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群体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迅速发展、壮大。它们既有与现实群体相似的部分特性,又具有自己复杂而独特的一面。本文从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的差异比较出发,对网络群体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特性及心理效应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期望能在深入理解网络群体心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其强大的力量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2.
内群体偏好对群体及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价值。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揭示了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的机制。实验一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群体认同(高,低),发现内部竞争破坏了内群体偏好,而群体认同无法改变此破坏作用。实验二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内群体心理距离(远、近),发现内部竞争破坏内群体偏好时,心理距离能够调节二者的关系,近心理距离有益于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实验三进一步分析了心理距离维持内群体偏好的作用机制,发现心理距离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内部竞争感而影响内群体偏好。据此可认为,在内部竞争中维持内群体偏好需更多地关注成员间的关系(缩短心理距离),而非单纯地强调个体和群体间的联结(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3.
人们预测群体成员行为具有一致性。但行为具有不同的社会效价(积极和消极),本研究探讨了效价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对群体行为一致性的预测。结果发现,人们预测积极效价的帮助行为在群体中保持一致性的程度高于消极效价的阻碍行为,且群体规范感知而非个人偏好感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群体实体性调节对群体规范和个人偏好的感知,进而改变效价影响群体行为一致性预测的程度。因此,预测行为时人们会灵活考虑群体情境因素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方宇杰  秦启庚 《心理科学》1998,21(3):260-261
1引言西方学者曾提出各种理论来研究群体、组织的心理气氛.莫利诺(J.L.Moremo)用社会测量法测量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果,以了解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各成员在群体内的地位、以及群体内聚力等。而贝尔斯(Base)、钮科姆(Ne、ome)、霍曼斯(Ho。。e)和费斯廷格(Festinger)等的相互作用理论则认为,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他的积极性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乃是他和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或他与群体成员之间沟通行为的数量。前苏联学者认为对心理气氛的研究项注意三种关系,即(1)群体成员间的垂直关系;(2)群体成员间的水平关系;…  相似文献   

5.
摘要: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外显心理融合,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AN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在共同内群体认同和心理融合间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目的在于调控人们的行为。本文从德才统一的观点出发,以行为是心理的形式、心理是行为的内容、心理与行为具有一致性为基础,来探讨群体行为心理结构、个体行为心理成因以及个体心理行为引导等几个问题。这里摘要刊登此文的后一部分。个体行为心理引导每一个人都有若干不同的行为心理侧面,不同的人心理侧面的重点又不相同,除此之外,不同的群体其行为心理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人具体对待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之所在。下面我们抛开群体、个体的特殊性,就个体行为心理的共性来探讨对个体行为心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8,(3):713-719
最简群体范式作为研究群际关系的有效工具,受到社会心理学家广泛重视。除经典任务程序、随机分配程序外,新近发展出想象程序、记忆程序、自我卷入、计算机模拟群体互动模式等分类操作。最简群体范式具有随机性、完全匿名性和无关自我功利性等特点,可以从群体推断自我、自我推断群体及社会认同整合三个视角解释其心理机制。目前,最简群体范式在社会认知加工、社会心理偏好、社会互动行为及神经生理反应等领域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蒋燕玲  杨红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42-2152
不同群体间普遍存在着语言偏见, 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使用抽象度较高的词语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描述, 而对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则使用抽象度较低的词语进行描述。社会认同需要和认知预期倾向是它产生的两大心理机制, 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情境、群体和个体等方面, 同时它会对群体刻板印象及语言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语言偏见的其他表现形式、研究方法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姚懿  李小平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5):54-56,82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证实权威与群体是影响受暗示心理的主要因素,选取了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作为被试,从而证明该结论在不同的群体样本中都成立。同时也比较了两者影响作用的大小和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是否有差异。通过设计由两个群体暗示实验组、两个权威暗示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组成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群体中权威与群体都对受暗示心理有影响,但是群体的暗示作用更大,权威的暗示作用显得比较小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说明中学生和大学生相比,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在受权威暗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0.
