--"你必须拒绝评价与认知,似乎它们是两个分开的东西那样:一个同价值相伴随,而另一个则同实在相接触"--这是西方通常的方式来思考这一问题;我更愿意这样说,存在着两种"知道如何"(know how):其一是评价一种情况,并思考该做什么,以解决由该情况所产生的问题;其二是同其他的人们讨论该做什么,同其他的人们就如何从事合作以努力解决那些问题达成信念上与态度上的共识,并共享你对该情况的评价,然后使得人们变得合作.我并不清楚杨国荣教授是否真的不同意我.我只是会将问题措辞为两种"知道如何":知道如何对待人类以同他们合作,以及知道如何对待非人类事务.这两种"知道如何"实际上是一个紧接着另一个,所以并不存在着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即如何去将这两种"知道如何"结合在一起.我并不对"真理"、"知识"这些概念抱有怀疑,并不是试图把"真理"、"知识"去除掉,而是仅仅试图去除掉关于真理的符合理论,以及这种关于"实在"的概念,即将"实在"当作为可以精确地或过度精确地被表征的东西.我只是怀疑这是否也是杨国荣教授试图捍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