邢兆良 《学海》2003,(4):77-85
建国初期 ,思想改造运动中知识分子在思想、心理方面面临着两难选择。由于历史的积淀 ,知识分子群体的缺陷 ,现实的环境 ,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思想、价值、话语、道德、心理诸方面形成了以政治为主导、为基础、为标准的选择模式。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定型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个体认为内群体为外群体受到的不道德伤害负有责任时会体验到群体内疚。该情绪常见的触发情境包括过往历史的伤害事件、当下的群际冲突、不公正的社会关系及未来的伤害事件。群体认同、内群体责任和不当性评估是影响群体内疚产生的三大心理机制。群体内疚会导致施害群体对受害群体表现出积极行动,如友善态度,冲突和解、群体补偿及群际支持。通过群体肯定、自我肯定、促进共同认同、强调内群体责任及展现已有补偿行为等干预策略可以引发施害群体的群体内疚。未来的研究应澄清群体内疚的成因机制,进一步探索群体内疚与补偿行为间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揭示群体规范和公平价值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提升儿童-青少年在群际互动当中的公平感知与规范执行, 是教育心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先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大多采用问卷法, 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存在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2)大多采用情景实验, 聚焦社会互动的最终行为输出端, 无法实时有效地把握社会决策的动态进程; 3)脑成像研究仍以fMRI技术为主, 侧重于评估认知加工潜在的脑区激活模式及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缺乏对群际公平规范执行中大脑激活动态模式的精确把握。针对这些不足, 本项目从资产分配情景出发, 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联合运用认知、行为、眼动和电生理等多层次测评手段, 对公平规范执行中内群体偏爱的发生过程进行认知解析, 探讨认知控制和心智化在其间的关键作用机制及其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结果将服务于中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 引导与培养学生的公正感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石晶  郝振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12,35(2):401-40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上海三所高校的467名大学生为被试,检验群体认同对极端群体行为(为群体牺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1)群体认同对为群体牺牲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积极情感和否认态度完全中介群体认同对为群体牺牲意愿的影响,且积极情感在群体认同和否认态度之间担当部分中介角色;(3)抗伤害信念在积极情感和为群体牺牲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军中“同乡”群体的心理成因、心理作用及其良好心理培养和不良心理的矫正进行了分析论述。以便部队管理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其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为部队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艾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478-1484
影响群体道歉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侵犯群体而言, 有效的群体道歉需要在言语表达中包含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表达懊悔、做出承诺等内容, 需要讲究群体道歉的行为策略, 同时还应该关注道歉的内部动机对语言表达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对受害群体来讲, 侵犯群体道歉的有效性在于道歉本身缓解了其愤怒情绪, 满足了其自尊和期望等心理需求, 同时还要受到他们对道歉真诚性知觉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 群体道歉还会受到群际关系质量、冲突程度、文化信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该继续尝试整合群体道歉的过程机制, 丰富群体道歉有效性的考察指标, 发挥道歉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顾客参与内容创造是顾客创造媒体(consumer-generated media, CGM)发展的基石, 对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CGM研究刚刚起步, 顾客参与创造的研究有限, 而为数不多的群体创造多针对组织、团队, 针对顾客群体的甚少。针对蓬勃发展的CGM中顾客参与内容创造的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都很缺乏。研究试图在相关研究基础上, 从顾客视角, 使用动机理论、情绪理论、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创造理论, 科学采用实验、社会网络分析和调查等多种方法, 并尝试采用心理学仪器(如近红外等)采集客观数据, 对CGM中顾客参与内容创造的个体心理反应、群体创造过程、群体创造方式和环境机制进行深入探索。预期成果将有助于互联网企业建立科学的用户参与网络机制以提高竞争力, 有助于传统企业更有效的利用顾客参与进行营销推广、促进销售并建立持久的顾客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个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儿童到共同适应一种群体生活,而且可以在这个群体中团结合作,共同为集体争光。这个心理发展过程与集体教育是分不开的。集体中的教育将对这些孩子的一生起到作用,会帮助他们适应集体和社会,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21世纪高度竞争的时代,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群体心理应激反应展开,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提出关于在行动中的心理防护措施,帮助参加行动的人员减轻行动过程中不良的应激反应,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任务的顺利实现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一直遭受着一些有形无形的社会偏见与歧视。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进城农民工所受歧视性偏见的表现、原因与危害,并提出减少与消除对农民工群体偏见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中国传统的财富观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实验法,探讨道德、热情和能力在贫富心理融合中的作用。方法:613名社会人士参加了实验,两个实验分别操作了穷人和富人身份。结果: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的心理融合,道德、热情和能力三个因素对心理融合的主效应都显著,且道德因素的效应值最大。这表明,人们对贫富群体的心理融合存在"道德突显效应",即道德因素在人们对穷人和富人的心理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